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的基础上而创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运动的理论。在其系列著作中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社会发展规律。
九三学社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条件下,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下成立的一个以“爱国、民主、科学”为旗帜的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为主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政党。九三学社一经成立,就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同盟与合作者活跃在中国的政治舞台。爱国、民主、科学是九三学社历久弥坚的政治信念。
九三学社“民主、科学”旗帜,又是“五四”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而“五四”运动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的基础上而发动的。九三学社的发起人之一的许德珩先生就是五四运动的发起人和参与者之一。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许多有识之士积极投入到寻找救亡图强与救国真理的斗争之中。无论是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康有为的“托古改制”、孙中山的“由变器到变道”的理论和实践,最终都走向了失败。
俄国的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在黑暗的摸索中,把救亡的目光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转向了社会主义。引入了从经济、政治到文化全面解决中国问题的具有先进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开始探索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的新道路。
中国革命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为其指导思想,是世界革命形势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1919年1月,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巴黎和平会议。会上,中国代表提出了撤退外国在中国的驻军和取消“二十一条”的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但拒绝了中国提出的正义要求,还悍然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以爱国、民主、科学为旗帜的“五四运动”轰轰烈烈地爆发了。“五四运动”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传播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提供了良好契机,标志着中国革命从此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随着历史的变迁,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评价。曾高度评价过五四运动的蒋介石,在运动的深入发展后的五四精神与国民党北伐之后所施行的“训政”相矛盾时,转而痛斥,五四精神,其思想转向维系独裁统治的儒家道统。新文化运动的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不无感叹地说:以前都是思想上的同路人,现在也分道扬镳了。上世纪60年代港台的新儒家思想的代表们掀起了对五四精神的反思和尖锐批判。认为五四运动是摧毁了民族精神的“常数”,是挖掉了民族之根,五四运动的参与者是堕落的不肖子孙。这种思想在八、九十年代开始在大陆漫延开来,认为五四运动破坏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并不适合中国实际。
儒家文化脱胎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与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大发展格格不入。儒家正统重农轻商,更视科学技术为雕虫小技。长期的闭关自守阻碍了航海、外贸和科技交流。其君权神授的专制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在中央之国的版图上,其它列国不过是蛮夷之邦。
鸦片战争中,自视强大的北洋军阀被船坚炮利的八国联军战败的历史证明,任何传统文化,都不能实现自主的发展,都必然会是各种意识形态争夺与改造的对象,并成为各自的政治工具。马克思说:“一切已死的先辈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当人们好像刚好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并创造前所未闻的事物时,恰好在这种革命危机时代,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为他们效劳,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拜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的一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85页,人民出版1995年版)。
其实,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自从传入中国后,就一直存在着宣传、研究、实践、发展的过程。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引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才成功地解决了救亡问题,才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当前的社会发展来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曲折,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也施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资本主义仍然问题重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自身的社会矛盾。为此,中国要走向民主、富强就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用科学战胜迷信,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宏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文化根本和生命之魂。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建设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紧密联系中国的国情以解决中国的实践问题,致力于促进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能够促进民族精神的振兴和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
二、九三学社与爱国、民主、科学精神
(一)爱国主义精神
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宗旨和现实实践与爱国主义要求具有根本的一致性。九三学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领导下,聚集在爱国、民主、科学旗帜下而成立的政党。爱国主义旗帜引领下的九三人在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中与共产党人一起浴血奋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积极贡献自己的知识和力量。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传统,激励着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每当外族入侵之时,国人都能舍小家顾大家,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抵抗外辱的斗争中去。甚至不同利益集团之间,都能捐弃前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建立联合统一战线,在新的认同的基础上,团结起来,保金金瓯。
古往今来的思想家,都不仅仅把国家看作是一个地缘概念,而是作为一个政治符号的文化理念世代相袭,并以自己的国家被世界视作礼仪之邦而自豪。这是因为几千年大一统的民族政治思维定势历久弥坚。自西周以来,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根植人心,国人都以国家统一为荣,以江山分裂为忧。国家各民族的统一团结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和文化进步。
