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芦山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救援力量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打通了交通生命线,为当地百姓送来医疗和救援物资。相比5年前的汶川大地震,这次芦山地震发生后的政府和民间组织在突发灾害性时间中的应变、处理能力大大提升了一步。但从芦山地震发生后的诸多细节来看,无论在政府统筹指挥调度机制上,还是在灾害管理体系等方面还有可改善的空间。建议:
一、各大城市应尽早建立灾害管理体系
自然灾害发生后,其发展程度如何、该如何选择应对方案,往往是考验一座城市灾害管理能力的主要指标。目前,各级政府还没有一套完整的防灾规划和实施细则,因此近五年连发三次大地震后,都出现了灾区民众没有避难场所、应急救灾物资缺乏等问题。地震发生后的较长时间内,灾区民众基本都被安置在帐篷、临时板房中,供电、御寒、视频供应等困难不少。反观2011年日本3.12特大地震和2012年美国东岸超级飓风,在灾后的救援中,灾民全部被安置在早就准备好的避难场所中,供水、供电且食品、药品供应相对充足。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就有一套完整的危机应对预案,他们是时刻等待着灾害的到来,事先预想到灾害的各种结果;而我国的绝大多数地方,往往等到灾害降临后,才匆忙应对,事后救灾反应能力再快,也还是慢了一步。
我国不少城市都处于地震带和台风带,因此,无论是地处灾害高发的城镇,还是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都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突发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二、建立救灾归口管理制度
地震灾害发生后,救援资源自然是越多越好。但杂乱无序的救灾不仅容易造成资源重复浪费,还给一线救援工作造成了不少麻烦。因此,加强中央、省级政府与解放军、武警、医院、媒体、民间组织的统筹指挥调度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建立救灾归口管理制度,即在各地支援救灾单位都设有统筹指派机构,例如:各医疗卫生机构想救灾,先直接跟归口机构提出可动员资源,再由指挥中心依灾区情况统一调度,避免人力浪费,未取得授权的单位,一律不准进灾区。
三、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官民资源对接
政府与民间资源的整合,对抗震救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主导救灾的政府应该主动发挥作用,设立专门机构与民间组织对接,将民间资源统一纳入救援的大平台上来,优化救援的整体效率。今年两会期间,民政部试点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打开了社会组织蓬勃生长的空间。利用这一时机,将优质的社会资源有序导入,一方面为偏远农民提供长期、基础的帮助,另一方面将公众对灾难的关注转化为防震教育、抗震演习,才是防灾之本。政府和社会用血泪积攒起来的经验和教训,应该在互信和磨合中转化为坚实的防震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