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日,我国著名的石油地质学家、原四川省九三学社副主委、名誉主委罗蛰潭同志走完了90年的人生历程,告别了他挚爱的石油地质事业,告别了休戚与共50余载的九三学社,安详地离开人世。
罗蛰潭同志生于1919年11月,四川乐山人。1942年毕业于原中央大学地质系,1944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矿冶系,1948年考取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及俄克拉荷马大学采油工程研究生。罗蛰潭同志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曾担任第一届、第二届四川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三届四川省委员会名誉副主任委员,第四届、第五届四川省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第七届、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原成都地质学院第一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岁月悠悠,回望半个多世纪的历程,记忆像长城一样不断延伸---
海外赤子的拳拳报国心
1950年春天,风华正茂的罗蛰潭,站在克里弗兰号海轮甲板上,朝着正西北----远在万里之外的祖国,久久眺望。1949年的10月1日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接着周总理发出召唤,欢迎旅居外国的科学家、学者、专家、留学生归国参加新中国建设。喜讯传到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他们欣喜若狂,翘首以盼,踏上归程,献身新中国建设。
罗蛰潭就是其中之一,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放弃优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历尽艰辛,“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从美国回到祖国怀抱,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社会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正准备腾飞。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石油工业俨如一个破烂襁褓中的新生婴儿。解放初期,我国仅有新疆、甘肃、陕西3个油田,四川2个气田;全国只有几台打中深井的钻机,一年钻井进尺不过4000多米;石油原产量只有12万吨;从事石油工业的技术人员,微乎其微。
罗蛰潭从归国的第一天起就常想,怎样为开拓中国石油工业振兴之路贡献绵薄之力。他面临两种选择:是留在石油工作第一线,为新中国石油开发奔波辛劳。还是把心血与汗珠挥洒在中国石油地质、石油工程教育园地上,为新中国培养一代又一代高级建设人才,长足推进石油工业的发展。
他最终选择了后者,于是,罗蛰潭稟承师业先在重庆大学执教,开办了新中国高等院校中第一个石油地质组和石油开采组,在我国首次开发出《石油地质》、《石油开采》、《地下地质》、《钻井泥浆》等课程,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石油地质、石油工程专业的高级建设人才。冬进春始,光阴飞逝。30年后,罗蛰潭在重大早期培育出来的石油地质、石油工程专业学生,早已成为我国石油开发事业的中坚和栋梁。在他们引人瞩目的建树中,都融注有罗蛰潭教授的殷殷心血。
195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在北京石油学院就任钻采系副主任的罗蛰潭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邀请,参加“五一”节观礼,这是他永难忘怀、值得纪念的日子。
新中国石油事业的拓荒牛
正当凝聚着罗蛰潭心血和汗水的开拓之路向前铺展之际,天空飘过一块乌云,1957年中国反右的历史曲折,使罗蛰潭转眼戴上了右派的帽子。“降级、降薪算什么,投身石油事业最要紧!”在逆境中他仍顽强坚持,翻开了提高原油采收率科学研究的新篇章。另一方面,是金子总会闪光,人们在石油地质和开发实践中也清楚地认识到罗蛰潭作为留学归国的石油地质科学家的价值,将他视同打开石油地质科学之宫大门的金钥匙。
1961年,党组织摘去了扣在罗蛰潭头上的右派帽子。罗蛰潭在石油地质和采油工程方面的学识与特长,将之作为 “智囊”,常常就教学、科研大事,问计于他。石油系党总支负责人也总是把罗蛰潭引为知己,相当尊重,在自然灾害降临中国大地的日子里,在石油系职工春节聚餐会上,向他举杯祝酒,将为国家石油工业培养更多接班人的重任托付给他,并将一个个重要的教学、科研任务放在他肩上。
尽管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还不能彻底卸除重压在他肩上的政治负荷,但是党和人民的关怀、信赖、尊重变成一股暖流,渗透到他的血液中去,渐渐地把历史留下的苦涩冲刷而去,罗蛰潭继续不遗余力地把知识和智慧献给中国的石油事业。罗蛰潭从60年代起,连续带过4届研究生,并多次带领学生西出阳关,在玉门、克拉玛依油矿,开始了二氧化碳注水、泡沫驱油、火烧油层等科学探索。他首次针对克拉玛依油田的情况,提出开展二氧化碳注水法的研究,指导开展了单井增注及区域性提高采收率的试验,写出国内第一本关于二氧化碳注水法的文献。
克拉玛依油田的人们对罗蛰潭当年指挥火烧油层现场试验会战的情形,仍记忆犹新。
为了打消一些人对会战的疑虑,增强搞好会战的信心,罗蛰潭以副总指挥名义写了一封长信,运用理论和国外实践经验论证一项技术措施在现场试验中的可行性;为了鼓励士气,他蓄须明志,对大家说:“试验不成功决不修边幅!”为正确指挥,他和油田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们生活、工作在现场、地窖;为集中精力指挥会战,老父病逝,他也不肯离开指挥岗位,让妹妹返还故里料理后事;为确保会战顺利进行,他甚至冒着生命危险。
一天正在值班的罗副总指挥在梦中被电话铃震醒:一口生产井在油井连气燃烧矿床试验中发生火窜!顷刻之间,团团烈火似乎在他眼前腾空而起,油井设备在火光中倾斜、倒塌,矿床试验的前期成果、资料霎时化为灰烬 …他迅速放下电话机,冲出指挥部,迳直向数里之外的井场奔去。此际,荒漠旷野,朔风怒号,积雪盈尺,狼嚎阵阵……这一切都阻挡不住他急促的步伐,为了油井的财产、井上工人的生命与会战成果,他决心把老命豁出去。待到井场,来不及抖掉满身雪花,抹去眉上冰疙瘩,换下浸透汗水冻硬的内衫,他立即清查事故,果断指挥。3部强压水泥车与5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火速调来现场,经过一场拼搏可怕的火窜终被降服,罗副总指挥和人们一道,在与水、雪、冰、火的苦斗中迎来胜利的曙光。
这天,人们看到罗副总指挥清癯的脸庞尤其显得宽豪爽----一大片络腮胡早已刮了个精光,久盼的日子终于降临,会战胜利的喜报送到了石油部。用低电压引暴点火的办法,在80个大气压模型井内一次试验成功。这便是火烧油层的深井点火器---火龙弹,突破了一年多来采用30万伏高压深井点火带来的种种难关。并且,由于火龙弹点火器的启迪,继而引导、发展为“电拉孤”“与硅碳棒”另外两种新型点火器。此外,整个会战,也由解决点火器发展到年片燃烧的正常运转。罗蛰潭首次提出“井下合金测温法”、“前缘燃烧推进计算机法”等新法,为火烧油层作了大量有益的贡献。
