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重大地质灾害防范的建议
6月24日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叠溪镇新磨村发生特大山体滑坡,64户农房被掩埋、83人失联和死亡、岷江支流松坪沟河道堵塞近2公里。自得知灾情起,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就心系灾区,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常委、国土资源部和四川省地质灾害应急专家、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许强教授,九三学社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中科院成都分院山地所等支社专家社员按照相关部门的安排,迅速奔赴灾区,积极参与现场救援和次生灾害防范。7月5日,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专职副主委沈光明,召集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中科院成都分院山地所近15位地质方面专家社员,召开了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四川省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与防控新技术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我省历来就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再加之受历史上多次强震的影响以及近年极端强降雨天气的影响,地质环境条件异常脆弱,全省地质灾害目前呈现出点多面广、规模大、隐蔽性强、成灾快、暴发频率高、延续时间长等特点。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十分严峻,防灾减灾任重道远。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我省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相关部门组织力量开展了全省各区县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多轮排查,排查出地灾隐患点多达5万余处。对于已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相关部门通过“群测群防”构筑了一套严密系统的地质灾害防范网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因灾人员伤亡,取得了显著的防灾成效。但即便如此,近年来在我省仍发生了多起灾难性地质灾害事件,最具代表性的是:2013年7月10日都江堰市中兴镇三溪村五里坡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和2017年6月24日的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叠溪镇新磨村特大山体滑坡。
近年的灾难性事件都具有以下共同特点:一是灾害源区都地处高位且植被覆盖严重,具有高度的隐蔽性。如茂县滑坡源区位于海拔3400米的山顶,与坡脚新磨村所在地高差达1200米以上;二是灾害发生地都遭受过强震的影响,山体震裂松动明显,受过“内伤”。茂县新磨村滑坡和都江堰五里坡滑坡分别在1933年叠溪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中地震烈度均达到和超过十度,高精度的遥感和航拍影像都显示,相关区域山体震裂松动明显,裂缝发育;三是滑坡发生前变形特征不显著,具有突发性。五里坡滑坡源区历史上就有宽达数米的张开裂缝,当地人称“杀人槽”,但在滑坡发生前并无明显变形迹象,是在强降雨触发下突然发生的。InSAR(合成孔径雷达)解译结果显示,新磨村滑坡源区尽管在1993年地震中就已产生裂缝,但2017年后才又开始出现一定的变形迹象。灾难性滑坡上述特点致使仅靠以专业人员地面调查的传统地质灾害排查方式已很难提前发现灾害隐患和主动防范,这也是目前国际防灾减灾领域所面临的一个难题。近年来随着高精度对地观测技术和监测预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上述问题可逐渐得到解决。为了最大限度地防范灾难性地质灾害事件的发生,九三学社四川省委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新一轮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时应突出重点和针对性。茂县新磨村滑坡发生后,省委省政府根据全省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实际情况,果断作出立即启动全省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防治工作决定,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已全面落实和部署了相关工作,与21个市(州)国土资源局签订工作责任状,要求组织地勘单位在一个月内按照“坡要到顶、沟要到头”的原则,确保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凡是有人居住、有工程活动的地段、区域逐点逐段、分级分层进行“拉网式、地毯式”排查体检。但基于对上述灾难性地质灾害事件特点的认识,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主要依靠传统排查方式实际上是很难达到预期目标的。对这种地质灾害的排查,我们建议:一是要将排查的重点放在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点场所,以及新发现和出现新的变形迹象的灾害点上;二是排查工作要具有延续性和分期分步实施。通过7月份全省全面的排查,筛选确定出“双重”(即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人口聚集、重点设施所在的重要区域),排查单位进一步采用高精度遥感解译、无人机航拍以及重点高位隐患现场复核等手段,开展针对性的深化调查研究,一旦确认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立即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二、加强新技术新手段用于高位滑坡隐患早期识别和提前发现的研究与示范。现有的研究表明,InSAR对大范围变形区域具有很好的探测识别能力,而LIDAR(在航测飞机或无人机上放置三维激光扫描仪)以及UAV(无人机航拍)对震裂松动山体、历史上曾经滑移变形区域等“损伤”具有很好的探测识别能力。建议尽快集成整合和充分利用省内甚至是国内相关方面的研究队伍,选取典型重点区域,利用InSAR、LIDAR和UAV等新技术,开展高位和具有隐蔽性的滑坡隐患的早期识别和提前发现技术方法研究和应用示范。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应充分利用其技术和装备优势,开展我省地质灾害高发区的高精度LIDAR和UAV的测绘工作。省科技厅应尽快设立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手段用于高位滑坡隐患早期识别和提前发现的专题研究。
三、集成整合我省相关资源,开展重点区域地质灾害综合防范示范。地质灾害防治,直接涉及到国土、测绘、气象、地震等多个部门,尤其是要真正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的早期识别、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等工作,必须要相关部门资料共享、信息互通,协同攻关。建议尽快建立直接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专门机构,统筹协调和集成整合信息、人力、装备等资源,选取重点区域,建立大数据中心或平台,开展地质灾害防范综合研究与示范应用,推动相关技术和成果的实用化、产业化,
全面提升我省的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水平。
四、进一步加强强震区地质灾害长期效应与灾害防控对策研究。国际上多个强震案例表明,处于山区的强烈地震其影响可持续数十上百年,近年来我省发生的多起大型地质灾害事件主要集中于汶川地震灾区,而茂县新磨村滑坡是1933年叠溪地震的后续产物。因此,应加强我省强震区尤其是近百年来发生过强震的高地震烈度区地质灾害发育演化规律和防范措施的持续跟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