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油长钢总医院花园里,有一棵一直被医护人员尊称为精神之树、信仰之树的桂花树。每当丹桂飘香之时,医护人员都会想起那位曾经为患者健康奋斗了一生的医生——夏觉中。看着这枝繁叶茂、苍劲挺拔的桂花树,睹物思人,斯人已逝,唯留下九三人身上特有“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胸怀和人生境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医护人员。
远离家乡 投身三线建设
20世纪50年代,年轻的夏觉中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他喜欢足球、音乐与诗歌,先后在上海仁济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
1970年初,37岁的他响应国家号召,放弃上海大都市的优越条件,毅然决然远赴四川江油投身三线建设,成为三线保密单位——冶金部长城钢厂职工总医院(简称“长钢总医院”,2009年更名为“江油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一名支内医生,这一待就是一辈子。
在长钢总医院工作7个月之后,1970年8月的一天,一次突然来临的抢救改变了他此后的生活轨迹。那是一次发生在江油厚坝镇的特大车祸,夏觉中和其他医生在第一时间被紧急派往现场支援,他和当地的医护人员连续奋战5天5夜,不眠不休地抢救伤员,救治病人。但是由于当地位于偏远乡村,没有充足的医护人员,没有充足的血液供给,更没有完善的抢救室和设备,有11名伤员在他面前无奈地离开人世。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顷刻间倒下,夏觉中突然意识到:“这里贫穷落后,没有好的医疗资源,导致很多患者得不到规范的救治,那就更需要高水平的医生,这里有我的用武之地!长钢需要我!”
此后,他和其他支内的医师们携手,立足江油长钢总医院,总结经验,因陋就简,改良手术方式及器材,并成功组建了长钢总医院的第一代外科团队,夏觉中称之为“外科梦之队”。一时间“长钢总医院”声名鹊起,绵阳周边的患者纷纷慕名而来。
社市委老主委夏觉中在救治伤员
工作中,他温文尔雅,对年轻的医护人员循循善诱,阐述医生的人文精神就是要以人为本、敬畏生命、挚爱生命,要对病人进行人文关怀,体现医者对患者的尊重与仁爱。同时,精湛的医术,让他在患者中获得了“夏胆囊”“夏乳腺”“夏一刀”的美誉。他曾经很朴素地总结自己的秘密武器:“详细询问病史,去伪存真,认真细致查体,不遗漏细节,然后才是结合辅助检查,利用自己的医学知识,综合判断,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各种设备进行检验检查,只靠一堆报告单是看不好患者的”。
1992年,他凭借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忘我的病房实践,成为当时绵阳市第一位外科主任医师,先后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31篇,填补了绵阳市外科多项技术空白,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大医精诚 无悔坚守三线
面对那一张张病愈后充满感激的面孔,夏觉中常常教育学生:“恩赐观念不可取,应该理直气壮地宣扬人道主义的感情关系。病人在我们面前,已经是一个摆脱了年龄、性别、职业、地位、钱财、权势的‘自然人’,都是平等的,如果有了上述感情上的升华,就能像白求恩大夫那样,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对待患者,他坚持干部工人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
90年代,随着国家对支内人员返城政策的陆续出台,在长钢总医院工作的上海支内医师先后有56人陆续返沪。90年代末,因为国家体制改革、市场浪潮的冲击,企业效益下滑明显,职工医院的发展也受到很多限制,部分青年医生陆续选择了跳槽。面对一批又一批支内的战友“告老还乡”、亲手培养的青年骨干“远走高飞”,“外科梦之队”名声不再,夏觉中心里百感交集、五味杂陈,但他始终认为是长钢总医院这座大熔炉,将他冶炼成了一名合格的外科医生。这让他始终不改初心、顽强坚守。也因此,他的家一直都是医院附近的一套简朴的单元房,直至去世。他觉得这样可以让他随时到医院会诊,参加抢救。
2000年,夏觉中曾经到上海回访过曾一起在长钢总医院并肩战斗过的老友与学生,他们已经在上海及周边医院挑起大梁,大多是业务骨干或主任,甚至是院领导。他感叹:“看到长钢总医院的人才能够服务于国际大都市,我很欣慰。他们无论从素质、修养、道德、人格、学识、技术,都和长钢血肉相连,无论他们走多远,身上都有长钢人的烙印!虽然30年前到长钢是无奈之举,但今天,能继续留在长钢,是我无悔的选择!”
