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大地震,其震级之高,烈度之强,所造成的破坏损失之巨大,均属空前。在中央快速有力的领导下,面对巨灾,中国社会及中华民族空前团结,国家凝聚力空前高涨。我省各级政府,处变不惊,民生至上,应对有方,举措得当,大大减轻了灾难损失。目前,抗震救灾重点正转入重建经济,故拟从地震灾害经济学视角,提出四个方面建议。
一、省、市政府适时诚邀奥运运动员与贵宾到我省地震灾区考察地震遗址与关心灾后重建
这对改善四川旅游“不安全”的心理阴影,刺激投资作用巨大。更是启动社会事业,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机会。如能成功,还应把我省独有,也是这次震灾损失最大的羌族文化保护、弘扬列入行程。
二、以灾后住房建设为契机,圆城镇人口(含农民工)“居民有其屋”的安居之梦
(一)巨大的任务。毁损重建房屋估计1500万间以上,损失800亿元。重建要抗震、质量要更高,估计仅重建房屋的投入就会达到3000亿元以上。
(二)三种重建模式:1、政府为“三残”、“三无”灾民供给福利住房,估计占7%。2、少数高收入者或有能力灾民的商品房需求,估计≤15%。3、大多数灾民已蒙受惨重灾损,且原有住房当然有土地,理应获得零利润住房。
(三)住房重建的绝大多数,绝对不能让开发商介入牟利,而只能由政府组织开发。
(四)政府免收土地出让金等各种规费,才能把房价压到灾区民众能够承受的价格范围,才能让广大城镇灾民恢复生产就业后,可以按揭购房,圆安居梦。
(五)政府开发:无偿划拨建房用地,提供规划设计,主持建材供应商与建筑商招标;并给中标者提供垫资担保与可能的税费减免。
(六)资金筹集:在中央政府支援下,省、市尽快建立“灾后住房建设基金”。包括:1、一部分“善款”与财政重建资金;2、还可考虑发行“政府债券”;3、允许并鼓励企业在产品销售中,提出适当比例捐赠为基金(郫县高福记,每销售一瓶“饭扫光”,就捐0.1元),这与上交所5.14通知中的“每股社会贡献值”一致,且更易操作;4、企业垫资(过去建筑商一般是先垫资建房的),政府以工程、房产抵押向银行贷款;5、少量商品房的土地出让金。
(七)政府担保下的灾民按揭与“以工代赈”相结合。现在各银行都已授信,过去向开发商贷可以,现在由政府担保更可行。如果每灾民25-30m2,每户70m2,成本7万元以内。月供仅400元,对有职业的市民应该可以承受。
(八)建议省、市向中央反映:全国收取超标准住房的累进税。
个人所得税是累进制。土地,而且宜于人居的土地资源(仅占全国国土面积18%,四川很可能更低),更是稀缺,理应收取。这既是富豪们所能承受的消费税,广大人民继续在土地上负补贴富人,不合理。也立刻可解决重建的巨大赤字。以后且可作为建和谐社会的一项稳定经费。
三、以灾后重建为抓手,启动农村宅基地市场化改革,实质推进城乡统筹
(一)农村宅基地的二重所有制方案:1、把宅基地永久使用权交给农民(当然有一户一宅与面积限额)。其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移权归农民,可转移继承。同时集体不再分配宅基地。2、规划权,使用监督权与管理权归集体。
(二)新农村建设资金(尤其农村基础设施与公益事业)要作为“善款”的一大用途。
(三)8m2商铺指标与规划发展产业协调使用。建议这种建设用地指标要在全市(甚至全省)范围内使用,土地出让金的收益的主要部分也应统筹使用。
四、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实现内生资源型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龙门山南麓山区不宜发展化工、采矿,应转向现代生态农业与旅游业。原有此类企业,可借机关闭转产。
(二)把全国支援灾区重建行动,尽力争取转化为把增值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环节放在灾区。抓紧研究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全国继续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只放松灾区重建银根政策,推进力度就很大。
(三)产业选择和布局上,打破行政界限,坚持以流域为单位,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四川重新走上流域经济布局正是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