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锡瀛(1904.2-1978.4),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顾县镇人,著名电力专家,毕生从事电力生产技术和领导管理工作,为重庆、四川和西南地区的电力生产建设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吴锡瀛的个人传记被载入《四川省志·人物志》《四川近现代人物传·第6辑》《重庆市市中区志》《四川省电力工业志》《岳池县志》《重庆市市中区城市建设志》《中国电力人物志》等,个人名录被载入《九三学社成都简史》《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志》《重庆政协志》《成都市志·政党志》《四川省志·政务志》《四川省志·党派团体志》《重庆政协志(1950-1997)》《重庆大学校史》《中华人民共和国职官志》《天府矿务局志(1933-1985)》等。
点亮巴渝万家灯火
吴锡瀛于1925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任职于江苏戚墅堰电厂工程师,时值中国电力工业的萌芽期,这段工作经历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电站建设实践经验。
1932年,吴锡瀛回到四川,任万县电厂主任工程师。当年,重庆华西实业公司要为宽仁教会医院安装一台50马力的柴油发电机,听闻吴锡瀛学识渊博,是电厂的专家,专程派人前去聘请他担任工程师,负责安装等技术工作,此前的重庆仅有蜀川电厂的一部15马力柴油发电机发电,仅供部分机关和极少数市民照明,四川的电力还几乎是一片空白。
1934年,重庆电力公司成立,聘吴锡瀛为工程师,负责筹建重庆电力厂大溪沟电厂的工作,吴锡瀛参与规划、选点、安装、调试等,历时一年多,建成四川第一座火力发电厂,大溪沟电厂供电后才初步解决了重庆城区的用电问题。
1935年,为了适应电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吴锡瀛被重庆电力公司派去英国曼彻斯特工业大学进修,专攻机电专业,并在英国茂伟电机制造厂大学毕业生训练班实习,半工半读,在孟斯特大学选读电气工程专业。
1937年,吴锡瀛学成后回国,购回4500KW的发电机两部,安装在重庆大溪沟电厂,将原有的三部发电机分别安装在重庆南岸弹子石和铜元局。吴锡瀛在安装、检修、运行、发电、供电等方面的知识广博,业务精湛,既作工程总指挥,又亲自操作示范,与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一起夜以继日地工作,带头干重活、难活,还爬上数十米高的烟囱进行检修等,他的躬身力行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拆安工程进度快、质量好,很快改扩建的大溪沟电厂就能够运行发电,可供重庆城区的主要用电,点燃了巴渝区域万家灯火。
1938年,吴锡瀛被提升为重庆电力公司总工程师兼大溪沟发电厂厂务主任,负责全市的电力供给事宜。
火力发电厂
烽火中的光明使者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重庆成了日本侵略者长期重点轰炸和破坏的区域,烽火硝烟笼罩着整个重庆。1940年,吴锡瀛考虑到电厂要防备日机轰炸,以保障重庆众多重要部门和城区的供电,他建议拆移一部发电机到安全地方。当得到有关部门允准后,他爬山涉水,勘察测量,制定规划,在整个搬迁过程中与技术人员、工人一道,以快速高质将大溪沟电厂一部4500KW的发电机拆安于鹅公岩石洞中,成为大溪沟电厂的分厂以保障抗战时期重庆的供电和电力安全。
在抗战时期,为了缓和重庆电力供应不足的矛盾,吴锡瀛还帮助一些内迁的工厂自备发电机解决技术上的难题。
吴锡瀛作为掌握实际技术的工程师和留学归国专家,曾被西迁成都华西坝的金陵大学聘为电机系兼职教授,后又兼任重庆大学电机工程系系主任一职直至重庆解放,他在教学中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给学子们提供参观和实习的条件,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为战时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
抗战胜利后,吴锡瀛奉政府和重庆电力公司的派遣,前去接收日本赔偿的装机容量为18600千瓦的发电机3部,并及时用来为巴渝地区发电。