2005年,夏觉中72岁时,被确诊为喉癌。但是术后第7天,他就执意带着嘶哑的嗓音出现在病房进行了一次大查房。看着他瘦削的身影来到病房,患者们既欣喜又心疼。夏觉中虽然声音嘶哑,但一直是面带微笑,与患者一一握手,俯身在患者的耳旁细声交流,温和地与医生们讨论病情。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二天清晨,75岁高龄的夏觉中就出现在了伤员住的帐篷里。虽然白发苍苍但挺拔而坚定,虽然声音嘶哑微弱但犹如一股清泉。伤员们一看到他,慌乱、焦躁的情绪得以缓解。在他的“震后心语”一文中,他是这样回忆的:“面对地震,让他想起刚到长钢总医院时参加的那次特大车祸的救治”“虽然,我不可能再像当年那样,夜以继日地在一线救死扶伤,只要定位适当,仍可放射光芒!”他毅然拿起已经7年没有碰过的缝合针与伤员一起面对灾难。
2011年1月,他又被确诊直肠癌,再次手术,术后还出现了并发症,但他完全不在乎自己的年龄,不顾术后身体虚弱,又再次回到了他心爱的外科病房,又开始查房、门诊、会诊、技术指导。
经历了两次癌症手术的他,依然坚持在临床一线带教、查房,是长钢总医院“终身技术顾问”。作为医疗界名人的他,有很多组织团体打着“名人录”“杂志编委”“学术会议”的招牌邀请其参加旅游,挂名出书等,他统称为“陷阱的诱惑”,并坚决拒绝。他始终认为医生应该不计名利,而且要以最小的代价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他以大仁铸就大医,诠释大爱无疆。
见贤思齐 加入九三学社
青年时期的夏觉中在医学院学习和在仁济医院工作时,就见到过很多为人正直、治学严谨、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九三学社社员。夏觉中视他们为偶像,而九三学社就是偶像的代名词。在获得高级职称后的第二年,他自感时机成熟,便萌发了加入九三学社的念头。通过华西医院的杨振华教授和绵阳九三的老前辈童沛森先生介绍,1984年,51岁的夏觉中终圆了“九三梦”,成为长钢第一位民主党派成员。
他秉承着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认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应该把肩负的科技进步同历史的责任联系在一起;同与科学紧密相关的精神文明建设联系在一起;同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联系在一起。
砥砺前行 壮大九三学社
夏觉中高尚的品格、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在日常带教中逐渐浸染着他的身边人。他介绍了多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和情怀的青年才俊加入九三学社,为九三学社在江油的发展壮大注入了年轻的血液。1985年,江油有了第一个九三学社小组——长钢直属小组,1988年九三学社长钢支社成立,1996年九三学社江电支社成立……每一步都凝聚着他的辛勤付出。
2002年,在夏觉中的多方奔走和不懈努力下,九三学社江油基层委员会终于在江彰平原上落地生根,挂牌成立的那天,面对这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夏觉中和其他社员喜极而泣。在他的感召下,一大批九三人艰苦创业、接续奋斗,目前,九三学社江油基层委员会已有社员62人,双向奔赴,秉持九三精神,坚持胸怀天下,坚持服务社会。
夏觉中担任了九三学社绵阳市委会第二届主委,第三、四届名誉主委,他带领九三学社绵阳市委会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尽职尽责、努力工作、克勤克俭、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促进自身建设,不断适应并履行参政党的基本职能,为绵阳市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还担任了政协四川省第六、七届委员会委员,成都市第十届人大代表,绵阳市第一届人大代表,政协绵阳市第二届委员会常委,政协绵阳市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期间,他兢兢业业为国为民工作,关注民生,发表多篇文章,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和自身体会,从医疗体制改革、医疗行风建设、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先后向各级人大、政协提交个人提案、议案30多篇,调研报告10余篇。卸任九三学社绵阳市委会主委后,仍多次为九三学社绵阳市委会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社组织自身建设不断完善,自感应该尽到一个老社员的责任。
退休后的夏觉中积极参加九三学社绵阳市委会、江油基层委员会组织的科技、医疗、法律、文化“四下乡”活动,每年的活动现场都有他的身影。他参加绵阳市第十七届“科技之春”的活动,免费给群众诊疗,成为参加此次活动年龄最大的科技工作者。他还常常给基层组织负责人讲,“只要需要我,只要我能走得动,我每次都要参加这些活动,我要为基层的群众做些实事。”
2006年,夏觉中73岁,也是他从医50年之际,正值医院两年一度的学术年会,医院领导及他的学生、同事,想举办一个庆祝仪式。面对盛情邀约,夏觉中只提出希望能在医院的花园里亲手种一棵桂花树的要求,他说:“今后离开大家,桂花树能代替他日夜守望着他奋斗了一生的医院,能为同事们默默地送上一缕芬芳。”
十八年过去了,小树苗也成长为参天大树,花开时节,缕缕清香。这棵树也时时激励着青年医生们以夏老为楷模,在医学之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斯人已逝,其志长存。离我们远去的夏老也用一生实际的行动和高尚的医德,诠释了九三先贤“大德报国、大善为先”的家国情怀,并激荡着一代代后来者的心。
(本文系本次征文活动二等奖作品。作者黄卫东系九三学社绵阳市江油委员会委员、江油委员会城区支社副主委,江油市第二人民医院妇儿中心主任;张洁系九三学社绵阳市委会委员、江油委员会主委,江油市政协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