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解慧琪教授的目光始终聚焦于那些看似微小却关乎万千患者命运的再生医学材料。她的目标清晰而坚定:推动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再生医学产品走向临床,切实解决临床“卡脖子”难题,最大程度减轻患者负担。这不仅是科研的使命,更是她20余年如一日,以科技创新践行报国为民的初心。
抉择:从手术台到实验室的转身
2001年,作为华西临床医学院首位骨外科女博士,解慧琪站在了职业的十字路口。众人期待她成为一位优秀的外科医生,在无影灯下施展才华。然而,恩师杨志明教授的一席话却深深触动了她:“当一辈子外科医生能做多少台手术,救多少个病人?”这个问题促使她思考更广阔的价值:面对中国每年超过1亿人次、需求巨大且持续增长的组织损伤修复需求,以及当时冰冷而严峻的现实——口腔、骨、肌腱、硬脑膜等关键修复材料市场约80% 被国外产品垄断,小小一片口腔修复膜售价四五千元,硬脑膜补片动辄上万元,高昂的价格将无数普通患者挡在了有效治疗的门外。这种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耗费巨额医保资金、让患者承受沉重经济负担的“卡脖子”局面亟待改变。解慧琪意识到,通过科学研究,创造普惠性的新技术、新材料,赋能更多医生,惠及更广大的患者群体,才能从根本上破解这一困境。价值的天平发生了倾斜。她毅然离开熟悉的手术台,转身投入当时在国内尚属前沿、且充满未知的组织修复与再生基础研究领域。
科研的起步异常艰辛。最初的“实验室”,不过是医院科研楼楼梯拐角一处约6平方米的小隔断。购置最基础的实验设备需四处奔走筹借,申请课题、汇报进展,每一步都是闯关。然而,解决临床亟需、打破国外垄断、减轻患者负担为驱动的信念,支撑着她和团队在困境中扎根、生长。
攻坚:三十年磨一剑的“拜欧腱”与ECM革命
随着实验室和团队的逐渐扩大,解慧琪的研究领域从最初的骨、肌腱、皮肤,逐步拓展至更复杂的组织和器官再生修复。他们的目标始终如一:攻克那些被国外产品高价垄断、让患者望而却步的修复材料的关键技术难题。其中,“拜欧腱”—— 一种肌腱修复材料的诞生,是团队坚持与毅力的最好见证。从1986年基础研究启动,到2016年最终获得国家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并上市,这条转化之路整整走了30年。20年基础研究的沉淀,6年严谨的临床验证,无数次的技术改进与工艺优化,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与汗水。“拜欧腱”的成功,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有力打破了国外垄断的困境。核心的突破,源于解慧琪团队在细胞外基质(ECM)材料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创新与应用。团队首创递进式多步法脱细胞技术,攻克了ECM材料的核心难题——免疫原性清除与生物活性物质的保留难以兼顾的技术瓶颈。其研发的小肠黏膜下层材料(SIS)免疫原性指标较国际同类产品降低了10倍,而可促组织修复再生的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如TGF-β和VEGF 的保留则显著提升,为 ECM材料的临床安全应用扫清了关键障碍。随后,针对腹壁、口腔、子宫等组织的修复,他们成功研制出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新型ECM材料,确保修复过程中维持空间结构,减少并发症风险。同时,针对消化道强酸/酶环境导致降解过快、泌尿道高盐环境易诱发钙化结石等难题,团队创新性地开发出微环境适配构型优化技术,研制出抗酸 / 酶解、抗钙化的ECM材料。其消化道修复材料在模拟胃液中可稳定长达4周,促进创面愈合时间缩短67%;抗钙化ECM材料则使泌尿道结石形成率显著降低。这一系列核心技术的突破,共同构成了解慧琪团队引领的“ECM系统性创新”。
硕果:打破垄断,惠及500 万生命的“中国方案”
持续的创新结出丰硕的成果。解慧琪团队已成功推动5项核心产品获得国家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另有5项产品进入多中心临床试验阶段。这些源于自主创新的产品,已在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2492家综合医院广泛应用,惠及超过 500万患者。尤为关键的是,这些国产产品的价格仅为同类进口产品的6%~50%,每年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约2.8亿元,产品成功打破了高端植入医疗器械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由付小兵院士、蒋建新院士等领衔的成果评价委员会一致认定:“该成果打破我国高端植入医疗器械产品的进口垄断,社会经济效益显著。项目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ECM材料构型优化新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不仅是对解慧琪团队科研能力的肯定,更是中国再生医学领域实现自主创新跨越的重要标志。
担当:实验室之外的家国情怀
解慧琪的报国之路,不仅限于实验室的方寸之地。2004年,受前辈事迹的感召,她加入了九三学社。作为九三学社成都市委会副主委,她将科研实践的深刻感悟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建议对策,积极为推动行业发展建言献策。她撰写的《关于促进我国再生医学生物技术及药物自主创新》提案,直击产业痛点,由九三学社中央作为重点提案提交全国政协。其关于人才引进等建议,为西部地区科创人才生态优化贡献智慧。2011年获九三学社中央“全国参政议政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5年荣获王正国创伤医学奖“创新奖”,2018年荣获首届全国转化医学创新奖等。“作为知识分子,为国家、为社会尽自己的力量,这是我们应背负的责任。”她始终践行此信念。如今,作为研究中心主任,解慧琪的目光投向了更前沿:干细胞治疗、复杂组织/器官再生……她深知,在再生医学的全球竞赛中,持续自主创新是保持领先的关键。从 6平米隔间起步,到核心技术国际领先并打破市场垄断;从购买第一根吸管的艰难,到推动12项技术转化、5项产品惠及数百万患者。解慧琪的科研人生,印证了“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深刻内涵,展现了新时代女性科技工作者的风采。她的故事,是中国科技工作者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勇闯创新“无人区”、以硬核成果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写照。在“健康中国”蓝图上,解慧琪团队正以自主创新的再生医学之笔,奋力书写破解“卡脖子”难题、守护人民健康的壮丽篇章。
来源:中华英才(文/ 张 强 刘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