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载栉风沐雨,坚定方向,追光而行。
八十载薪火赓续,不忘初心,笃行不怠。
今年是九三学社建社80周年。八十年峥嵘岁月,九三学社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休戚与共,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从民主科学座谈会到新型政党制度的参政党,九三学社走过了一条追寻爱国民主科学的奋斗之路。这条路,见证着一批“九三先贤”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这条路,凝聚着一批“九三精英”用赤诚报国为科技创新倾注的智慧心血;这条路,彰显着九三学社在多党合作舞台上与中国共产党荣辱与共、同心同行的政治信仰。
一、文化为脉:九三学社的精神基因
追溯九三学社的文脉,为爱国而追求民主与科学,是九三学社的缘起,也是九三学社的基本理念、宗旨纲领和核心价值。在九三学社民主与科学的爱国主义旗帜确立过程中,有着九三学社创立和发展历程中浓重的人文特征,融入了九三学社创立的先贤和继往开来者的人文魅力。许德珩、潘菽、褚辅成等创社先贤多出身于士绅阶层,他们既有传统士大夫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忧患,又有近代知识分子对科学真理的孜孜以求。他们在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传统价值碰撞的时代浪潮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了一条“两个结合”探索之路。许德珩先生在《社会学讲话》一书中,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他在大学宣讲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意欲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解决中国问题。潘菽先生作为第一代九三学社领导集体的一员,中国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奠基人,他用唯物辩证法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创立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他从“救国”问题开始,继而探索“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再由对“科学问题”的研究,到科学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心理学学科建设结合起来,走了一条心理科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道路。褚辅成先生在近代中国从“封建帝制”转向“民主共和”的社会变革中作出诸多贡献,堪称“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他“早读儒书,志存报国”,在日本留学时加入中国同盟会;1921年,他帮助中共一大从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红船;抗战胜利前夕,他领衔6位参政员访问延安,与毛泽东、周恩来等共商国是。其“余既以身许国,不事生计,尔辈深体余志,忠心为国,余目暝矣”的传奇故事,体现其爱国救国、为国报国的道路追求。
参与九三学社创建的先贤,大多都曾参与或经历了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洗礼,在这个过程中既是九三学社先贤们对国家命运的痛苦思索过程,也体现了他们爱国主义思想情怀的嬗变,逐步形成了九三学社文化的思想基础,最终形成“爱国、民主、科学”精神内核。“爱国”源于中国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担当;“民主”汲取了儒家“民为邦本”的思想精髓;“科学”则既传承“格物致知”的求实精神,又体现了面对纷繁世界的理性思辨态度。在三者的辩证关系中,“爱国”是根本立场,“民主”与“科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种辩证统一的精神基因,使九三学社在复杂多变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判断和坚定的政治方向。
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邵鸿先生在《九三人物传略》序言中指出,九三先贤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知识分子、民主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展现了一组风华各异而又厚重协调的历史群像,在这些先贤的历史群像中通过他们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所形成的文化氛围,人文切切,情意绵绵,学范殷殷。这正是九三学社文化基因的生动诠释。
二、爱国为魂:九三学社的家国情怀
立初心。九三学社诞生时,面对的是一个饱经战乱、苦难深重的旧中国,在沧桑动荡的年代里,九三学社坚持“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为民主和科学而奋斗,作为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汇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浩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洪流,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口号”,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参加新政协。1949年9月,许德珩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庄严承诺:“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依照共同纲领,把新中国的基础建立起来。”使九三学社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九三学社老一辈领导人的自觉选择和政治初心,这一选择确立了九三学社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参政党的政治定位。
明追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九三学社积极支持抗美援朝战争、参加国家政治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协商,参与社会主义改造,积极响应向现代科技进军,走上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道路。1956年第一次全国社员代表大会明确提出“爱祖国、爱人民、追求民主与科学”的核心追求;1963年元旦,许德珩主席在题词中坚定表达“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展现了九三学社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立场。
