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承担2009级藏区“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任务的84所学校,已基本完成对8581名学生“顶岗实习”安置工作。大多数学校平均为每个学生提供安置机会达2.5次左右,各校仍要求再安置的约占学生总数的15%。从顶岗实习期间的待遇看,大多数学生的工酬2000元左右,沿海一带高的在4000元左右,大多数学生及家长较为满意。从顶岗实习表现看,绝大部分学生表现较好,且相当一部分已经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未来的就业安置前景总体较为乐观,“9+3”计划的民生效益初显。
同时,通过对20多所2009级藏区“9+3”中职学校的走访,我们也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部分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岗位要求不适应,尤其是一些需要获得国家资格证书的专业更为突出。比如,卫生护理专业而言,估计在明年5月的证书考试中,能一次过关的学生不会超过30%(多年来内地学生一次性过关的也只占50%)。二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乃至家庭对现代职业生活、城市生活生疏,在职业岗位上出现不适应的心理和行为。如:与同乡同学比较,认为自己的工作更累、工资更低;思乡情结较重,学生家长对孩子在外工作表示担心;生活不习惯;厌烦流水线上的单调作业,不愿意上夜班三班倒;家里有红白喜事就要请假,不认可企业的严格管理;社会环境不适应,与当地职工、居民摩擦不断。三是学校安置难度较大。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为毕业生提供职业岗位的社会责任感,一味强调“企业毕竟是为了盈利”,并担心藏区学生难管,维稳事务繁重、政治责任大;个别地方的公安部门也认为企业接受“9+3”学生将增大本地治安压力;一些用人单位向学校收取就业安置费每生2000元,加大了等。
为进一步做好“9+3”毕业生顶岗实习与就业安置工作,建议充分认识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问题,结合09级“9+3”学生的就业工作推进现状和学生在职业岗位上的适应状况,制定双重的工作目标,即“全部安置就业”的职业教育目标和“毕业生适应职业生活”的民生工程目标。具体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抓好就业安置中的难点环节。对能够获得资格证书者,由内地和州里统筹解决就业岗位;对有希望通过再次考证能获证者,是否应考虑组织再培训,并适当配套培训经费;对短期内无法通过资格证书考试者,妥善安置到相关岗位就业。推动学校继续积极为学生推荐合适岗位,但不能是无限推荐,由省教育厅将必要的推荐限度用文件规定下来,并告知有关学生及其家长。确保对接受“9+3”学生的企业的优惠政策的落实。制定帮助“最终未和企业签订劳动关系的学生”的工作预案。一般说来,经过顶岗实习阶段却最终未能被企业录用者不会批量出现,但必须把工作做细。
二、拓展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为藏区建设物色人才。切实支持“9+3”毕业生回家乡参加建设。据四川省教育科学研所对2010、2011年千余名2009级“9+3”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希望回乡就业者分别为34.1%,48.7%。另一项调查显示,200余名学前教育专业的09级“9+3”在回乡教育实习的岗位上,普遍受到欢迎。结合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的实施,选聘资源环境类和农林牧鱼类专业的学生,建立“环境保护队”,担任造林种草技术指导和一定的监管职责。这在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农牧民因缺技术而退耕还林成活率低,有技术的内地人员却又不愿到高原工作等难题。同时,面向公共管理与服务、法律服务和信息技术类等专业,可采取短期合同方式选聘人员到省、市州事业单位从事技工工作,并约定合同期满将另行推荐工作。
三、在制度层面上为“9+3”毕业生稳定的职业生活提供必要保障。许多学校的领导、班主任反映,在城市打工的‘9+3’毕业生未来面临的最大生活问题是因租不起住房而选择返回家乡。建议结合保障房政策,专题解决因在城市打工而必须租房住的“9+3”毕业生住有所居问题。同时,采用多种形式,为这批学生提供持续关怀:联合包括企业、社区、社会工作者、学校在内的力量,成立专门的关怀机构,建立个人档案,适时研讨毕业生的成长与发展问题;关注在城市打工的“9+3”毕业生生产、生活适应状况,对适应困难者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有选择地提供继续教育课程;关注、扶持回乡就业者;在集中安置“9+3”学生的企业、社区,结合正在深入开展的文化建设工作,宣传民族团结,增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预防分裂分子利用藏汉职工间的生活琐事挑起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