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05日 星期四

徐刚:弘扬“三线建设”伟大精神,启航百年奋斗新征程

  • 来源:九三学社乐山市委
  • 作者:徐刚
  • 日期:2021-06-21
  • 浏览量: 285

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诗,在广阔的大三线实施战备时期的“西部大开发”,是开展生产力布局的战略大调整,几百万建设者开创了我国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工业大迁移和工业大开发,涉及13个省市区,投入2000多亿元,投入人力峰值达400万,安排1100多个项目,决策之快,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可谓史无前例。

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建设者们,有一部分来到了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畔,抵达崇山峻岭、深山峡谷,将302、308、515、525、585、605、739、814、909以及3501、4812、6838、8909等等神奇的数字符号书写于山洞、路旁、河堤大坝。这些数字在岁月中已逐步成为当地人的口头地标,如成昆铁路、乐西公路改扩建、铜街子电站、龚嘴电站、东风电机厂、峨眉半导体、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夹江水工机械厂、峨眉水泥厂、铁合金厂、乐山轧钢厂等,已成为乐山历史中厚重的一笔。

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建设者们所创造出的“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令人敬仰,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向前的精神动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让我们走近乐山三线建设这段历史,感知一代代三线建设者的梦想,感受这一段不平凡的激情岁月。

一声号令,千军万马进三线,做艰苦创业拓荒牛。

20世纪60年代,中国周边列强环伺,战争威胁和军事压力空前高涨。1964年5月至6月,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毛泽东主席指出,要立足于“大打”“早打”“打核战争”的战略思想,积极、主动、全面地进行战备,“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入侵”。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国家一声号令,便凝聚起全国人民的人心:“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数百万建设者和上千万民工拓荒三线,展开了战天斗地、无私奉献的风云壮举。他们用锄头挖、用扁担挑,以“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么”的精神,在短短的时间里,硬是建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工厂,一条接一条的生产线陆续建成投产……

60年代中期,邓小平、彭德怀、贺龙、彭真、李富春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亲临乐山视察,分别到市中区、夹江、峨眉、沙湾、金口河、峨边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著名科学家钱三强、钱学森等也来到乐山,与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了解设计与施工。中央的高度重视,让三线建设始终充满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豪情。

一张蓝图,一支笔,做勇于创新的孺子牛。

三线建设历经3个五年计划,许多科技工作者隐姓埋名,长期扎根三线旗帜工程,践行“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坚定信念,为共和国筑造大国重器。

1954年1月,美国东海岸一个巨大而灵巧的“大黑鱼”转眼潜入太平洋,那是举世震惊的美国核潜艇“鹦鹉螺”号。为了使祖国不受外国武力威胁,党中央决定,聚集共和国科技精英,全力研究原子能、氢弹、核潜艇。为实现毛泽东“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誓言,1965年,数千科技工作者、工人、军人奔赴三线,在夹江开创了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建设核潜艇陆上模式堆。2月,北京第十五研究所迁入夹江;9月,模式堆建设破土动工;1970年8月,在中华大地首次实现核能发电。1971年,高通量工程试验堆动工,历经10年努力后,顺利验收通过并投入运行。在30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中国核电创新发展的重大标志性成果——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已臻成熟,完成了“创新跨越、世界一流”的既定目标,成为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我国“核潜艇第一人”彭士禄院士带领赵仁凯、周邦新、孙玉发、于俊崇、周永茂等专家团队,为我国核潜艇、核电站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1970年,李正武和他的同事们迎着困难,无怨无悔战斗在那时的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即585所)。想当年,受控热核聚变反应的科研基地连一台计算机都没有,只有一张示意图和几个公式。要完成转置工程的设计、计算、研制、安装、调试和物理实验这样庞大尖端的科学技术工程,是何等艰巨的事业。好在还有丁厚昌、孙湘、林兴炎、何成逊、邢洪业、钱尚介、尚振魁、邓希文、石秉仁、黄锦华、邱孝明、焦伯良、王魁武等一大批优秀的专家团队,有千千万万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三线人。585所研发出的“中国第一座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得到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院士为组长的评审委员会的高度肯定:585所研发的中国环流器一号实验研究成果,是中国核聚变能源开发的第一座丰碑,紧跟世界先进水平!1991年2月2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来到585所视察,欣然提笔写下“开发核聚变能源,造福子孙后代”的赞语。令人难忘的是,当时中央领导与院领导、老专家合影时,还专门为李正武老专家让座,体现了党对科学家的尊重和爱护。

在三峡大坝、溪洛渡等船闸上,红色大字“夹江水工”清晰夺目,令人自豪。1966年,水工厂开始迁建,三年后方才建成。经过数十年艰苦创业,夹江水工已发展成为具有大中型水利水电施工设备和专用设备综合制造能力的骨干企业。随着时光荏苒,事业更加兴旺,夹江水工随着中国水电七局集团化战略吹响转型升级的进军,不断走出国门,前往加拿大、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一代代三线水工人的报国情怀在全世界结出硕果。