1949年11月底,重庆临近解放前夕,几十名国民党特务策划破坏西南地区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即大溪沟电厂,该厂被国民党确定为“单独爆破点”,是敌特分子的重点袭击目标,该厂一旦被炸则大半个重庆城将陷入黑暗之中。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引导下,吴锡瀛按照护厂部署,当晚冒着触犯重庆市长杨森“非常时期,不准停电,违者格杀勿论”的禁令,亲临电厂关机停电,让工人护厂队堵死要道,使特务运送炸药的车子无法通行,保护了大溪沟电厂。作为电厂业务负责人的吴锡瀛因停电受到特务的追捕,经工人极力保护才幸免于难。当重庆山城用闪亮的灯火迎接解放时,是吴锡瀛和护厂工人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光明”。
重庆解放初期,吴锡瀛担任总工程师兼鹅公岩电厂迁建工程主任,他和电力职工一道为恢复被炸毁的鹅公岩锅炉和其他电力设备,日夜加班抢修,使电厂很快修复发电,并整顿了全市的供电线路,保证了城区的电力供应,恢复了重庆市的工业与照明用电。
1950年8月,吴锡瀛任西南军政委员会重庆区电业管理局副局长,1951年5月任西南工业部电业管理局主任工程师。
新中国的电力拓荒者
1952年,燃料工业部西南电业管理局在重庆成立,吴锡瀛于11月被任命为总工程师,主管西南地区和重庆市电力工业建设的技术工作。为了恢复被长期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面对百废待兴的电力工业,吴锡瀛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倾注了满腔热情。他对重庆电厂的计划选厂、机组容量、参数选择和系统联接等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对新厂运行人员进行培训,使每一个新建机组都是一次启动即可投运成功。
重庆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工厂不断建成投产,随着用电量激增,重庆原有电力已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1954年,在吴锡瀛的指导下,大溪沟电厂扩建两台5000千瓦机组,他亲临工程现场,指导安装、调试,仅一年余就投产发电。吴锡瀛还指导建成了重庆第一条35千伏输电线路,指导建成了李子坝、小龙坎、南坪等35千伏变电站和大溪沟35千伏的升压站,指导建成了首次跨距1200米、铁塔高60米的跨越长江的输电线路,他还指导完成了重庆至狮子滩110千伏输电线路的建设工作,实现水电、火电厂际联网运行。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电量,吴锡瀛提议将重庆发电厂、狮子滩电站并网运行,变单发单供、供求不均为调节使用,效果显著,大力推动了重庆电力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为重庆国民经济的复苏与初步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吴锡瀛在工作中还组织技术员和工人协同攻关,奋力拼搏,突破了连外国专家都难以解决的技术难关,使重庆九龙坡电厂和大溪沟电厂生产运转正常,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赞扬。1952年,由苏联帮助修建的九龙坡电厂,一次出了技术故障,担任技术指导的苏联专家一时找不出原因,无法解决,吴锡瀛组织部分技术骨干,利用晚上拆机检查,发现问题,作了技术处理,使发电恢复正常运转,受到领导的高度赞扬。1953年,大溪沟发电厂汽轮机上的水泵磨损严重,短期内即需更换,其调速器也因不稳定而发生跳动,影响生产正常进行。吴锡瀛召开技术会议,广泛听取大家意见,对于水泵磨损,他动手拆卸分析,发现系安装时质量未达到要求所致,便重新拆下,精心安装;而对调速器,采用调整调速器的角度等办法,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在吴锡瀛的指导下,1952年贵阳电厂进行了改扩建工作,1953年开始了云南开远电厂和昆明普坪村电厂的踏勘、规划、设计等工作。开远发电厂于1955年4月开工兴建,1956年9月完成第一期工程开始供电,1966年整个工程全部完工,是西南第二座、云南第一座火力发电厂。普坪村电厂开建于1956年,是云南省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项目之一,1957年12月第一台机组投入使用,这些电厂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了充足的“能量”。吴锡瀛参与其中,为西南地区电力生产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云南昆明普坪村电厂(图片来自《天津电力建设公司志》)
