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1月15日 星期三

对四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思考和建议

  • 来源:九三学社四川省委
  • 作者:九三宣
  • 日期:2008-06-05
  • 浏览量: 1741
“5.12”汶川大地震已进入灾后安置和重建阶段.由于这次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破坏,而受灾地区的重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仅要从地质、天文、气象诸多自然角度,考虑选址、建筑标准、宜居性,还要从当地的生态承载力、人口密度和发展潜力考虑区域的主体功能、产业定位以及城乡一体化布局。因此,重建工作应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体现系统性、全局性和前瞻性。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切实处理好依靠外援和自力更生的关系。灾后的初始阶段积极要求外援的支持是迫切和必要的。但由于灾后重建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单靠依赖外援的支持,是极其不现实的,不仅不利于我省的重建和发展,而且也有损于四川乃至中国在全世界的形象。我们要大力宣传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依靠外援支持和帮助的同时,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积极搞好生产自救,把外援与自立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 2、处理好灾后重建与要素重组的关系。灾后重建不是简单的城镇重建,居民的安置等,而是要考虑到很多方面的要素(如自然、地质、生态、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把重建工作纳入全省、全国的总体规划之中(如大移民方式),从宏观上进行通盘考虑。 3、处理好灾后重建与城乡统筹的关系,把灾后重建与城乡统筹有机统一起来。由于灾后重建是一定意义上的推倒重建,在统筹城乡改革方面,这将是一个制度改革的良机,是推进城乡统筹各项建设的好时机。 4、对大中城市抗震性能与建筑进行安全评估。在全国组织综合专家团队对四川主要大中主城市进行综合性的安全评估,消除隐患、稳定城市,恢复生产和正常生活。对四川的灾后重建工作是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必要时还应开展相关在建大型项目的各种重新勘查工作和重新评估。 5、建立和完善城市预警和应急机制与系统,以及质量监控与配套法律体系。如:汶川大地震对四川大中城市的水源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提出了建立大中城市备用水源的要求。对备用水源的建立应纳入国家的应急机制。同时,还应建立社会自愿者队伍的长效机制,对其进行统一的组织、培训、管理,以应付各种应急行动。 6、对产业、企业链进行重新评估与重新定位修改,以及重新评价设计和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