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魏学峰:责任与担当

  • 来源:研究室
  • 作者:魏学峰
  • 日期:2017-11-09
  • 浏览量: 246


201710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作报告,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历史性飞跃。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和九三学社成员,深深为习总书记思想深邃、高屋建瓴的报告所打动,特别是报告中所涉及到的文化建设和统一战线工作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目标明确,使命光荣。

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表了一系列论述,形成了习近平文艺思想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应大幅提升,他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总书记把文化的自信视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习总书记也指出,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提升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途径。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更显示“文化建设是灵魂”这一治国之道。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正是当代共产党人的文化观。文化自信是人类对文化的正确认识,对自己文化的正确了解。

珍重历史,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包容开放,多元一体,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总书记指出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对内就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让十三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形成全民族的创新文化氛围、意识、能力和业态。

作为一个文物工作者,守护着数十万件国家珍贵文物,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记忆,如何让这些遗产“活”起来,是我们最近几年探索的一个主要方向。“流动博物馆”、“华灯博物馆”、“志愿者群体”以及文化扶贫等工作,让我们深感,在新时代,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构成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是一个文化大省,但不是一个文化强省,“有高原、没山峰”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改变。如何扩大四川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如何把四川对外文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整体发展战略融合在一起,这个问题必须放在四川文化建设头等重要的位置。

在国际上,我们也要通过文化传播,让世界了解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的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5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大量篇幅讲的是文明和文化。他提出要将“一带一路”,建成超越文明隔阂、文明冲突、文明优越之路。他的精辟论述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开辟了广阔前景。当今时代,文化正日渐成为经济的重要引擎。“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是我们必然选择。在挖掘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我们要发掘中国文化的现代元素,创造出能够展现现代中国的新的文化符号,向世界传达一个完整的、准确的、既传统又现代的中国形象。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团结是永恒的主题,作为九三学社的一份子,我要一如既往的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报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