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1月15日 星期三

关于促进德阳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依托工业文化构建现代消费型文化产业

  • 来源:九三学社德阳市委员会
  • 作者:九三宣
  • 日期:2012-03-08
  • 浏览量: 883
  2011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加速文化产业提上日程,并将文化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其紧迫性与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党提出的转型背景下,在西部地区众多并不缺乏文化资源且蓄势待发的城市中,如何抓住机遇,抢占文化产业发展先机完成“工业明珠”的新崛起,就成为新时期发展的主要任务。对此,德阳提出“文化强市”的目标建设“中国西部经济文化强市”。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该依托作为全国重装工业基地而积累的大量社会物质财富,支持文化产业平台的构建,并以工业文化为主轴统筹发展区域文化。   一、德阳文化产业现状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在改革开放以后相当时间,德阳一直以工业化与城镇化作为发展趋向,以建立西部工业强市为发展目标。近五年,工业占gdp比例由2005年的52.24%提升到的64.12%(其中90%都由重工业构成),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高12.4%。而第三产业占gdp比例由2005年的35.05%下降到27.24%,这受灾后重建影响,但是也表明了第三产业发展受到制约,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构成部分,其发展同样受到制约。比较国外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到gdp50%以上比例,德阳现阶段产业结构是不甚合理的,其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造成产业风险积聚在工业部门。而长期大量投入工业部门,也造成其投资效率降低,社会财富被浪费。根据2010德阳地区文化产业统计资料,我们发现:德阳地区文化产业虽然有较快发展,但是存在经济总量小,规模企业少,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核心文化产业部门缺失(大型综合性传媒机构)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投入不足与规划无序。 区域文化现状 德阳地区居于富庶的川西平原,古河流区域,人杰地灵,历来宜居、宜农,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境内有“长江文明之源”——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有西部第一、全国第三的德阳孔庙,有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有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艺术“仓山大乐”。此外,三国遗址庞统祠、中国德孝城、蓥华山风景区等一大批人文自然景观也极具开发价值。同时,在工业西迁历史背景下,几十年的重工业积淀,也逐渐在德阳形成现代工业文化。梳理下来,德阳地区主流文化就有德阳工业文化、什邡马祖文化、广汉三星堆文化、绵竹年画文化等,其余还有众多的孝文化、李冰文化、龙舟文化等各色区域亚文化,文化热点众多,但是缺乏有效整合、梳理,造成各区域各自为政,形不成持续有效推广,也无形中浪费了资源。 对此,我们建议整合德阳地区众多文化资源,需要贯穿两条主线。第一条是以生态旅游业为主线,构建丰富的休闲旅游线路,整合地区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特色休闲服务产品。第二条是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利用装备制造业产业平台,以现代化工业设计注入历史文化内涵,整合地区文化、历史要素,最终形成富于地区特质的现代化消费品。其中,第二条主线更加切合时代背景,其表现手法符合现代人消费观念,利于实现市场价值,也利于德阳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推广。   二、文化的整体商业运作 树立文化话语权   文化由于其自身多样性特质,很难有一个公认的评判标准,在很多时候就是由行业领袖或者资深意见领袖引导,这实际已经上升为一种“话语权”。