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指尖划过手机屏幕浏览文字,当书籍报刊以清晰的版式呈现在眼前,我们不该忘记,是谁让汉字在数字时代重焕生机,是谁用科学家的坚守诠释了“同心同德、砥砺前行”的深刻内涵——他就是用科技之光照亮中国文化传承之路的九三先贤王选。
1937年,王选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动荡的年代让他从小就明白,科技落后就要挨打。1954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在燕园的晨曦与灯火中,埋下了“科技报国”的种子。1975年,38岁的王选做出了改变中国印刷史的决定——研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当时的中国印刷业还停留在“铅与火”的时代,铸字、排版全靠手工,而国外已经进入“光与电”的激光照排时代。有人劝他:“汉字有几万个,激光照排太难了,不如引进国外技术。”但王选坚定地说:“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一定能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
这一做,就是十八年。在简陋的实验室里,他带领团队熬过了无数不眠之夜。当时他身患重病,每天需要服用大量药物,却仍坚持工作十几个小时。为了测试字模精度,他趴在地上透过放大镜逐字检查;为了攻克算法难关,他把铺盖搬到实验室,饿了就啃馒头,困了就趴在桌上打个盹。1981 年,第一套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成功问世,当清晰的汉字在屏幕上跳动,在场的科研人员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项发明让中国印刷业跨越了西方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直接从铅字排版进入激光照排时代,每年为国家节省数十亿元资金。
王选最大的心愿,是年轻一代“超越王选,走向世界”。晚年时,他将获得的奖金全部捐出,设立“王选青年学者奖”,鼓励年轻人勇攀科技高峰。2006年,这位“当代毕昇”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但他留下的不仅是一项项科研成果,更是一种“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的科学精神,一种“把一切献给祖国”的赤子情怀。
从先贤王选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九三学社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的光辉历程。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九三学社社员从未缺席:从建国初期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到改革开放后投身科技攻关,再到新时代助力创新驱动发展,一代代九三人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爱国报国的答卷。
如今我已步入不惑之年,仍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但九三先贤的精神火种时刻指引着我,将个人的努力汇入到社组织的集体智慧中,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努力为九三精神写下新的时代注脚。让我们以科学为剑,以爱国为魂,在各自的岗位上追求卓越、勇攀高峰,让九三学社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行的故事,在新时代续写更加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