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4月18日 星期五

中国近代教育家、九三学社成都市委会早期领导者文澄

  • 来源:成都市委
  • 作者:成都覃建军
  • 编辑:成都
  • 日期:2025-04-08
  • 浏览量: 441

文澄(图片来自网络)


文澄(1885年—1958年3月),号藻青,四川华阳人,我国近代教育家。1953年1月,九三学社的创始人之一税西恒(1889-1980)专程到成都,亲自介绍时任成都高级工业学校(现成都工业学院)校长文澄加入九三学社。1月9日,受九三学社重庆分社理事会派遣,何知凡(1922年-,原九三学社重庆市委员会副主委)到成都与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沟通协商,正式成立九三学社重庆分社成都小组,同时,让文澄与在四川大学任教的郑衍芬教授(1893.12-1979.2)一起担任九三学社成都直属小组的召集人,筹建九三学社成都市基层组织。1954年9月12日,九三学社成都分社筹委会正式成立,文澄当选为副主任委员,1954年任成都分社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组织发展和基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成都地区高级知识分子的团结与进步,带领他们积极投身科学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队伍中,起了重要作用。

文澄的个人传记载入《四川省志·人物志》《双流县志》,名录载入《石室校志》《成都市志·教育志》《成都市志·人民代表大会志》《成都七中校志(1905-2005)》《四川省志·教育志》《宜宾市一中校志(1901-2001)》《双流县教育志》等。


一、工业救国的初心

文澄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入华阳县学堂,因成绩优秀,受到师长的器重。1905年留学日本,先入东京都成城中学补习日文3年,后升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攻读电机专业。留日期间,与川籍同盟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1878.12.30-1966.12.12)交谊甚厚,深受其影响。当时,由于受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刺激、受日俄战争中的日本取胜的影响,很多有志学生井喷式地都选择去日本留学,并且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的重要性,这些学生很多都成了腐败清政府的“掘墓人”。宣统三年(1911年)7月,文澄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0月回国,在上海参加由熊克武(1885.12.26-1970.9.2,字锦帆,四川井研县盐井湾人)、吕汉群、黄肃方等组织的“蜀军”,参加北伐。不久清帝逊位,建立中华民国。‌文澄一直抱有“工业救国”之志,即随蜀军返回四川,驻在重庆。1912年7月,再次东渡日本继续学业,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科,毕业后在日本各电机厂实习一年,迫切希望学习到日本的先进模式,回国进行借鉴和推广。

1916年工专校新任校长文澄于二月十四号到校任事(四川大学档案馆藏)


1915年秋文澄回国,当时是袁世凯当政,所学专业无用武之地,无法得以施展,不得已只能暂时去教书,不承想“搞教育”却成为他的终生职业,从而成就了一位载入地方史册的中国近代教育家。


二、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家

1915年,文澄在四川省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现成都工业学院前身的一部分)任教。

1916年7月任四川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今四川大学前身的一部分)的校长,他治校严谨,首重师资,认为“办好学校,教师最要;学师易得,人师难求”。当时在成都的留学归国者,大部分被文澄罗致到校任教,提高了师资力量和办学水平,为四川的高等专业技术教育打开了全新的局面。

根据档案记载,1923年文澄还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今四川大学前身的一部分)教授物理,当时吴玉章任该校校长(1922年到1924年)。

1923年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一览表,教授物理

(左八为文澄的名录,四川大学档案馆藏)


1924年秋,文澄出任在成都的叙属联中校长,这所学校是中国革命家、政治家、中国民主革命先驱、辛亥革命元勋张培爵(1876-1915,字列五)于1904年同叙州(今四川宜宾地区)同乡学子李宗吾(1879.2.3-1943.9.28)、廖绪初、雷昭仁(又名民心)等17名四川省城高等学堂(今四川大学前身的一部分)毕业的来自叙州府的学生,有感于家乡学子到省城求学无门、四处流散的情景,毅然捐出十七块银元,在陕西街节孝祠茶馆为到省城求学的叙属籍学子赁屋授课。后世为了纪念张培爵这位革命先驱,把校名改为了“列五中学”。《宜宾市一中校志》中记载民国十四年(1925年)夏,文澄(藻青)任校长期间,组织机构中增设了训育主任,庶务改称庶务主任,下设会计、内外稽查和事务(司事改称)岗位若干,另设图书馆管理员一名,隶归训育主任管理。

《宜宾市一中校志》中的记载截图

《石室校志》对文澄的简介


1925年8月19日,在成都联合县立中学校(今成都市石室中学)教授物理的文澄,临危受命接任该校校长。时值上海发生“五卅惨案”不久,联中学生爱国反帝情绪激昂,罢课、游行已拖延学时一个月,学生请求学校期终考试免考。原校长刘东塘力持不允,终不相协而被迫辞职。文澄接任后,对学生寄予深切关怀,采取公允合理的措施,认为爱国无可非议,但不能因此而降低教学要求,考试制度必须坚持,不然成绩无分优劣,不合“爱国”初衷,允许暑假以后再行补考,学生欣然接受,矛盾也顺利得到了解决。他在任校长期间,不断克服时局动荡所带来的艰难,主张正义,审查账目、整饬校务,筹措资金,建校扩校,于1927年开始增办新制高中,分文科班、理科班,创建理化实验室,但终因学校经费困难,文澄于1929年8月不得已“再四呈文请辞”离任石室中学校长职。

