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失时机地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对于我国整个现代化大局和民族复兴大业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摆在了突出位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着战略作用。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的政治优势,是引领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不断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效途径;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核心要素,是使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科学地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现代走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软实力化;中华民族; 精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到了战略高度,其中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摆在了突出位置。重视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赋予新的内涵,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资源及其软性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整体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表现为一个国家文化的吸引力、同化力和感召力等。” 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资源内核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运用核心价值体系资源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环节,运用核心价值体系资源所生成的文化软实力是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力量。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它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所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要时代命题,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当前社科变化的国际形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提出来的。
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的政治优势,是引领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历史是一个价值体系演进的过程,整个人类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的变迁史,是一部不断有新的价值观占据核心地位并对其他价值观进行整合的历史,而在整合的过程中必然有价值观占据核心地位,这是因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相对稳定有序的政治秩序,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国家强制力量来维持,同时也需要全社会范围内统一的思想基础作为支撑。中国共产党从未放松对核心价值的培育与建设,相反一直倍加重视核心价值的建设。核心价值观是道德的指向和道德的高地,一个政治集团要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必须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非此不足以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意识,不怕牺牲个人生命与利益之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相结合,使得战争时期广大军民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敢于牺牲。1927年春夏之交,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多达31万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国民党反动派所杀害,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生死抉择和严峻的考验。但广大共产党员没有放弃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他们高举起义的大旗,实行武装斗争,靠的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领导人民群众,在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优秀的思想和一种为了理想敢于牺牲的核心价值和优良品质。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进入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我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编辑和出版《毛泽东选集》,中共中央于1953年4月23日制定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1953~1954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对全党集中学习“联共(布)党史”第9—12章和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部分著作作出了具体部署。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了巩固,社会主义建设也取得了诸如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等重大胜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上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从和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大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针对“文革”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被扭曲,人们思想混乱等情况,我们党经过思想上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回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使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针对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严重思想问题,以及苏东巨变引发的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等问题,我们党及时作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进入新世纪,人类社会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和新问题,国内在改革开放以来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我国社会各领域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带来巨大的变化,社会思潮空气活跃也异常复杂,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严峻的考验。我党更加意识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的重要性。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纽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是中国共产党重视思想文化建设的必然产物。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列为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和自觉追求是我们党在革命、改革和建设阶段取得胜利的思想武器。核心价值体系所形成的共同理想信念对于党和人民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有了这种力量,就可以克服种种困难。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大力培育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所创立和形成的时代精神,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和焦裕禄精神等,都是共产党人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二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的有效路径。
“社会核心价值的高度认同是社会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保证。” 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所在和精神支柱。“扎实推进以文化为核心的国家软实力建设,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要注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重视。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苏东剧变之后,西方国家反华势力更加强劲地对我国进行各种西化和分化策略,不断地在意识形态方面进行侵蚀,以“民主”、“人权”、“自由”为武器来攻击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目前,全社会对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还缺乏统一的认同和深刻的了解,而核心价值体系能够使我们更加主动地应对西方政治思潮的挑战,赢得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主动权。共产党人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所在,就是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思想。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 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江泽民同志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胡锦涛同志指出:在我们党80多年的历程中,艰苦奋斗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始终激励着我们顽强进取、百折不挠,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巍然屹立、敢于胜利。我们党也历来重视精神的培育:革命时期,我们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我们先后形成了以“五爱”、“五讲四美三热爱”、“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时期,我们形成了改革创新精神、抗洪抢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就在于我们有这些伟大精神的支撑,就是因为我们党在不同时期都把精神文明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各种思想、观念和文化碰撞激烈,社会思潮空前活跃,社会生活、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日趋多样化。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条件下,核心价值体系在充分发挥其思想指导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增强思想凝聚力,推动社会科学发展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核心价值体系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核心价值体系既强调远大理想,又有现实针对性,把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利益调整、思想波动、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等问题同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等联系起来,把远大的社会理想和现阶段工作目标真正统一起来。” 进入新世纪,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的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前所未有,但机遇大于挑战。怎样应对压力和挑战?随着国内形势的发展,迫切要求我们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迫切要求我们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国家的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一个民族、国家来说是一种能够凝聚力量和整合国家和民族资源的根本力量,而核心价值体系中任何一种因素的丧失,都将危机一个民族的生存安全。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合作和交往普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文化,在对外交往中应该树立我国的核心理念,使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我们的价值理念,不断提高我国的国家影响力。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方面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方面,坚持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经济、政治发展的统一,坚持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经济、政治发展相适应,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建设。在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方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方面,把坚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弘扬民族文化和创新精神方面,把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吸收当代世界文明结合起来,以开阔的胸襟融入到全球文化交融与发展当中,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借鉴西方文化,增强文化的创新力和影响力。在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把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与人民群众的集体主义道德观结合起来,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使国民不断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核心要素,是使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科学地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现代走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作为文化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价值观总是表现为一种体系,不同的价值观在价值观体系中占据不同的位置,而居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对价值观体系影响最大。核心价值观体系正是由在价值观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主流价值观构成的价值观系统,是文化资源内核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体系”,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人类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静态理论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行动,运用多样化的传播媒介和方式,坚持走民族化和大众化相结合的道路,才能有效地提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各民族人民心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才能内化为中华民族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一个民族除非用自己的语言来习知那最优秀的东西,那么这东西就不会真正成为它的财富,它还将是野蛮的。”
只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精神上和思想上的团结一致,才能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凝聚力量。理想是一个民族走向富强的精神动力。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奋勇前进,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由于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又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与个人幸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产生出无穷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人们的力量和价值追求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毛泽东讲过,共产党要有“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胡锦涛同志在2008年1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共同理想信念,强化精神支柱,弘扬基本道德规范,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和现实紧迫工作抓紧抓好。”
中华民族7000余年的历史绵延不断,灿烂辉煌,其根源就在于中华文化及其民族精神。中国的文明和历史成就,或者更广泛地说中国文化,都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宝贵资源。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紧跟时代发展又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沃土中。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必须要从本民族的传统出发,否则现代化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是一种“后发外生型”道路,是被外力推上去的,本身缺乏现代化的内在动力,以至于中国共产党被历史潮流推向中国革命舞台上的时候理论准备不足。所以,中国的现代化需要在“外力”和“内力”之间寻找新的动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同步的也是相向的,这就要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浓郁的中国特色,使马克思主义既不游离于中华民族之外,又深深扎根于时代的土壤。当代中华文化是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一个互动融合体,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现代化的改造,再融合西方文明的合理因素,必然会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软实力。“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虽为不同的文化系统,有其各自的‘民族性’与‘个性’,但均为适应人类生存需求和其他需求而发生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只有通过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内化为中华民族之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努力弘扬民族精神、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对当今中华民族精神的贡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可能性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体系是“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融性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结合的过程。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内化为民族精神带来强烈的民族烙印。比如,《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最高价值标准。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集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节,核心价值取向便是“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和为民族。”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了“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标准,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主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种新的概括,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形成社会良好风尚的需要,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要求,是对国民素质的整体概括。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感染和带动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可以有效地把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转变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巨大推动力,有力地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