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保成,九三学社社员,德阳市中华职教社社务委员,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分管负责人。
作为一名始终奋战在职业教育一线的实干者,他不仅以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炽热的教育情怀投身于教学与管理,更积极依托九三学社和中华职教社等多重平台,贡献智慧和力量,主动融入并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
在德阳这片因工业而兴、因装备制造闻名的热土上,杨保成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持续探索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成为中国装备科技城建设中兼具战略视野与务实行动的推动者。
聚焦产教融合,赋能装备科技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在德阳这片“重装之都”热土上,职业教育与装备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推动中国装备科技城建设的重要引擎。德阳是职业教育名城,又是装备制造产业的重要基地,职业教育与科技城建设的结合点在于“产教融合”与“创新驱动”。
为此,杨保成与所在的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产业学院通过三大路径,积极服务和助力装备科技城建设——
一是深化产教融合。与东方电气、二重等龙头企业合作,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推行“校内工厂、工厂内学校”模式,定向培养高端装备技术人才,实现技术攻关与人才培养双赢。
二是升级专业集群。围绕德阳“重装之都”定位,动态调整专业结构,重点发展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业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为科技城的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供人才支撑。
三是共建创新平台。依托职教社资源,构建“政-校-企-研”协同创新中心,参与中小企业孵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工作中的杨保成。
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杨保成牵头开展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标准研制课题研究,相关成果获得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充分认可;组织师生团队参与企业技改项目,如智能生产线调试;联合德阳市中华职教社等组织开展技能培训,为中国装备科技城建设夯实人力资源基础。
融铸工匠精神,践行立德树人使命
中华职教社创始人黄炎培先生提出的“手脑并用、敬业乐群”理念,至今仍熠熠生辉。杨保成将其融入育人全过程,着力培育既有精湛技艺、又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工匠:
——立德树人。他通过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积极培养“德技双修”的新时代工匠,通过课程思政、劳模进校园等活动,将“工匠精神”与“家国情怀”融入育人全过程。
——实践导向。杨保成在工作中,传承“做学合一”的百年职教传统,推广现代学徒制。例如,他促进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与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生产一线解决问题。
——开放包容。杨保成积极学习中华职教社“跨界融合”经验,在实践中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衔接,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在新征程上,杨保成表示,将以“大先生”为榜样,积极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挖掘德阳三线建设等工业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强化学生的职业信仰与使命感。
双岗履职显担当,汇聚职教强音
杨保成担任德阳市第二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评审委员会主任,并在活动闭幕式作赛事点评。
作为九三学社社员和市中华职教社社务委员,杨保成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参政议政。通过参与市中华职教社组织的调研活动,将“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改革”等行业痛点转化为政策建议,推动实际问题解决。
资源整合。借助市中华职教社“校企合作委员会”,杨保成促进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与企业签订定向班协议,年均输送技能人才超500人,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精神引领。黄炎培先生“教育救国”的信念深深激励着杨保成。他始终扎根职业教育一线,秉持教育为民的初心,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紧密结合,通过技能人才培养、技术帮扶等多种形式,践行新时代职教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杨保成表示,未来将继续发挥双重身份优势,立足本职工作,双岗建功,为德阳打造职教高地、建设中国装备科技城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