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09日 星期三

尚丽平: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 来源:绵阳市委
  • 作者:绵阳 尚丽平
  • 编辑:绵阳
  • 日期:2025-07-07
  • 浏览量: 532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延续与创新

新质生产力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应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解读新质生产力的产生、发展和突破,全方位、系统地透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延续。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机制,预示了生产力的未来发展必然是科学技术和精神文化的创造占据主导地位。这些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新质生产力的结合点。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而生产资料则包括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用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科学技术属于生产资料的一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都会引起生产力的变化甚至变革,对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形成起决定性作用。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是“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则是“质”的锚点。新质生产力同样注重生产方式和要素组合方式的创新。从劳动者角度看,新质生产力要求劳动者具备更高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和数字技能,这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劳动者对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观点一脉相承;从劳动资料方面看,新质生产力注重新技术装备、智能机器等先进生产工具的运用,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劳动资料革新推动生产力进步观点的继承和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会促使生产关系发生适应性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核心观点契合。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新质生产力在新时代更需要具象化的表述、时代化的定义、阶段性的创新、螺旋式的发展。从新质生产力特征来看,新质生产力以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基础,且具有时代性。当前,新质生产力多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高效化为主要特征。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要抓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产业载体,具有新的时代特质与丰富内涵。从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来看,既集中在传统产业的“换代升级”“智改数转”,优化产业机构,又集中在未来产业的创新发展、颠覆性技术的革新和创造。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里的“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具有明确的指向,主要涉及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量子技术、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因此,新质生产力是契合新时代发展、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满足生产关系变化,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的理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时代的必然选择,符合社会发展规律。2024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召开集体学习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遵循。现代化进程是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下,生产力从落后的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由“旧质”向“新质”发展的历史过程。新质生产力是经济系统整体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和全局性影响因素,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以“质”为枢纽和主轴关联贯通,其核心和基点是劳动者主体。传统经济主要倚重资源配置和要素驱动,新质生产力则重视向人本主导、创新引领、多要素协同的经济运行模式迁移。新质生产力发展要具备什么思维模式?习近平总书记作了解答:通过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新”相对于“旧”,不仅仅表现在技术变革,更有思维理念的变化。新质生产力是在不断地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总是处在“建立、发展、受阻、突破、再发展”这种曲曲折折的模式中砥砺前行,既要深入了解社会基本机构和运行机制,更要了解掌握自然现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进而利用规律。例如,当前面临的时代难题,则是:如何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等。新时代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提供了思路参考:“当今时代,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主体性、决定性因素。创新则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手段措施。以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对国民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带动作用。 

积极探寻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绵阳实践

绵阳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的科技城。从“为国铸剑”,到“推进军民结合、产学研结合,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再到支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科技创新是绵阳的核心价值和鲜明底色,也是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底气和优势。

一是夯实科技创新先行区科教基础,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厚植人才沃土。新质生产力时代的到来,需紧紧围绕国家和科技城发展战略,主动聚焦区域战略布局,有效整合人才汇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资源和优势。不断深化校企协同、产教融合,释放开放办学效能。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思维,持续做好在绵高校的分类引导,在开放融通中实现优势错位匹配和整体协调发展。一方面,坚持将产业实践要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高质量开展校企本硕博联合培养,推动校企课程共建、团队共商、项目共谋、导师共聘和人才共育,通过“企业出题、校企共答”构建人才培养新路径。另一方面,坚持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作为育人“选题”,依托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前沿数字领域高层次人才。

二是提升科技创新先行区成果转化落地效率,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产业边界、科技边界、要素边界、时空边界、生态边界日益模糊,甚至消失,这要求我们要坚持系统思维,在各类技术、产业、创新主体等融合互促中激发新质生产力需要的新科技。积极运用“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等新结构经济学思维,探究“科学预见—前沿探索—创新赋能—投资孵化—产业落地—收益回报”等良性循环路径,特别在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下运用统筹机制和竞争机制凝聚创新资源,以系统观统筹发挥各创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支持科技成果快速落地的创新网络。推进新质生产力,要畅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供需两端。比如,在绵大院大所科研水平较高、成果众多,但存在体制机制障碍,一些科技成果“养在深闺”,无法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科技创新资源没能充分发挥效益。因此,畅通从科研实验室到产业生产线的通道,对科技成果转化至关重要,把新质生产力“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衔接起来,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加快探索开展“大院大所”与“名企大厂”的“牵手”机制,让新质生产力的两大主力军会师会商、强强联合、携手并进,真正释放科技城科技创新的潜力、能力,让科技资源的潜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锚定以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为绵阳科技城高质量发展探寻“富矿”。当前,《中共绵阳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创新引领实施“五市战略”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的决定》提出坚持创新引领,实施“五市战略”,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发展规律、体现绵阳特色、服务国省大局的现代化之路。这归根结底是不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关键。众所周知,未来产业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而形成的产业。未来产业有其明显的标准。发展以未来产业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型生产力,成为推动绵阳科技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这类生产力的培育关键在于前瞻布局具备变革潜力的未来产业,其本质是通过重大科技创新形成的产业新形态。界定未来产业需把握三大核心特征:首先,前沿性颠覆技术产业是根本标志。这类产业往往由特定国家率先突破并形成显著竞争优势,而国际竞争者尚未实现规模化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球领跑态势、柔性显示材料的创新突破,以及绵阳在核医学诊疗、激光装备制造、显示电子等领域的先发优势,均体现了这一特性。其次,战略竞争性决定发展优先级。当前大国博弈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关键颠覆性技术领域,特别是基于大模型的生成式AI技术,预计未来十年将重构多个产业生态。这类产业培育直接关系国家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具有显著的地缘竞争属性。再者,需关注产业演化的多维路径。一方面,重大基础科学突破催生的产业往往需要数十年培育周期,如核技术、商业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需经历基础研究、技术转化、工程验证、中试熟化、产业构建等多阶段。另一方面,传统产业通过融合创新实现“未来化”转型同样重要,典型如生物制造重塑食品工业、化工行业技术创新改革、物联网升级家电产业,以及3D打印技术对制造模式的革新。

新质生产力既包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质扩容,也涵盖未来产业的突破性成长,同时也涉及到传统产业改革发展,共同构成经济增长的“多重引擎”。从优化区域创新要素配置,到梯度培育先导性产业,最终形成创新驱动的生产力跃迁。从“创新资源富集区”到“产业变革策源地”的质变跃迁,这一发展逻辑为绵阳科技城建设提供了清晰的实践路径,将为绵阳经济升级注入持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