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芳出生于湖北武穴,自小对农业、农村便怀有深厚感情。儿时,当老师问及理想,成为一名农业科学家的种子便在她心中悄然种下。这份初心伴随她成长。研究生毕业后,毅然投身农业相关工作,开启了逐梦之旅。2010年9月,她来到绵阳农科院,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开始了长达16年的坚守。
在绵阳农科院薯类研究所工作期间,刘丽芳专注于薯类(甘薯、马铃薯)良种繁育相关工作。2016年,她将目光投向魔芋。彼时,绵阳魔芋产业虽有加工优势,但种植研究匮乏,连作障碍和病害问题严重影响种植规模与农户积极性。刘丽芳主动请缨,开展魔芋良种繁育研究。2017年,她联合企业从恩施农科院引进抗病杂交品种“鄂魔1号”。经过多年试验、示范和推广,该品种从最初的19公斤种芋发展到2024年近5000亩的种植面积,成为绵阳魔芋主推品种。如今,绵阳农科院魔芋团队集育种、栽培、示范推广于一体,建有我省唯一的省级魔芋资源圃,成为绵阳魔芋产业发展的有力科技支撑。
2024年5月,刘丽芳调至油料所,从事油菜生物技术辅助育种及资源保存工作。面对我国食用油自给率低、供给安全形势严峻的现状,她迅速找准方向,开展油菜室内加代技术及育性快速鉴定工作,实现一年繁育3 - 4代;进行油菜小孢子培养,创制育种新材料,将纯化时间从7 - 8年缩短至1 - 2年;开展临保系快繁,助力油菜“核三系”制种技术推广。同时,她深知种子作为农业“芯片”的重要性,认真做好油菜的资源保存工作,充分发掘、利用油菜资源特性,为培育优质、高产、抗病油菜新品种奠定坚实基础。
刘丽芳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广泛认可。她先后担任四川省薯类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四川省科技扶贫万里行魔芋团队专家、四川省“三区”科技特派员。主持及参与各级项目20余项,参与选育了多个甘薯、马铃薯品种。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1项,绵阳市科技进步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发布地方标准5项,参编专著2部,发表论文20余篇。
作为九三学社社员,刘丽芳积极参与社务工作,先后担任九三学社绵阳市农业支社委员、农业专委会副主任、妇女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她牵头了参政议政课题《绵阳市魔芋产业发展》,为绵阳市的魔芋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做农业科研是辛苦的,农忙季节要顶严寒酷热,风吹雨淋,披星戴月。农忙过后,还要忙着拷种、各种测试分析、开展上季总结及下季规划。但刘丽芳却从不言苦,反而觉得这份工作是幸福的。她的工作脚踩热爱的土地,在试验基地,她随季节变换看风吹麦浪、稻谷飘香、油菜花开,感受丰收的幸福。作为一名农业科研人,无论在哪个岗位,她都始终坚守在服务“三农”的路上,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辛勤付出,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刘丽芳用十六年如一日的坚持与付出,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深刻内涵。在此,让我们向刘丽芳这样的优秀女社员致敬,向所有扎根田野、默默奉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