助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九三学社在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指引下,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任务,认真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责,就教育体制改革、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推动“863计划”出台、实施“星火计划”、三峡工程建设、三江源和长江上游生态保护、革命纪念地保护和建设、非典防治、低碳经济发展等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党和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护国家安定团结的重要力量。
勤有为。中共十八大以来,九三学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爱国、民主、科学优良传统,聚焦科技改革和科技创新、乡村环境综合治理、绿色低碳发展、制造业产业链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等重大问题广泛调研,提出一系列高质量建言;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和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积极参与新冠疫情防控,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新贡献,开创了九三学社事业的新局面。
三、科学为骨:九三学社的学者风范
九三学社汇聚了科学技术工作以及相关的高等教育、医药卫生等方面的高、中级知识分子,汇聚了中国知识界的精英。毛泽东曾对九三学社寄予厚望:“即使人数少也不要紧,你们都是有影响的代表性人物,经常在报上发表意见和看法,不是也起很大作用吗?”这一评价精准道出了九三学社的人才特质,乃行业之翘楚、科研之圭臬、学界之泰斗。
在新中国科技发展长河中,九三学社社员星光熠熠。“祖国需要什么,科学就研究什么”成为九三学社社员的铿锵誓言与实践指南。一代代九三人秉持爱国民主科学精神、胸怀科技报国的志向,为国家创新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张钰哲发现“中华星”,王淦昌创立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茅以升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桥梁工程史上的不朽的丰碑,赵九章遥感探云海气象,陈芳允奠基北斗,黄昆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之父,严济慈是新中国光学奠基人,王选以激光照排技术开拓印刷行业光和电的时代,师昌绪是我国高温合金的开拓者,闵乃本是晶体世界的拓荒者,谢家麟使我国高能粒子加速器从无到有并跻身世界前沿,邹承鲁创造人工合成胰岛素,王应睐推动我国生化研究迎头赶上世界发展的潮流,黄汲清是中国地质科学的卓越大师,邓稼先献身核科学事业“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周培源就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赤诚建言,谭其骧主持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取得了人文社会科学的重大成就。还有林学家梁希、农学家金善宝、气象学家涂长望、地理学家黄国璋、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医学家吴阶平等九三前辈们,都在各自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
放眼当今,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九三学社社员的科学探索成果斐然。万建民发展“超级稻”技术,为粮食安全筑牢防线;潘建伟带领团队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取得系列突破,将中国量子科技推向世界领先地位;丛斌在国内率先开展人类基因组DNA多态性研究及法医学应用,并取得突破性成果;卢柯、刘忠范推动纳米金属材料、石墨烯等前沿材料研究进入应用新阶段;葛均波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心肌桥特异性超声影像学诊断指标“半月现象”和“指尖现象”。自2013年以来,共有502名社员主持或参与研究的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有89名社员为项目第一完成人。九三学社的科学精神,不仅体现在具体科研成果上,更外化为一种精神品格,那是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和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在中国科技领域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四、民主为本,九三学社的履职实践。
九三学社始终以自身“所长”对接服务国家“所需”。从响应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部署,九三学社一直立足科技人才资源优势,通过高质量建言献策参与国家发展战略决策,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时代担当与政治智慧。
九三学社在民主监督与专业议政领域成效明显。从脱贫攻坚到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历届社中央领导率队多次深入基层一线,察实情、建诤言,助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致力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聚焦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优化升级、草种业振兴与草原生态保护、黄河流域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促进共同富裕、人工智能助力数实深度融合、量子科技前沿与发展战略、脑机接口技术创新等主题组织开展调研,举办“九三论坛”和系列科学座谈会,形成了一批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高质量建议。
九三学社持续加强社会服务与自身建设。“九地合作”积淀深厚、深化拓展,“院士专家科普行”播撒科技种子,“名师工作站”点亮教育希望,“同心康复”“亮康行动”项目内涵和帮扶范围持续扩大。2024年,九三学社首次制定《自身建设五年规划(2023-2027)》,设立“青年科技创新英才”评选,激发创新报国热情。以推动模范机关创建为抓手,切实加强政治机关建设。社中央领导深入市级组织开展联系基层工作,不断夯实组织根基,为提升履职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贡献智慧与力量提供了坚实保障。
回望八十年风雨历程,九三学社始终高扬“爱国、民主、科学”旗帜,在时代大潮中守初心、担使命;展望新时代新征程,九三学社将继续秉承优良传统,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以爱国情怀为根基,以科学精神为遵循,以民主履职为行动,聚焦“国之大者”,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贡献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