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乐山社员郑洁作品首次登上团结报微科普栏目

  • 来源:乐山市委
  • 作者:张丹
  • 编辑:乐山
  • 日期:2025-05-13
  • 浏览量: 148

5月13日,团结报专题版微科普栏目首次刊登了乐山社员作品《为什么珙桐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本文不仅为读者揭示了珙桐的独特魅力和濒危现状,还提供了宝贵的保护建议,对于推动珙桐这一珍稀植物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乐山社员不断突破宣传稿件类型的有益尝试。

全文如下:

《为什么珙桐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

主讲人:

郑  洁

九三学社社员

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工程师

珙桐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它和大熊猫一样,出现于数百万年前的第三纪,挺过了第四纪严酷的冰川(由于气候的波动,第四纪存在着大致以10万年为周期的冰期、间冰期环境的转化),是现今只在中国少数地区幸存并繁衍下来的孑遗生物,因此都被称为“活化石”。

“鸽子树”是珙桐为人熟知的俗名,该名字形象地描述了珙桐的特征:当珙桐花盛开时,包围花的白色苞片恰似雪白“鸽翼”,当山风掠过林冠,数以百计的苞片随之翻卷起伏,恰似群鸽凌空振翅,在绿荫间掀起层层白浪。

藏在苞片下面暗紫色的小球状“鸽子头”是珙桐的花序。每年4月花序初开时,这些苞片并不是白色的,而是如同叶片一样发绿;随着盛花期的到来,苞片逐渐变成乳白色;而后在末花期变为棕黄色,进而凋落。珙桐的花序由多朵雄花和一朵两性花或是一朵雌花组成。两性花或雌花位于头状花序的顶端,雄花众星捧月般环绕在其周围。由于组成花序的每朵花都很小,而且没有花瓣,很不起眼,那么它是如何通过昆虫传粉的呢?

两枚硕大的苞片通过反射紫外光形成昆虫传粉者可见的“空中走廊”,这时暗紫色的“鸽子头”花球会释放出特殊气味,精准引导昆虫着陆。这种花序和苞片配合且光味协同的智慧设计,是珙桐“白鸽展翅”背后的生物学意义。

研究发现,珙桐的生存策略高度特化。苞片不仅是传粉媒介,其光合效率比普通叶片高30%,在云雾环境中也能高效转化光能。

当前珙桐的濒危处境源于多重压力。一方面,珙桐有性繁殖困难,从树苗到开花需15-20年时间,结实率低,近乎“千花才能结一果”,且败育现象(果实内种子成熟率低甚至无种子)严重;另一方面,珙桐种子萌发条件极为苛刻,需在潮湿腐叶层中休眠3年,经历微生物分解和低温唤醒,最终萌芽率不足5%。同时,作为单属单种的孤生类群,珙桐缺乏近缘种杂交的可能。此外,人工林扩张不断挤占珙桐生态位,也导致了野生种群间基因交流中断。

保护珙桐是一个系统性保护工程。我建议,政府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划定珙桐优先区,禁止桉树等速生林入侵其原生环境;在科研层面,要在四川、湖北等珙桐分布区建立生态廊道,通过卫星追踪技术监测破碎化种群,同时利用人工授粉提升雌花结实率,利用低温层积技术将种子萌芽率提升至15%左右;在社区层面,推广“珙桐生态银行”模式,引导村民用巡护珙桐林时长兑换碳汇收益,呼吁公众可通过“云认养珙桐”小程序,实时观察树木生长并参与保护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