1958年,西南电业管理局迁往成都后,吴锡瀛调到成都,被任命为四川省水利电力厅兼四川省电力局总工程师,被定为“二级工程师”,是当时四川电力系统的最高职称职级,主管电厂和电力系统规划建设。在此期间,吴锡瀛主持了江油电厂、内江白马电厂的筹建,负责成都热电厂、重庆电厂的扩建工程,以及成都至德阳、绵阳至江油马角坝的输变电工程,主持110千伏电网的建设和220千伏电网的规划工作,为电力工业生产建设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1964年开始,四川在国家发展战略中被定为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要重点发展军工、冶金、机械、交通等,这是四川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四川电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彼时,吴锡瀛已年过花甲,仍成年累月往返于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的深山峡谷中,为“三线”重镇攀枝花市的几处发电站选址,给西南地区最大、总装机容量70万千瓦的龚嘴水力发电站定位。有一天,吴锡瀛在勘定龚嘴电站时,天气骤变,冰雹风雨大作,脚下一滑被摔出五六米远,掉在二米多深的沟中,他不顾伤痛仍坚持跋涉,直至选好站址为止,龚嘴水电站顺利于1966年开工,建成后成为三线工程的关键性项目、标志性项目,支撑攀钢等三线企业运行半个世纪。
龚嘴水电站
为电力奋斗终生
吴锡瀛在工作中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将电力专业知识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倾力奉献,践行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宗旨。1962年1月,吴锡瀛当选为九三学社成都分社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吴锡瀛还积极从专业角度为政府建言献策,排忧解难,在1959年当选为第二届四川省政协委员,1963年当选为第三届四川省政协委员,并担任省政协常委,在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吴锡瀛在专业领域的造诣也得到行业专家的认可,曾先后担任中国电气学会理事、四川电气学会理事长、四川省科协理事、水利电力部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吴锡瀛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被扣上“特务嫌疑”“反动技术权威”等帽子,受到批斗、长期关押,遭迫害使大脑致残。1978年4月不幸病逝于成都,终年74岁。1985年1月,党和政府为吴锡瀛平反昭雪,回顾了他为电力生产建设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肯定了他在抗战时期在川渝电力事业上的奠基性作为,赞誉他为国家的电力事业奋斗、奉献的一生,他的生平事迹被记录于多本地方史志和电力专门史书中,他的名字犹如明亮的灯光一样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深刻铭记。
参考资料:1、《四川省志-人物志》下册,“吴锡瀛”,第661-662页,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人民出版社
2、《吴锡瀛》,作者:金青禾,《四川近现代人物传》第6辑,第412-414页,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3
3、《吴锡瀛》,《四川省电力工业志,1905-1990》第422页,四川省电力工业编纂委员会,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4、《岳池县志(1911-1985)》,人物“吴锡瀛”,第583-584页,四川省岳池县志编纂委员会,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5、《重庆市市中区志(1840-1985)》,人物“吴锡瀛”,第785页,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重庆出版社
6、《九三学社成都简史(内部资料)》,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员会,2016年
附:本文参考了金青禾先生有关吴锡瀛的多篇文章和他主编的地方史志等内容,在此特别致谢。金青禾(1941-),原名金清合,笔名岳志碧、岳志今,四川广安市华蓥市人,1964年毕业于岳池师范学校。1982年调入岳池县志办公室,历任编辑、副编审、编审,发表文学作品千余件,主编《岳池年鉴》《光辉五十年》等获省级方志成果奖。1993年获四川省政府“修志工作先进个人”称号,1999年获中国年鉴研究会“全国优秀年鉴工作者”称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