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九三学社迎来创建80周年华诞。作为今年加入的新社员,我站在川北大地的田埂上回望来路,从象牙塔到基层一线,从土木工程学子到乡村振兴实践者,是"爱国、民主、科学"的九三精神,照亮了我扎根大地的成长之路。
初心萌芽:从实验室到田埂的信仰觉醒
2022年夏,中国科学院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我,怀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想,通过选调生考试来到南充市高坪区发改局,随即被派驻阙家镇联盟村担任村主任助理。临行前,导师提及九三学社前辈钱学森"学成必归,报效祖国"的誓言,那句"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嘱托,在我心中埋下了精神的种子。
联盟村的初印象,是丘陵沟壑间的泥泞小路,是村委会漏雨的办公楼,更是村民眼中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当我用土木工程知识设计村委会加固方案,看着协助工会争取的10万元维修经费变成稳固的党群服务中心;当协调蛋200亩蛋鸡养殖基地从图纸变为现实,带动35户脱贫户年均增收5000元时,我突然懂得,真正的科学,是让钢筋水泥有温度,让专业知识成为照亮基层的光。
扎根基层:在泥土里淬炼"挺膺"翅膀
两年村主任生涯,是本领的锤炼,更是灵魂的洗礼。我始终记得习近平总书记"青年要自找苦吃"的教诲,在田埂间践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在核酸检测点连续48小时值守,在贫困户家中记录"两不愁三保障"落实情况。那些为2名重病村民申请3000元临时救助的奔波,为24名农村妇女办理"两癌"保险的细致,让"为民服务"从抽象概念变成掌心的老茧。
最难忘2023年暴雨冲毁村道,我带着施工队冒雨抢修的日夜。当村民们自发送来姜汤时,一位老人握着我的手说:"你们年轻人真是党的好帮手!"这句话让我热泪盈眶——基层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每一件"小事"里藏着民心向背的密码。 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九三学社"民主与科学"的真谛:民主是倾听民声的耐心,科学是解决问题的智慧。
与社同行:在历史长河中锚定方向
2025年春天,我郑重递交入社申请。在基层委员会选举大会上,主委讲述的九三故事震撼了我:抗战烽火中,学社前辈以"民主科学"为旗,在重庆发起"九三座谈会";改革年代,王选院士用激光照排技术掀起印刷革命;新时代里,无数社员奋战在科技创新、医疗一线......八十年风雨兼程,"爱国、民主、科学"的基因始终滚烫。
当我接过入社通知书,触摸到社员证上烫金的社徽时,突然明白,个人的成长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接续奋斗。 从钱学森、邓稼先到身边的九三前辈,他们用行动证明,知识分子的价值,在于把家国情怀熔铸于专业实践,让科学之光点亮强国之路。
挺膺展翅:以青春之力续写时代华章
如今,我已成长为区发改局项目审批骨干,参与推动的"嘉陵江流域生态修复"项目入选省级示范工程。站在学社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新社员的"挺膺"姿态,既要仰望星空传承科学精神,更要脚踏实地践行使命担当。
我将以"三心"践诺, 以"赤子心"传承薪火,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终身课题,让九三精神成为精神坐标;以"工匠心"深耕专业,聚焦南充"1558"战略中"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年内完成《川东北丘陵地区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调研报告;以"为民心"服务社会,依托九三学社智力优势,推动"医工结合"技术下沉,助力联盟村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基地"。
八十载风雨同舟,九三人初心如磐。作为新时代的答卷人,我将以"挺膺"之姿翱翔于祖国需要的天空,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九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