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0月11日 星期五

周恩来与自然科学座谈会

  • 来源:社重庆市委
  • 作者:郭祥
  • 编辑:宣传处
  • 日期:2023-03-29
  • 浏览量: 577

周恩来是中共统战工作的楷模。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代表中共中央常驻中国战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重庆,在建立、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广大民主人士反对分裂、积极抗战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他推动建立自然科学座谈会(又名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并引导其发挥作用,其贡献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九三学社之成立、今日中国之政党制度架构,意义深远。

促成成立自然科学座谈会

1937年12月,经国共双方协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正式成立,陈诚任部长,周恩来、黄琪翔任副部长。1938年4月,由周恩来分管的第三厅正式成立,主管宣传工作。在他和董必武劝说下,郭沫若接受陈诚邀请,出任第三厅厅长。1938年12月,第三厅迁重庆,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机构,中共掌握实际领导权,又因胡愈之、田汉、洪深、郑用之、徐悲鸿等人加入,时有“名流内阁”之称。

重庆作为战时陪都,在当时集合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教育文化界知名人士、社会贤达。为了更多更好地团结动员这些人参加到中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按中共南方局书记周恩来指示,第三厅郭沫若与南方局专事文化统战工作的钱俊瑞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学术研究会”,下设社会科学组(成员后来全部赴延安)、自然科学组和哲学组。其中,自然科学组(南方局内称中共学术委员会文化组)组长为南方局开展文化统战的徐冰,组员有民主进步人士吴藻溪、张申府、张西曼等人。

1939年初,由C.C派杜长明把持的中华自然科学社在重庆散布唯心论,挑起哲学论战,影响团结抗战大局。周恩来表示严重关切。按照他的要求,徐冰约请吴藻溪、熊雯岚到川东师范学堂孟宪章处,希望他们设法联合科技、文化界人士成立一个组织,写文章宣传唯物主义,抵制这股妖风。按徐冰要求,也邀请张申府、潘菽、周建南分头联系,参与最初筹备。

3月下旬(重庆油菜花开时节),由吴藻溪、张申府、熊雯岚、潘菽、周建南、葛名中(即葛春霖)发起,承名“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座谈会正式成立,并接受自然科学组领导,活动地点设重庆打铜街,在曹家巷53号川康银行后院的巴克新工程师事务所。吴藻溪、熊雯岚、张申府、葛名中、孙克定等先后担任召集人。

成立一、两年,参加的其他成员有李伯刚、邹明初、漆文定、汪季琦、赵心、涂长望、梁希、干铎、金善宝、李士豪、谢立惠、李汉石、吴南轩、龙叔修、周伦岐、姜治光、解后民、潘新、鲁宝重、蔡善英等。但成员并不固定,有进有出,先后参加的有40多人,人数始终保持在20余人。自然科学座谈会还成立了沙磁区(现沙坪坝)分会,成员为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大学教师,主要有潘菽、梁希、金善宝、涂长望、谢立惠等。因为这些人住沙坪坝,交通不便,到主城一次实属不易,就经常自发地在中央大学开展座谈活动,讨论时局。

团结和引导座谈会成员

自然科学座谈会成立以后,周恩来一贯坚持团结引导方针,鼓励座谈会成员加强学习和锻炼。他亲自拟定或审定座谈会学习内容,开始主要开展发展辩证唯物论的科学研究,以后逐步研究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支援八路军抗日、研究如何拆散缴获的日寇武器、战时如何解决群众粮食和营养等实用性问题。所需学习资料由新华日报社免费印刷。座谈会刚成立时,每周六晚定期座谈,有时因情势需要,临时召集到城区大梁子青年大厦开会。夏天有时还举办茶座。

由周恩来主持的大型报告会和小型座谈会,只要可能,座谈会成员都会受到邀请。南方局、八路军办事处、新华日报社邀请知名文教人员、民主进步人士在红岩村、虎头岩举行纪念会、联欢会、座谈会、聚餐等,也会通知座谈会部分成员参加,让他们接受革命的熏陶,感受同志间的温暖。据九三学社早期社员谢立惠回忆:当时,在反动政府和特务的严密监视下,随时随地都感到心情压抑,空气沉闷。可是一到虎头岩,就像进了另一个世界,呼吸着自由的空气,畅谈心里要说的话,有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尽管参加这样的纪念活动,要冒被特务迫害的风险,大家还是非常欢喜去的。

周恩来在生活上也极为细心。1943年12月28日是梁希60大寿。由他亲自主持,董必武、邓颖超、潘梓年、熊瑾玎、章汉夫、石西民、于刚等中共南方局领导,以及潘菽、涂长望、金善宝、谢立惠、干铎、李士豪等人作陪,为梁希祝寿。事前梁希等人并不知情。梁希非常感慨,自己都忘记了生日,而周恩来日夜为国事奔忙,不仅记得住,还抽出时间为他祝寿。他表示:我无家无室,有了这样一个大家庭,真使我温暖忘年。