在军阀混战、内忧外患的动荡年代,不仅师资匮乏,教师职业也是举步维艰,当时很多老师都会在许多学校兼课。据《成都七中校志》记载,从1926年至1930年,文澄在该校教授物理,同时兼职的学校还有“成县中、石室中学”“同时执教大学”。成都七中至今还保留有当年文澄在该校的教育思想、方法、手段的文稿,可见文澄当时在教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是巨大的。

《成都七中校志》记载文澄在该校任教的事实

文澄留在成都七中的教育思想文稿(摘要)


抗日战争初期,文澄任成都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今成都工业学院)校长,地方当局向学校强行索要实习工厂的汽锤。文澄知道后断然拒绝:“汽锤乃学校设备,培养人材所需,哪有送人之理?”索要者蛮横地以“有杀头之祸”相威胁。怎料文澄正气凛然,回答道:“汽锤既有如此重要,卑职决以身殉,如何?”索要者无言以对,哑然而退。

1949年9月,文澄再次接任成都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今成都工业学院)校长,他处事不惊,认真治校,终于度过了黎明前最黑暗的几个月时间,至成都解放后,文澄受到党和政府的尊敬和重用,历任川西成都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西南第二工业学校(后改名为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今成都工业学院前身的一部分)校长。文澄在成都工业学院任校长一职直到他1958年3月在任上去世。

1950年10月28日,成都高级工业职校送别机电化三科毕业同学赴新疆服务纪念合影(前排左三为文澄,图片来自网络)


《双流县志》记载:文澄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尊师重教,方正清廉,享有“文圣人”之誉。解放后文澄对他自己的一生经历曾回忆说:“我15岁前在私塾读书,16岁时成都初办学堂,我进入首创的华阳县学堂(今成都三中的前身),主持人胡雨岚,教师有徐子休(徐炯,1862-1936,字子休,号蜕翁)、陆绎之(清翰林院编修、举人陆慎言,号绎之)诸先生,常以‘公而忘私,一类道理勉励我们,且以‘勿自欺欺人’一类话戒饬我们。我服务社会30余年,自信还能负责,不取巧,不贪污,不苟且敷衍,有以自立,免堕流俗,我觉得这都是受诸先生熏陶。我过去主持四川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成都高工等校期间,对学生学行的勉励,都曾将诸先生给我进德修业的教益,传播给他们,使其能抗御旧社会的恶习。”


三、公而忘私 清正廉洁

1935年2月至9月,文澄担任四川省建设厅科长,负责都江堰工程处的相关工作,重用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张沅(1880.3.17-1952.3.19),再次主持重修都江堰损毁工程,首次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和钢筋水泥把历经地震和洪水损毁的“鱼嘴”加以固定,技术和工程质量都非常过硬,在这之后的40年,鱼嘴再未遭破坏,直到1974年修建外江节制闸时才拆除。

1939年,文澄出任四川松潘采金局采金处长。后来文澄回忆这段经历说:“我愿意任此职务的动机,因为是国家正在对日抗战,生产黄金可以加强战时经济。”他目睹采金工人工资少,生活苦,决心不要按规定处长应提取采金产值8%的手续费,而是把这一部分资金拨给工人支配,鼓励他们的生产热情。采金处长被世俗视为“肥缺”,是个敛财的好机会,但是文澄卸任回成都时却是两袖清风,连居室用具都由他的学生集资置办。

抗战末期,文澄被成都启明电灯公司聘为总经理,当时物价猛涨,货币贬值,入不敷出,公司资金周转不灵,在他的主持下苦撑五年之久,未间断供电,对成都供电事业作出一定贡献。

据《双流县志·大事记》记载,在1948年7月15日,县内在乡军官要求政府发给优待谷每人56石,县参议会议决发给每人12石。在乡军官不满,将部分参议员拘禁在参议会址。8月6日,议长文澄等44名参议员上书省政府辞职。

《双流县志》的记载

1949年夏,文澄受时任四川省主席邓锡侯(1889年—1964年3月30日)的嘱托,任生计维艰的蜀康机械厂厂长。当时已临近解放,勉力维持生产,实非易事。

四、后世的纪念

1949年12月,文澄当选为川西区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0年3月,当选为成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1950年7月,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后任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川西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等职。1952年1月,在成都加入九三学社,同年被选为成都市政协副主席。1953年,他在九三学社成都小组的茶话会上与其他专家教授共同探讨学术与思想改造,为新中国建设献计献策。1954年8月,当选为四川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1955年1月,当选为第一届四川省政协常委。

1958年3月,文澄因患糖尿病医治无效逝世于成都,终年73岁。因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都工业学院的首任校长,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工业教育的发展,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建设奠定了基础,为纪念他特将学校综合实验大楼命名为“文澄楼”。

成都工业学院的文澄楼(图片来自网络)


今年是九三学社成立80周年,回顾文澄的一生,他为我国教育事业和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在教育事业、实业发展、九三学社的创建、社会任职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他的爱国情怀、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文澄先贤虽然离开我们近70年,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借助文澄存在于档案中、史册中的鲜活故事和点滴事迹,领略先贤波澜壮阔的非凡人生,体悟他们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传承先贤精神,续写九三学社的辉煌篇章。


参考资料:1、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员会-社市委介绍-组织起源,成都市委员会官网

2、《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员会简史》(内部资料),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员会编撰

3、《双流县志》,文澄

4、《四川省志·人物志》,文澄

5、成都工业学院官网,成都工业学院-历史沿革

6、《张沅先生与我校土木科》,《成都工院报》2019年第3期,周德文 张桂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