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8时02分,在雅安芦山(东经103.0度、北纬30.3度)发生了里氏7.0级强地震,地震强度烈度大、影响区域面积大,目前震区发生余震2530余次,地震遇难和失踪人数已上升至200多人,受伤人数多达12200余人,累计造成199余万人受灾。我委就当前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作如下建议,供领导及相关部门决策参考:
一、当前的主要工作任务和措施
1.救援黄金72小时已过,继续探测生命迹象。地震发生后,国务院立即启动了一级灾害应急响应,省委省政府组织抢险救援工作非常及时,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目前,救援黄金72小时已过,但还应继续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加大探测生命迹象工作力度,千方百计地实施救援,减少人员伤亡。
2.创造更加有利抢险条件,持续开展救援工作。目前,道路、电力、通讯基本满足救援需要,如何把这些救援的基本条件继续做好,是摆在我们政府面前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
一是继续宣传科学救灾。在过去几天救援的时间里,媒体存在过度宣传,非专业救援人员进入地震区域较多,一度发生了生命通道拥堵的现象,限制非专业救援人员进入地震灾区,影响和妨碍科学救援工作。二是提高灾区道路等级。保通目前生命通道和今后重建道路畅通。三是加强气象预报搞好防疫工作。汛期已至,气象部门应做好灾区气象预报工作,卫生部门应加强灾区卫生防疫措施。四是及时开展心理援助。教育、卫生等部门应组织专业心理专家进入震区,对遭受地震灾害的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受灾群众度过惊吓、恐慌期,树立生活信心、重建家园信心。五是及时安置灾区居民。本次受灾面广、人员多,要统筹好板房等紧缺物资,为房屋垮塌群众提供过渡生活条件,同时要吸取汶川5.12的经验教训,做好震区社会稳定工作。
3.启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发挥地勘部门作用。4.20地震,对相应的地质结构造成了不稳定因素,灾后恢复重建时间紧、任务重,应立即开展龙门山断裂带地质调查工作,为震区群众建设过渡生活板房、重建生活家园提供选址建设依据,为震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提供科学防御、科学治理的依据。
鉴于当前处于地壳最活跃时期,特别是龙门山断裂带5年内发生两次大的地震,建议:一是采用地震、建设、规划和地勘队伍联合调查的方式对龙门山断裂带范围内开展地质灾害巡排查、场地稳定性评价,并对龙门山断裂带划分出危险区域、相对安全区域和安全区域,确定适宜建设区域和不适宜建设区域,适时划分出各区域的居民房屋建设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抗震设防等级,为灾后重建提供可靠的依据,使新农村建设和城镇一体化建设与灾后重建得到有效结合,构建新农村建设和城镇一体化建设的新典范,构建环境优美、社会稳定、灾区居民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同时也确保在新的大灾面前不易有大难。二是当地政府、国土建设部门与地勘单位密切配合,对房屋垮塌的受灾群众,开展建设过渡生活板房建设选址工作,开展受灾群众重建家园选址工作;三是当地政府、国土资源部门与地勘单位密切配合,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地质灾害评估、地质灾害防御知识普及工作,科学划定,提供科学防灾专业知识和技术。
二、科学处置,未雨绸缪,构筑全面系统的防震减灾体系
针对近五年来在同一活动断裂带上发生两次大地震及丰富的强余震,充分说明了四川地壳进入了一个相对活跃期,我们无法回避已经或未来可能有新的地质灾害的出现,建议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利用本次灾后恢复重建之机,在四川多发地震带上进行综合布控防范。一是把分散的群众相对集中,按城镇一体化的方向科学安置;二是对现有房屋升级改造,提升防震能力;三是对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在提升灾区经济的同时,对存在风险、不合理的一些项目进行关停并转,减少隐患;四是国家各部门从防灾减灾的角度在四川地震易发带布设监测仪器设备,增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战略物资储备,提升主要道路的等级和通行能力,形成强大、综合、系统的防灾减灾系统。
地震,人类尚无法阻止和有效预知预测,决定了不可能避免灾害发生。如何科学减灾,一是及时应对,科学抗震救灾;二是普及地震来临时的逃生知识,科学规划,提高房屋抗震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