今天是:2025年05月29日 星期四

欧阳霏:八秩荣光 九三学社历史经验的当代启示

  • 来源:成都市委
  • 作者:成都欧阳霏
  • 日期:2025-05-22
  • 浏览量: 141

八秩春秋写华章,同心筑梦谱新篇

自1945年以“民主科学座谈会”之名肇始于重庆,九三学社已走过八十载峥嵘岁月。从抗战烽火中知识分子“科学救国”的觉醒,到新时代参政党“科技报国”的担当,九三学社始终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同频共振,将“爱国、民主、科学”精神熔铸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在救亡图存年代,九三学社以《成立宣言》宣示“反帝反封建”宗旨,响应中共“五一口号”投身新政协筹备,许德珩、梁希等先贤为新中国政权建设奠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员黄汲清、谢家荣突破“陆相生油”理论,王淦昌、邓稼先隐姓埋名铸就“两弹一星”丰碑,周培源力谏加强基础科研,以科技之光点亮强国之路;改革开放浪潮中,王选推动汉字激光照排技术革命,陈芳允等促成“863计划”实施,九三学社将专业优势转化为国家战略动能;新时代以来,围绕脱贫攻坚、长江大保护开展民主监督,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体系改革,更以22万社员、7000余基层组织的规模优势,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先锋。

八十年间,九三学社以“院士提案直通车”“九地合作”等品牌履职,累计提交建议逾3000件,获国家科技奖者超180人次,既书写了知识分子“许身国威壮河山”的赤子情怀,更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历史使命。站在建社80周年的新起点,回望来时路,九三学社的奋斗史诗,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多党合作制度的生动注脚。

坚持党的领导与自主发展的统一:政治定力的根本保障

九三学社80年历程的核心经验,在于始终将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与发挥自身特色有机结合。这一经验的形成,源于九三学社从诞生之初便与中国共产党的紧密互动。1945年民主科学座谈会时期,创始人许德珩、梁希等便与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共领导人建立了深厚联系,座谈会更名“九三学社”后提出的《基本主张》中“反对官僚政治”等纲领,与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目标高度契合。新中国成立后,九三学社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下,既以《共同纲领》为政治纲领参与国家建设,又通过组织自主发展巩固界别特色。例如,1956年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巩固与发展相结合”方针,在中共支持下建立地方组织,社员人数从1950年的不足千人增至1957年的近万人。

改革开放后,这一经验进一步深化。1989年周培源主席提出“四个传统”论述,强调“接受领导”与“发扬民主科学”的辩证统一。实践中,九三学社在坚持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创新履职形式:如2000年后参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既贯彻国家战略,又发挥科技界优势提出《长江流域水生态修复技术路径》等专业建议。这种“政治定力”与“界别活力”的平衡,成为九三学社作为参政党的重要发展密码。

科技报国的使命传承: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谱

从“地质救国”到“芯片强国”,九三学社的科技报国之路贯穿八十年。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汲清、谢家荣提出的“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中国贫油论”,助力大庆油田勘探;王淦昌、邓稼先等“两弹一星”元勋隐姓埋名28年,奠定大国核盾根基。这些成就背后,是九三学社将个体科研追求与国家战略需求深度融合的自觉。

改革开放后,科技建言模式更趋系统化。1986年,王淦昌、陈芳允等联名提出“863计划”建议,推动我国高技术研究进入国家战略层面;2010年代,潘建伟团队实现量子通信技术突破,使我国在该领域领跑全球。九三学社还通过“院士专家科普行”“九地合作”等品牌活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效能。例如,在贵州贫困地区开展的“同心树人”教育帮扶项目,累计培训基层教师超2万人次,用科技力量缩小城乡教育鸿沟。

这种传承不仅体现在重大突破上,更蕴藏于日常履职中。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九三学社社员既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参与临床救治,又通过《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系的建议》推动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展现科技界参政党的多维担当。

民主监督的制度化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参政党实践

九三学社的民主监督经验,经历了从“政治表态”到“制度赋能”的深刻转型。早期实践中,1949年《拥护中共五一号召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九三学社以政党形式参与民主协商的开端;1950年代,梁希担任首任林垦部长期间推动《森林保护条例》立法,开创了“参政议政”与“专业治理”结合的先例。

新时代以来,民主监督更趋体系化。在脱贫攻坚战中,九三学社对口陕西开展专项监督,形成《产业扶贫可持续性评估报告》等87份调研成果,推动建立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在长江大保护中,依托“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平台”提出《流域生态补偿量化模型》,将科学数据转化为政策工具。这些实践体现三个创新,一是机制创新,建立“中央统筹—省级联动—基层落实”三级监督网络;二是方法创新,运用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提升监督精准度;三是成果转化创新:通过政协提案、政党协商等渠道将监督建议纳入决策程序。

地方组织的探索同样亮眼。九三学社贵州省委70年来累计提交提案超3000件,其中《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技术规范》被纳入国家行业标准,将地方经验上升为国家治理方案。这种“顶天立地”的监督模式,生动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参政党实践路径。

历史经验的当代启示:面向未来的三个维度

站在建社80周年的历史节点,九三学社的经验为新时代参政党建设提供三重启示,一是思想引领上,需持续深化“不忘合作初心”主题教育,将许德珩“民主科学精神”、周培源“四个传统”等思想遗产转化为制度优势。例如,通过“社员之家”数字化平台建设,实现思想传承的“代际破壁”。二是组织建设上,优化“人才强社”战略,既要保持科技界特色,又要拓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借鉴上海分社“关键人物带动”经验,培育跨界别领军人物。三是履职创新上,在“双碳”目标、芯片攻关等国家战略中打造“科技智库联盟”,推动“院士提案直通车”机制常态化,实现从“建言献策”到“解决方案供给”的升级。秉持“爱国、民主、科学”精神,展现九三人建功立业、积极向上的良好风貌,共谱九三学社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