只要倡导的文化不抵触时代特质与道德、法律规范,公众很多时候表现出来的亦只是一种羊群效应。例如,湖南卫视选秀类节目,实质就是构建了国内选秀类节目“话语权”。而深圳、北京等沿海地区也利用自身发展优势,扬长避短,运用优厚条件吸引文艺界精英入驻,从而取得文化界“话语权”。而掌握了“文化话语权”就能更好表达地区文化优势特质,并最终转化为消费趋势,站得文化产业发展先机。所以,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时,必须将“文化话语权”的取得作为最终目标,着力培养地区文化界意见领袖、权威与核心文化传媒机构,并作为地区名片对外推广。在发掘自身资源的同时,选择性吸纳国内优秀人才,也是不可缺少的。而文化创意产业园,正是发挥该作用的实体平台。 构建行业宣传平台   针对个体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个体不足以支撑所需的文化宣传成本。这时,就需要构建行业协会,以协会整体构建对外宣传平台,以最大化整合利用资源。在行业宣传平台上无论以传统媒介还是网络媒介推广,其核心要素还是宣传资料本身质量,而不是媒介的选择。而充分依托综合性传媒行业进行文字、视频资料的采集与编辑就是最便捷的方式。   针对具有比较优势的机加工行业,就不仅仅要构建宣传平台,而是整合高校、市场等要素,构建行业核心刊物,掌握行业话语权,引领行业在自身优势领域发展,抢占新兴市场机遇。 地域性期刊   报刊、广播等宣传媒介利于及时传播信息,而期刊、书籍类宣传媒介更适合深入、持续地对信息加以分析和传播。发展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很大程度受一个地区社会综合文化水平制约。而地域性期刊对内可以持续培养一个地区民众素养,对外可以起到城市名片作用。打造本地优良地域性期刊是提升地区综合文化素质的一个便捷方式。   三、文化与市场最终服务、产品相结合 设计作为文化与产品桥梁 文化并非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需要以一定物质作为其载体,为了充分传达文化特质,选择的载体形式尤为重要。美国苹果公司的成功表明,合适的载体形式对于文化的表达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传统文化需要被现实社会接纳,就需要具有时代特质,而现代化工业设计,就是赋予其时代特质的重要手段,是文化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桥梁。设计的过程,就是文化抽象与加工、再组合的过程,是一个地区“文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之一。 策划作为文化与服务桥梁 作为发达国家支柱的服务业,其也是中国经济转型方向。人作为其最终产品供给者,对服务行业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服务行业发展到最高阶段,就是对于特定文化的消费,没有文化积淀的服务行业只能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文化与服务相嫁接,需要要透过策划这个桥梁——对其本身具有的历史、文化特质进行发掘,对其新形成的文化特质进行归纳、提炼,从而增加其简单劳动背后的文化意味,赋予其超过自身的价值。 德阳制造业对整体文化产业的支持   德阳作为新型的工业强市,抓文化的同时不能丢失其比较优势,而是要充分利用其为文化服务。德阳地区的三个大型国家重点加工企业“二重”“东电”“东汽”以及依托于此的众多中小型机加工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可以在物料、技术等产品制造环节支持文化创意的表达与实现,并通过其自身对于材料与制造技术的积淀,逆向支持文化创意的表达与实施。 例如很多从事高精度机加工企业可以转化部分产能给民间文化行业,根据其订单制造创意型文化产品,发挥了德阳地区在机加工产业的比较优势。 民间手工艺对整体文化产业的支持 德阳区县,其历史文化悠久,历来富庶,商业发达,积淀了大量的民间手工艺技艺,传承至今已逐渐演变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手工艺。例如绵竹年画、中江挂面等,但更多的还是散落民间,缺乏有效的经营与传承,濒临绝迹。迫切需要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有效梳理,将却是具有浓郁文化特色与独特技艺的手工艺加以扶持,保其传承,既丰富地方文化内涵,又可供日后深入系统开发之用。可以,采用专门基金托管与文化产业园聚集的模式。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应当保留其文化特质,将技艺与历史形成特定时期文化符号,并以策划或者设计加入时代元素,借以产生最终消费品。   四、政府引导市场的发展之路   作为新型产业,文化产业自身具有市场形成周期长、运作成本高、外部性明显等特点,单靠私人部门投入,很难确保其有序发展,纵向整合形成产业链、横向联合形成产业集群,快速形成比较优势。