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

我家三代人的童年

  • 来源:乐山市委
  • 作者:郑耀凯
  • 日期:2019-11-29
  • 浏览量: 293

 

在2017年暑假的一天清晨,四岁的儿子很早就起了床,因为这一天孩子要坐飞机去三亚旅游。三亚之旅同行还有孩子爷爷奶奶、外婆、我和妻子。有时候我在想,我的父亲、我和孩子的童年有哪些不同呢?是啊,三代人,三种截然不同的童年,从孩子爷爷的忍饥受寒到我的吃饱穿暖,再到我的孩子的生活富足。

我的父亲出生在1950年代,这代人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从不浪费食物。父亲说他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吃饱饭,因为他的童年是从吃不饱、穿不暖中挨过来的。那时候的主食是稀饭和粗杂粮,肉食是过年才有的饕餮大餐,那时候的小麦、高粱和红苕是当季必吃,一年四季,粗粮不断,父亲童年时候吃法是相当“养生”了,绝不会得“三高”。那时候的出行也非常环保和健康,因为是步行。父亲每天要步行到两公里外的地方上小学,蹦蹦跳跳上学去,饥肠辘辘放学回。父亲印象深刻的是那时生活条件太差,加之也调皮,他和一个小伙伴儿去上学,要经过一片生产队的甘蔗林,上学路过时故意跘断甘蔗,放学再路过时,就心安理得地认为地上甘蔗是捡到的,边走边吃,非常开心。在穿衣方面,最难熬的是寒冬腊月,每遇下雨天,布鞋怕被沾上稀泥,只能放在书包里,赤脚踩着冰冷刺骨的泥泞路,战战兢兢地到学校,把脚洗干净后,再穿上单薄的布鞋,好歹比穷得连布鞋都没得穿的光脚同学好。小学书包里,刚开始还好,语文、数学课本都有,“文革”开始后,书包里就只放一本《毛主席语录》,课本里如果出现古文和古诗词,都被认为是有毒的,不能学。父亲的童年从未出过本区(那时候行政区划为县、区、公社、大队),好在父亲的外婆在临近的公社,去外婆家也算是“见世面”了,父亲有一次跟着大人去赶集,看见一个大家伙,有四个圆轮子,听人说那是汽车,感觉太神奇了。

我出生在1980年代初期,记忆里那是温暖的、清贫的、欢乐的、充满乡土气息的童年。虽然清贫,但我家比较和睦,虽然父母偶尔会打我和妹妹,但还是很疼我们的。我小时候主要的事情是上学、做作业、玩,然后帮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农活。在现在看来,那时候的兴奋点很低,吃点好吃的、穿点新衣服就高兴得很。小时候能上一次镇上的赶集都感觉是进了大城市,每次跟着父母赶集,父母还会给我买点零食,有油炸豌豆粑、泡粑、冰糕和雪糕,有一次跟父亲帮爷爷的小商店进货,父亲买了一块萨琪玛给我吃,真是人间美味,终生难忘。有时候,母亲会提前强调今晚吃好的——回锅肉或辣椒肉丝,傍晚回家的路上闻到炊烟,会刺激我联想到晚饭的好东西,愈发归心似箭。我现在有时候到农村,闻到炊烟的味道还能条件反射地想起童年时那种心有所盼的愉悦心情。童年走的最远的,是舅舅所在的泸州和自贡,有一年正月里,父亲带着我去看自贡灯会,真是大开眼界。那时候对未来没有什么计划,不知道自己长大了做什么,只是简单地想,长大了能够脱离农村,进城市生活,不用每次遇到下雨天就走泥泞不堪的路就好了。

孩子的童年比之我辈,有极大的改观。婴儿时期喝澳洲进口奶粉,稍微大一点,每天有肉吃,怕营养不够,偶尔补充点海鲜;穿的衣服也是数量多、样式全;玩具一大堆;很多时候出行有我们开车接送,我们空闲时带他去省城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和海洋馆,到剧院看儿童剧;孩子平时挺喜欢画画,他知道梵高,笨拙地临摹梵高的《星夜》,知道核武器,知道邓稼先、程开甲,知道飞机起飞的原理,会背诵一些古诗词;每年假期可以坐飞机、坐高铁去遥远的地方旅游,北到首都、南到海南,孩子的眼界也逐渐开阔,了解的常识和掌握的知识也愈发增多。有时候,孩子问我:“爸爸,我长大后干什么呢?”,我会说:“你小时候,一定要打实基础、开阔眼界、扩大胸怀,以后考一个好大学,学自己喜欢的专业,以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一定要有家国情怀”。

在我小时候,父母辛勤地供我上学,教我做人。现在父母进入了老年,我们做子女的想给父母幸福的老年生活,我们对父母尽量和颜悦色、逢节过生送礼物,尽力带他们到远处去旅游。作为出身贫寒的人,但却过上幸福的老年生活,我父亲做到了,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亲自身的勤劳,和从爷爷奶奶那里继承了诚实、正直和善良的秉性,更得益于生活在我们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时代。正如《周易》所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一个家庭,需要好的家风,才能一代比一代强。

新中国已经走过了70个春秋,向前的步伐更加稳健而有力,我的孩子有幸成长在这个新时代,我希望把好家风也传递给他,同时把我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也传授给他,愿他有一个好的未来,我坚信有亿万这样的孩子一定可以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