走进科学的春天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雨,冲刷掉了玷染在罗蛰潭教授身上的历史尘埃,他的错划右派问题终于获得彻底平反,被委任为成都地质学院副院长,华北石油勘探开发设计研究院也聘请他作顾问。续而他出任中国石油学会理事、石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石油学会副理事长。1978年,罗蛰潭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会议期间,他与阔别多年的老师相依而坐,倾诉衷肠。会后,他即为积极贯彻科学大会决议,为科技与地质教育事业奔波忙碌。
这些年来,罗蛰潭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利用地质矿产部批准成立的成都地质学院采收率研究室为基点,将提高原油采收率科学研究的方向集中在储集层孔隙结构的机理研究上。
四川碳酸盐岩储层研究,于60年代后期呈阻滞状态。虽然油层物性试验研究技术经过国外校核是成功的,但回答不了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有人甚而怀疑油层物性室是否该继续存在。罗蛰潭和研究室的同志们分析研究中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把科学研究由宏观向微观,利用毛管压力曲线研究岩石孔隙结构的大小、分布和组合关系,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边缘学科—储层地质学。
“四川碳酸盐岩孔隙结构”是四川省科委下达的科研课题,经过罗教授等近年的工作,从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均取得可喜成果,已被我国石油及地质部门广泛推广与采用。此外,部分成果的论文,已列为国际25届地质会议交流文献。1986年4至7月,罗蛰潭应邀去澳地利、联邦德国的14单位、7所大学访问讲学。
在罗老63岁时,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新的追求,给他增添了无穷的能量。他的活动轨迹更为扩展,由四川而向全国,自国内发展到国外。
1979年10月,他带领我国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考察组访问了奥地利。1980年8月他出席在美国檀香山召开的中国南海石油地质油气资源远景评价现场讨论的国际会议;1982年,他又以油井完成专题组中方主席身份出席,国际石油工程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1983年6月,罗教授带着成立“四川省碳酸盐岩油气田技术开发中心”的新设想,跨进了人大会堂,在六届人大会议期间向参加会议的四川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汇报。这一新设想是罗教授在国内外从事多年科学研究、考察基础上,遵照国务院负责同志在五届人大会议上提出的有关指示,会同成都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徐僖、西南石油学院副院长赵国祯副教授等共同提出的。研究中心承担有关碳酸盐油气田的技术咨询、人员培训和科学研究,首先为四川油气能源服务,然后扩大到为全国,以后再逐渐发展到为第三世界服务。这个新设想博得省委、省政府、省科委、地质矿产部、石油部、教育部的积极支持与赞同。
辛勤耕耘统一战线
罗蛰潭同志在四川九三学社任职副主委期间,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充分发挥参政党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他坚持贯彻党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与党亲密合作,是中国共产党的挚友和诤友。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为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为九三学社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9年9月,经过积极筹划、周密部署、精心准备和科学论证,他积极促成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与广元市正式签订了《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与广元市建立科学扶贫联系点及振兴广元市经济的协议书》,开启了“九广合作”大门,罗蛰潭同志任领导小组组长。在合作进行的近十年时间中,他不顾年老多病,既要领导全省社组织的援广工作,又要经常亲临现场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研究对策,由他亲自组织有关专家实施项目。“九广合作”所取得的成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党和国家领导人肯定“九广合作”;九三学社中央领导谈“九广合作”,四川省领导谈“九广合作”。“九广合作”在广元所起到了里程碑的成效。特别是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八届政协四次会议期间对“九广合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省内外10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了“九广合作”的情况。十余年来,在社中央、省委统战部的大力支持下,在罗蛰潭同志全力组织与推动下,经广大社员的共同努力,社四川省委组织援广科技人员共205批、790人次、推荐各类项目1000余项,参与实施项目230项,培训各类人员3600余人,协助落实项目资金上亿元。充实修改了《广元市1990—2000年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评估论证了《广元市中区河谷走廊农业综合开发》报告;编制了《青川县城经济发展规划》及《广元科技指南》等。作为“九广合作”的主要发起人和组织者,罗蛰潭同志为“九广合作”的成功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他不仅为摘掉我国的贫油国“帽子”奋力拼搏了大半生,而且在有生之年还在为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竭尽全力,为了祖国的繁荣和富强真正做到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罗蛰潭同志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的一生;是热爱党,追求真理和进步的一生;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和廉洁奉公的一生;是热爱人民,甘于奉献和艰苦奋斗的一生。他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激励后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民族兴盛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