所以,需要政府掀起投入盘活市场,整合资源,引导私人部门合理有序投入,在丰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完成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区域性文化平台与产业链 最终促进社会进步。 成立公益性文化管理基金   政府主导,民间资金加入,共同出资设立公益性基金德阳市文化基金,统筹管理,整合势力,负责整个地区文化产业运作,包括名胜古迹、大型艺术节、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及各地区大型文化活动。其中对于单个民间资本难以运作的项目,基金帮助构建平台,提供人脉以及资本支持。对新兴个体创意项目和公益性较大的项目,基金在其发展初期主导其发展。基金托管机构成员由政府相关负责人与民间文化行业领袖共同构成。 扶植综合性民营传媒机构等文化产业核心部门   综合性传媒机构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其发展的基础平台,不仅针对需要文化运作的企业、机构,也可以逐渐丰富与夯实一个地区的文化基础。因为,首先综合性传媒机构可以负责企业文化运作、活动策划、广告等文化产业链全过程,减少中间环节,大大节约信息传递失真,利于品质管控,提升运作效率,节约大量成本。其次,综合性传媒机构可以吸纳大量文化创意人才,可以盘活下游相关单一性企业,起到产业集群中心作用。再次,综合性传媒机构可以利用自身文化创意前沿地位,引导地区文化、以至于实业发展,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前沿信息。最后,综合性传媒机构是形成文化平台,形成“文化话语权”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发展综合性传媒机构时,应当由其重视民营综合性传媒机构的扶植,因为民营传媒机构体制灵活,更能把握文化产业趋势,吸引优秀人才,同时自由资本运作效率更高,投入产出比更大。例如,对于初步具有综合性传媒机构特质具有自身宣传平台的青红传媒与大道传媒等机构应当予以实质性资金与政策支持。政府采用抓大放小策略,重点在扶植综合性传媒机构等文化产业核心部门,对于产业链其余中小型企业,以民间自发投入为主导,用大型企业与政策加以引导。 构建文化产业园,形成文化产业集群   德阳地区区域文化历史悠久、亮点众多,但亦缺乏有效串联与整合,各自为政,形不成一股合力,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有限(持续性热点少、影响范围有限)。而文化创意产业园就是对其有效发掘与整合的手段,以地区视角将各文化进行有规律、分批次地科学运作与包装,形成持续不断的热点,增强地区整体文化知名度。其中,艺术家、机构创意中心,设计、艺术学院,文化消费场所为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产业园的构建,政府应当在土地划拨、相关项目融资、税收的方面出台优惠政策,交由文化基金独立市场化运作,同时打造好实体园区环境与园区经营发展环境。 艺术家、机构创意中心    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文化产业实体平台,其重要作用就是吸纳艺术家、创意机构与民间手工艺作坊等入驻,解决文艺人才创作、价值实现与生活等多方面问题,从而能确实留住人才。同时,借助文化基金与综合性传媒机构有规划的持续运作(组织对外宣传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不断促使产业园内部文化交流与外部文化融入,使文化产业园得以始终站在国内外文化前沿,不断提升自身文化内涵,完成内部机构与人才持续成长,走文化可持续发展道路。 设计、艺术学院   以设计、策划等手段整体运作区域文化,自然需要大量优秀人才,同时全国范围发展文化产业,必然造成对于人才持续需求。因此,要在吸纳优秀人才的同时注重本地相关人才的培育。此举解决了引进人才的工作问题与文化发展的人才缺口,同时院校学生也是文化消费的前沿群体。来自各地的学生,对于文化亦起到推广作用。 集中型文化消费场所   文化最终体现其商业价值,需要落实到现实消费中。而消费场所与消费产品反过来又构成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产业园设立集中消费区域,以创意店的形式提供相关文化最终成品供大众消费,对接消费者需求与文化产品提供商,形成一种便利的消费模式。其中,传统手工业可以将富含文化底蕴的制作过程展示给消费者,将文化转化为价值。消费者在享受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时,自身素养会得到提升,进而影响周围人群,完成地区文化底蕴的不断积累,转化地文化软实力,形成地区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