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生长于剑门蜀道之上的昭化古城,我时常凝视这座千年古城那斑驳的城墙。历史的风雨在青砖黛瓦间细细雕琢,镌刻下时光的年轮,恰如九三学社八十载的辉煌历程,在新时代的画卷上勾勒出民主科学精神的璀璨轨迹。2016年那个春寒料峭的清晨,当我接过中国红封面的社员证时,未曾料想这张卡片竟成为开启精神原乡的钥匙,由此踏上了一段与先贤对话、与时代共振的心灵之旅。
薪火相传:在历史褶皱里触摸精神基因
2017年,当我踏入重庆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置身于九三学社的展览专区,许德珩、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陈芳允、程开甲……那一串闪耀金光的名字和黑白的照片,记录着九三先贤的光荣事迹,宛如一部厚重的卷宗。凝视那些泛黄的图纸、书信、笔记,崇拜与敬佩之情在我的灵魂深处交织缠绕。那些力透纸背的字迹仿佛穿越时空,依旧炽热地诉说着科学救国的崇高理想。这些沉睡的档案,恰似打开历史之门的密码,让我触摸到九三先贤“科学报国”的精神脉搏。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众多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在我国的科技领域倾注了九三智慧,为科技进步贡献了巨大力量,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九三人用科学精神浇铸的时代丰碑。
许德珩手书“民主与科学”的拓片,每次驻足凝视都让我心潮澎湃。这五个遒劲的大字穿越八十载风雨,在新时代基层组织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我们组织农技专家深入昭化镇,开展科技扶贫;参与嘉陵江通航可行性研究;社员中的医务工作者更是在新冠疫情中逆行出征。九三先辈们的精神火种,在这些行动中熠熠生辉,续写着新的传奇。
知行合一:在基层实践中淬炼履职担当
2024年,参与昭化蜀道三国文化研究的经历,成为我履职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我们运用大数据分析和史料查询,发掘了三十八篇有关昭化的古代诗词,进一步丰富了《诗意昭化》的内容,使其收录的篇目从666首增至704篇。当看到自己撰写的文章被报社刊登,第一本《昭化蜀道三国文化研究》印刷出书时,我真正理解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深刻内涵。
在昭化古城保护开发协商座谈会上,我以《关于拍摄制作蜀道昭化纪录片的建议》为题,积极建言献策。提案融合了昭化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借助AI新技术和创新的拍摄手法,力求在文字资料的基础上,精准再现昭化古城的风貌,将其璀璨之美呈现给世人。这一过程更让我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者参政议政的时代使命。通过数字化复原的葭萌关城楼,AI技术重现的“张飞夜战马超”场景,以及刘备、费祎等与昭化相关的三国人物形象,正是科技与人文交融的生动例证。
2023年,在昭化古城,我牵头组建了“昭化古城政协委员之家”,先后组织召开了六次协商会议,有组织当地耄耋老人的昭化历史回忆活动,有组织委员参加昭化古城文旅发展的专题会,有组织家乡青年参加读书分享活动等。在基层实践中锤炼履职担当,让“爱国、民主、科学”的宗旨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守正创新:在时代大潮中续写精神史诗
我深知,在九三的队伍中,我的学识和能力极为有限,唯有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奋力追赶先进,方能不负九三学社社员之名。昭化支社是我的家庭,我是其中的一份子,组织的荣光源于个体作用和力量的发挥。“昭事协商,化雨润物”已成为广元地区知名的政协品牌。策划并实施每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和协商会,搜集整理来自基层的声音,形成具有可行性的建言资政文字材料,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区委、区政府画好最大的同心圆。
为种植草莓的果农宣传推广,解决新鲜草莓滞销难题;为“瓷娃娃”发起社会捐赠,减轻农村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为幼儿园送去钢架床、文体用品,助力农村幼教工作;为家乡的蜀道文化、三国文化研究笔耕不辍,推动文旅事业发展。未来,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我们仍大有可为,在这个数字时代找到了传统精神传承的新范式。
面对新时代的召唤与新征途的挑战,昭化九三人正以实际行动书写新的时代答卷。我们与旺苍九三、利州九三、朝天九三多次共商发展大计;我们正运用AI技术破解昭化古蜀道古籍保护难题;我们与九三学社广元市委创新型企业家联谊会展开合作……这些实践昭示着,九三学社的精神血脉正在巴山蜀水间奔涌出新的活力。
站在昭化古城墙的垛口远眺,嘉陵江携着八十载岁月的涛声奔流向前。作为新时代的九三人,我们既是精神谱系的传承者,更是创新发展的开拓者。当无人机掠过葭萌关采集数据,当区块链技术守护着古城文脉,我深刻领悟:九三学社的八十年并非凝固的历史标本,而是永远鲜活的进行时。在这条永不停歇的精神长河中,每个九三人都是一朵跃动的浪花,以科技为桨,以民主为帆,向着民族复兴的壮阔航程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