1982年,小平同志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军养民”16字指导方针,开启了针对三线军工及事业单位的调整改造。部分三线企业外迁,部分三线企业实现军转民,部分三线企业转制进入市场,而部分国防科工单位仍然是当今乐山工业的骨干“领头羊”。

1988年9月,峨眉水泥厂创建集团股份制试点企业——四川金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0月,四川金顶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国内最早上市的建材企业。三线人紧跟时代发展,为发展市场经济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团结协作,接续奋战,做树立丰碑的老黄牛。

据统计,1965年至1966年间,乐山人口猛增——全国50多个城市,200多个厂矿、科研单位、设计单位,3万多名干部、工程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和随迁的员工家属,奔赴乐山、汇聚乐山,拉开当地三线建设的序幕。天南海北的人们汇聚一起,克服语言障碍、水土不服等困难,高唱着“团结就是力量”,同心奋战,建设三线。

历时20多年,国家40多个部委先后投入资金35亿元,在乐山建成了以国防军工、原材料、电力、机械为主的23个大中型企业,也带动了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建设。这对乐山工业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对城市建设、道路交通等各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加快了当地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许多工程配备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人才、技术、设备及管理方法,使夹江、峨眉、五通桥、沙湾、金口河等地成为新兴的工业城镇。

当年,人们抱着战天斗地的豪情,在铜街子电站大坝上,在浊浪翻涌的大渡河峡谷两边山体上,都写上了毛主席语录——“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字体刚劲有力,在很远处就能望见。1970年开展的龚嘴电站大坝浇筑工程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专门批示——加快龚嘴建设。干部职工大受鼓舞,卯足干劲,赶在汛期前完成了建设任务。

成昆铁路大会战也在乐山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作为四川“两基一线”项目中的一线,成昆铁路是三线建设中最大的交通项目,全长1096公里,穿越地质大断裂带,被称为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整个施工队伍共计30万人,他们凭借最质朴的信念——“让党中央放心”,不断创造在丛山峻岭中开凿隧道和架设桥梁的施工新记录。1965年11月12日,邓小平同志亲临老昌沟一线天桥这座当时世界铁路史上最长的大跨空腹石拱桥,由衷赞叹“人民创造了历史”。成昆铁路沿线还建有16处公墓,上千名建设者长眠在青山里,他们为国家建设作出的牺牲令后人永远铭记。1966年,成昆铁路顺利铺轨到夹江、马村、吴场,1967年到沙湾,1968年到峨边。在“气死猴子吓死鹰”的大渡河峡谷里,当年的筑路勇士围绕这40多公里长的天险,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建成通车,为党的生日献上了一份厚礼。

拖家带口干打垒,做无私奉献的四代人。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1969年,年过半百的李正武、孔湘夫妇和他们15岁的小儿子李启平一家三口,就住在10平方米的干打垒房间里。干打垒是一种简易的筑墙方法,是在两块固定的木板中间填入黏土即成。建设者们用干打垒的方法筑墙所盖的,就地取材,施工简单,造价低廉,土里土气,大家说它厚墙厚顶,冬暖夏凉,住的安心。先生产,后生活,和泥巴搭炉灶、做饭洗衣,还要自己做煤球,事无巨细全凭双手,艰苦的生活磨不灭三线人的信念和斗志。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著名的三献论。还有很多人带着老人一起到三线,其中就有许多祖母、外祖母也一同前来,跟着背井离乡,转战南北。自古忠孝未能两全,许多祖父母、父母长期不能与子女、孙辈团聚、甚至对于彼此生死也未知确认,就长眠他乡……

毛主席当年曾说过:三线建设搞不好,我睡不好觉。因此,“让毛主席睡好觉”就成了三线人鼓劲加油的一句“通用”口号。建设者们战斗在荒山旷野,住“干打垒”房子,睡“大通铺”,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抓工期夜以继日、抢进度只争朝夕,顽强拼搏,为保质保量、提前建成各种优质工程、样板工程立下了汗马功劳。三线人所创造的历史辉煌,为我们当今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三线建设,可谓波澜壮阔、可歌可泣,建设者们始终如一地保持对党忠诚、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怀和大无畏的英雄壮举。三线建设的峥嵘岁月将永远被世人所铭记,三线建设的光辉业绩永载共和国的史册,在中国共产党启航百年奋斗新征程中,“三线建设精神”也必将被代代传承光大。

注:本文素材主要来源于乐山市政协编撰《乐山三线记忆》,一并致敬有关作者郭明兴等对三线历史的精心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