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充分,时机成熟,方才行动。
这是古人教我们“谋定而后动”的道理。犹如农人深谙节气,不在寒冬强行播种,也不在盛夏错过良机。从大禹治水变“堵”为“疏”的远见卓识,到都江堰“深淘滩,低作堰”的千年设计;从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的浩大工程,到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五年规划”,中华文明历来注重在时间长河中谋篇布局、久久为功。
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我倍感振奋。我们这一代人,可说是伴随着“五年规划”成长起来的亲历者。我们生于某一个“五年计划”里,成长于另一个“五年计划”中,个人的求学、就业、成家,无不与这五年一度的国家节律同频共振。于我而言,这个我从小便耳熟能详的“五年计划”,在我参加工作的第五个年头跳出课本与新闻,变成我正在亲历的现场。“十五五”的春风,正于“十四五”的尾声里徐徐铺展,从国家层面的谋篇布局,到地方实践的层层推进;从全局目标的系统构建,到对每一位群众意愿的倾听与回应,规划的进程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
这种对确定性的追求,不仅体现在国家规划中,也根植于我们的文化心理。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稳定是乡土社会的基本底色,人们安土重迁,对生活有着长久的、可预期的安排。这种源自农耕文明的深层心理结构,历经千年沉淀,塑造了我们对“确定性”的内在向往。然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大的确定性恰恰在于“不确定性已成常态”。也正因如此,二十届四中全会所明确的七大主要目标与十二项重点举措更显珍贵。这份立足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战略定力与科学路径,让每个人都能感到踏实,对明天充满期待。
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十五五”时期定位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全会提出的系列战略部署,既立足于解决当前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又着眼于民族复兴的远景目标。这一判断,既遵循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规律;也延续了“凡事预则立”的古老智慧。曾经在课本中略显抽象的概念,如今在实践中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展现出历史规律性与人的主体能动性的有机统一。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同时也是一名九三学社社员,我深感自己既是政策的践行者,也是这个伟大时代小小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给予我们的,不仅是一份行动指南,更是一种思考方式,提醒我们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中保持耐心与战略定力,在纷繁复杂的挑战面前坚守价值理性和发展初心。
《庄子》有言“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面对未来的“百里”“千里”之路,我们更需以更科学的规划、更周密的准备、更坚定的步伐,走向民族复兴的远方。躬逢其盛,与有荣焉;任重道远,与有责焉。我们将以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入调研、建言献策,在各自的岗位上履职尽责、携手同行,将规划蓝图转化为生动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