在中共南方局、周恩来的引导下,座谈会成员表现出高度的革命自觉性。在“皖南事变”后黑云压城的日子,部分座谈会成员冲破国民党特务的阻拦,前往化龙桥表示慰问、哀悼和声援。国民党特务煽动一些人殴打《新华日报》营业部工作人员,吴藻溪等人不惧迫害,公开到现场慰问报社人员、声斥特务暴行。在此期间,《新华日报》不能公开发售,周恩来找到吴藻溪等人,由他们组织报童在街头和郊区零售,揭露事变真相。南方局和新华日报社有一批人没有在国民政府指定机构进行户口登记,被称为“黑人”,随时可能被捕,也由吴藻溪等掩护到四川邻水等地作秘密安置。梁希、金善宝输资捐款,公开声明是提供给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制作寒衣。他们的行动受到中共南方局和周恩来赞誉。

事变让座谈会部分成员对国民政府失望至极,认为国统区政治空气令人窒息,开展工作困难,个人无用武之地。于是,座谈会活动断断续续、进入低潮,如梁希、潘菽等向南方局提出,去延安直接参加党的工作。了解到这个情况,周恩来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强调,干工作要根据革命的需要。现在你们在重庆开展工作,是抗日的需要,斗争的需要。困难是有的,但应坚持下去。南方局副书记董必武也与他们交换意见:你们有的想离开重庆,这不是害怕反动派吗?听了周恩来和董必武的教诲,这部分成员转变了观念,很快投入到南方局交给的各项工作中。

座谈会成员还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支持中共领导的抗战大业。如梁希组织小麦优良品种提供给延安;涂长望为延安提供气象资料;谢立惠秘密为中共南方局通讯提供技术支撑,等等。

积极发挥座谈会的作用

成立自然科学座谈会,原为反击唯心主义妖风,但根本原因在于以此为平台,将科学技术、教育工作者团结在中共周围。周恩来指示潘梓年、徐冰等人,要协助座谈会成员,组织范围更为广泛、公开的科学团体,把更多的科学技术、教育工作者吸引到中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统一战线,巩固团结抗战的政治局面。

按照周恩来的要求,1939年至1942年期间,座谈会成员承担了《新华日报》科学副刊——“自然科学”专栏编辑,组织采稿、撰写体现通俗化、大众化、为人民群众服务特色,有强烈的辩证唯物主义倾向的文章。如1940年11月发表《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致书苏联自然科学界》;1941年9月发表张申府、吴藻溪、葛名中文章《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致苏联科学家的信》,12月发表《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致英美科学家的电》等等。吴藻溪公开署名发表的文章有《目前自然科学界的主要任务》《自然科学者起来扑灭汪逆汉奸》《新兴自然科学在中国》《中国二十年前的航空建设运动》《对科学界的热切号召》等等。也有一批知识分子通过在《新华日报》“自然科学”专栏发表文章,而选择订阅《新华日报》,赞同并宣传其主张。

为了突出独立性,增加吸引力,由自然科学座谈会牵头,成立专业性组织。1939年初夏,由自然科学座谈会吴藻溪等人牵头,成立了以东北流亡青年科技人员为主体的中国青年科学技术人员促进会(简称青科技);1945年7月,在周恩来亲自领导下,由自然科学座谈会、自然科学组积极筹备,分头向国统区各大城市征寻科学技术工作者参与发起,成立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期间,周恩来在重庆与一些著名科学家交换意见,提出团结一心,共同应对时局变化的必要性。成立科协的主张得到竺可桢、李四光、任鸿隽、丁燮林、严济慈等100多位著名科学家的积极响应;1946年3月,由自然科学座谈会出面,成立了中国学术工作者协会。

由于自然科学座谈会的积极介入,让更多的科技人员由不关心政治,到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政治中,由共产党的主张看到中国的光明前景,最终选择向中共靠拢。1949年,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由其创建的中研院有14个单位,迁去台湾的仅一个总办事处和数学、历史两个研究所;506名研究人员,去台湾的有130名,仅占25.7%;院士81名,有60名留在大陆。同时,这些做法,为建国后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自然科学座谈会最大的历史功绩还在于参与九三学社的创建。1944年下半年,由中共南方局促成,许德珩、吴藻溪、张西曼、褚辅成、税西恒等陪都科教界人士组成民主科学座谈会,漫谈时局、探寻政治出路。按照周恩来授意,自然科学座谈会部分成员陆续参加进去。1945年9月3日,由褚辅成提议,九三座谈会成立。1946年5月4日,九三学社正式成立,产生了16名理事、8名监事。其中,自然科学座谈会潘菽、吴藻溪、涂长望、李士豪为理事,梁希为监事。九三学社的成立,预示着一个以文教、科学技术界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为民主科学而奋斗的学术性政治团体诞生,并作为一支进步政治力量,汇入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洪流。自然科学座谈会成为九三学社的重要渊源之一。

建国以后,九三学社成为我国八个民主党派之一,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基石,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关于“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中南海会议记要》中共中央书记处政治研究室1984年12月15日

[2] 《一个有理想的人》张友渔、杨献珍、吴克坚、杨放之、葛春霖等,《人民政协报》1986年11月21日

[3]中共中央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1938—1947)

[4]《中国党派》中联出版社,1948年

[5]《科学运动文稿》(农村科学出版社,1946年11月7日

[6]《九三学社简史》学苑出版社,2005年

[7]周韬:南京国民政府文化建设研究(1928—1949),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

[8]《九三学社概要》1949年6月17日

[9]《税西恒老师二三事》九三学社中央网站“社史研究”栏目

[10]许德珩、吴藻溪、潘菽、卢于道、雷启汉、漆文定、谢立惠等人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