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九三学社成就了我的专业梦想

  • 来源:社省委宣传处
  • 作者:涂军娅
  • 日期:2014-05-29
  • 浏览量: 388
  作为一名喜爱文字并通过努力当上了省文化馆《四川群文》副主编、两次荣获文化部“群星奖”金奖的编剧,一直以来的工作就是去发现和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并发现和推荐身边有文学天分的人,在成就其文艺梦想的过程中也享受自己当伯乐的快意。而长期置身繁琐的编辑事物和各类文体写作中,面对水平总体不是很高的稿件以及群众文化“万金油”般的工作,时常也会有只见树叶不见森林、迷失方向、失去动力的惆怅。因此,当一位即将退休的音乐编辑老师建议我加入民主党派,去发挥更大的社会责任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九三学社,那个在高中政治课本里了解到的中高级知识分子才能加入的、崇尚“民主与科学”的党派。   第一次到白丝街民主党派大楼的九三学社办公室,第一个见到的就是著名作家马识途先生的女儿马万梅,马识途先生曾为我们的《四川文化》杂志题写刊名,而之前我在一家电脑杂志当编辑时,在一次计算机用户协会的新春茶话会上见过马老,他是第一个用电脑写作的老人。这些,似乎都奠定了我与九三的缘分。我的推荐人是文艺支社的书法家陈石先生,见面后得知陈老夫妇竟是我父亲(首届巴蜀十大笑星之一的涂太中)的粉丝,父亲表演过的很多四川方言诗节目他们都十分喜爱。而多年以后,父亲突然拿起毛笔,开始练习书法,精气神十足,成绩显著,成就了他舞台之外、满纸生辉的表演,这应当也与当初他和我一起去陈老家中看到那些气韵生动的书法有关。九三学社仿佛一个老字号的剧场,让我一踏进门就感到扑面而来的星光闪耀,人才济济的专业素养和优良做派,震撼之余,也涌出一股想在这个大舞台上不断进步、施展才华的动力。   我发现九三学社的领导们也独具慧眼,总是鼓励每个社员发挥专长,在各自的领域做出成绩,同时也运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参与建言献策,因此九三学社议案的采纳率较高。我从一入社,就在领导的充分信任和鼓励下,发挥自己在文艺和文学方面的才能,参与了支社和省直工委的各项文艺演出和文学创作活动,2009年9月更有幸参与了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在成都锦江剧场主办的《辉煌60年 我们共同走过——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多党合作制度确立六十周年文艺演出》的策划、撰稿,并担任执行导演。以前在文化馆,只是参与某个小品的编导,或只是参与一台晚会的文字编撰,但要从头到尾担当一台大型综合晚会的执行导演还是第一次,虽然自己也有一些舞台组织经验,但真正实施这样一台晚会是需要各方面积极配合的。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我们只开了一两次碰头会,九三人就分头行动了:选报节目、现场审查、写串词、制作节目单、找剧场、彩排、走台、开领队会、正式演出,一切都是第一次,但一切又是那么顺利而高效地进行着,让我真正见识到了九三人的优秀作风。这台晚会节目质量高,品种多,发挥了高校与地方、专业与业余强强联合的优势,是一台从回顾九三辉煌历史、讴歌时代、展望未来的成功而圆满的晚会。   2013年9月初,社中央又率先响应关于文化强国的号召,在江西南昌举办“家园记忆”文学笔会,我有幸被推荐代表四川参会,在这次会议上不仅有幸现场聆听到了著名作家王安忆和梁晓声的精彩讲座,更让我见识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九三作家们深厚的文学素养,我的发言文章《不忘初心 守望心灵家园》在会上受到领导和专家好评。大家达成共识,要让九三有一颗文学之心。并结下深厚的友谊,鼓励彼此积极投入文学创作。韩启德主席出席了会议,当他认真聆听了代表们的发言后,感慨自己仿佛穿越回到了王羲之笔下的兰亭雅集。并采纳建议,拟成立九三文学社团,将文学进行到底。   2013年7月,九三领导又推荐我作为党外干部下派到基层挂职锻炼,经过省委统战部的层层选拔考核,在全省50余名党外干部中选出20名干部,下派到成都、德阳、绵阳三个党外干部培训基地锻炼。我有幸被选中,经过德阳市委市政府两次开会慎重决定,于2013年12月8日正式将我派往德阳市文联任副主席。虽然我从小生活在省文联大院,深受前辈作家和艺术家的影响和熏陶,但从负责群众文化的文化馆干部到指导专业文艺人才和创作的文联领导工作,感觉还是有些陌生。   本着不能辜负九三学社和统战部领导以及德阳市委市政府对我的信任,我在当地虚心学习的同时,也继续发扬九三人良好的专业素养,发挥我在编辑和创作方面的优势,敢想敢作敢为。在德阳文联的日子里,很快融入到当地文艺界和作家群中,并在社会基层的文化活动中发现人才和主动沟通、积极报道、向更大平台推荐,让这个城市的文化人因我的到来而感到鼓舞和温暖,并不断发现本土文化优势和提升文化素养。这也正是我想要传递的九三精神:民主与科学,正能量,热情,伯乐精神。我感谢九三学社发现并成就了我的专业梦想,并希望以我的热情和专业去成就更多人的文学、艺术梦想。   (作者系四川省文化馆《四川群文》杂志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九三学社第六届省直工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