在文化价值取向上,爱国主义还包含着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易经》的开篇句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确立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壮大,战胜自我,战胜外敌的独立自强的基本文化元素和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形成了包容天下的文化胸襟。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提倡不同派别,不同民族间的思想文化的相互渗透,兼收并蓄的多样性统一的文化构成。
爱国主义还包含着贵和持中的和谐精神。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万物与吾一体”,提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和谐理念。在不打破整体平衡和谐的前提下,以个性服从共性的社会价值取向来强调个人与整体社会的和睦关系,并以此限制人们的极端思想和行为,使社会得以安定。
九三学社是科学技术界的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政党,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具有思想活跃、个人素质较高、积极上进的特点。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许多在世界科技领域里卓有建树的九三人放弃自己在海外的优裕生活条件,毅然报效祖国,象邓稼先、王淦昌、赵九章、黄昆、王选……等用自己的行动和成就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九三学社与民主精神
民主是相对于专制的政治概念。马克思主义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研究中,是把解决国家问题与民主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民主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中,有不同的民主含义。民主的发展程度和形式是与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的,并受一定社会文化和传统的影响。因此,民主问题,其实质是国家制度问题,一个国家的民主进程又是与文化传统、民族构成的外部环境等社会因素决定的,因此,具有差异性。如果不顾国情、民族习惯,盲目效法他国的民主制度,其必然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以尊重思想权利平等、意志自由和多数公民裁定并保护大多数人的正当权利的原则管理公共事务的政治制度。
九三学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批革命志士,为争取全民族的自由民主与共产党人一起抛头颅、洒热血,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积极投入民主政治建设之中,积极参政议政,致力于民主法制建设与中共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与中共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从理论到实践上致力于建设共同富裕的、民主法制的、诚信友爱的、充满活动的、安定有序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主义国家。
(三)九三学社与科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是内在统一的。
九三学社的成员大多是科学技术界的高、中级知识分子,在工程技术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的和谐发展观和保障科学发展的政治前提,还是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的。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中国经济总量从占全球的2%增长到10%,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西方学者马丁?雅克在英国的《观察家报》上用事实论证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光明前景。
技术的实质是发明,科学的实质是发现,科学是把技术发明化作巨大的生产力进而形成宠大的产业革命。九三学社的广大成员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并引以为国人和世界的认同。
不同的科学观就会有不同的发展观和发展道路及其发展战略。就会对其社会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高速发展的同时,要清晰地认识到发展的曲折性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巨大差距的现实,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以需求引领发展,从危机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把危机和挑战转化为发展的机遇。
创新是科学的实质,没有创新就不可能科学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与世俱进,坚持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改革开放的成效如何,就是要看在重要领域和重点问题上是否有创新?是否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思想和观念从那些不合时宜和发展需要的体制和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是以人为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要依靠广大人民,在利益分配上要惠及人民,才能使整个社会和谐,才能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让和谐的意识深入人心,让和谐的氛围引领社会的科学发展。
三、九三学社在新时期所肩负的责任
九三学社一经成立,就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同盟者与合作者的政治姿态活跃在中国的政治舞台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解放,社会主义建设中,影响着一代代的九三人。九三人也以实际行动爱党、爱国、爱民,热爱自己的事业,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民族进步与共产党人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参政议政。无论是过去、现在、将来,九三人都会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爱国、民主、科学精神而鼓舞而激励而奋斗。九三学社的奋斗精神是建立在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的,都是与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的,都是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维系在一起的,都是与民族的进步分不开的。
新时期,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利益关系的变化日趋频繁,人民思想也日趋活跃,其价值观也出现差异性。因此,九三人在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实践、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继续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的世界观、人生观。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必将触动我们每一个九三人,并以满腔的热忱股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去。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政治理想。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我们九三人都应当保护和发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断研究、深化,研究、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理论导向、舆论导向、政策导向和法制保障,并对这项历史任务贯穿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项任务的历史进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