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眉山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土地上,周君,作为四川万邦胜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一位奔走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近20载的科技工作者,一位九三学社社员,正以他的“锂想”力量,以实干比拼为笔、以科技创新为墨、以成果转化为桥,书写着坚守、创新与责任的奇迹,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对科学的不懈追求与热爱。

工作中的周君(左二)
四载攻坚——攻克盐湖提锂技术瓶颈
四年前,面对盐湖提锂技术的重重难题,尤其是氧化锂回收率低、有机物分离难,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难题。周君没有犹豫,带着团队扎进了实验室,他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必须攻克盐湖提锂的技术瓶颈。
“科研之路无坦途,唯有坚持创新方能破局。”这句话,成了周君和团队夜以继日奋斗的座右铭。周君坚信,千锤百炼,灵光一现。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找到突破口。他常鼓励团队:“科研没有捷径,答案藏在每一次失败里。”那段时间,实验室里,灯光常亮,他带领团队一次次地尝试,一次次地失败,又一次次地站起来,反复调整工艺流程,尝试了超过千种配方组合。有一次,因一种萃取剂比例偏差,导致整批样品全部报废,周君却笑着说:“又排除一个错误选项,我们离成功更近了。”为了找到一个最佳的分离条件,他和团队连续奋战了三天三夜。而当最终的数据显示回收率有了显著提升时,整个实验室沸腾了!
终于,经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探索与坚持后,周君团队成功研发出了一项创新工艺——以盐湖卤水提钾后的硫酸锂副产物为原料,高效制备电池级氢氧化锂。这项工艺不仅攻克了长期以来的技术难题,将氧化锂回收率从86.7%提升至95.7%,更让产品的纯度和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那一刻,周君知道,他们成功了!
逆境突围——尖端产线锻造国际竞争力
周君清楚:技术不能只留在纸上,只有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为此,他果断决定建设年产2万吨硫酸锂制备电池级氢氧化锂的生产线。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的计划。
但周君没有选择退缩,他带头组织“特别突击队”,在严格防疫基础上驻守工地,昼夜无休,在车间里忙碌着,调试设备、优化工艺,与时间赛跑,与疫情抗争。最紧张时,核心设备因物流受阻无法到位,他协调本地工厂临时改制部件;技术人员无法到场,他就架起摄像头,远程连线专家进行“云调试”。记得有一次,为了确保一条关键生产工序的顺利投产,周君在车间里连续工作了36个小时。在周君和团队的努力下,当生产线终于成功启动,生产出第一批合格产品时,周君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条生产线的投产,更是新技术产业化的一次重要突破。
经检测,这条尖端生产线产品标准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赢得了智利矿业化工(SQM)等行业龙头企业技术团队的高度认可,锻造了国际竞争力。周君和他的团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团结一心、潜心钻研、勇往直前,中国的科技水平同样可以做到全球领先。
平台搭桥——中试枢纽贯通创新全链条
在周君看来,中试平台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推动产业创新的关键环节。于是,在他的主导下,四川中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应运而生。
周君认为,好的中试平台不仅要具备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更要能够吸引前沿的中试项目、优秀的研发机构与人才。于是,他亲自带队赴高校、企业寻找优质项目,洽谈合作、引进项目与人才,并积极协调解决入驻项目企业的需求和难点。期间,一个聚碳酸酯项目一度因设备兼容性问题停滞,周君连续一周带领团队重新设计反应釜接口,最终以他的专业和诚意打动对方,推动项目成功落地。
短短数月,平台成功引进了固态电池全产业链、二氧化碳捕集耦合制氢等21个中试项目,目前已有4个中试项目实现产业化。今年4月,平台获批“四川省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储能)中试研发平台”资质,5月又入选首批工信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成为西南地区科创转化的重要枢纽。
今天,将全身心都投入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周君,仍然没有停下。现在的他,照常穿着工作服出现在车间、实验室,有时深夜还在和技术人员讨论工艺细节。他说:“我们做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责任。”朴实无华的语言,诠释了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宗旨,彰显了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凸显出一名新时代九三人的追梦风采。
面对未来,周君表示,“抓科技就是抓发展。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源动力”。他将继续带领团队深耕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为国家绿色低碳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贡献更多的力量。他的“锂想”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