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至28日,在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会的统筹部署与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的精心组织下,我有幸与全省新社员共赴这场思想淬炼之旅。从学院教室的理论深耕到青白江的实践课堂,从四川统战历史的沉浸式学习到班委全程的温情护航,省社院用“三个课堂”的立体化培养模式,为我们搭建了认知跃迁的阶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感受到此次培训既是政治身份的“成人礼”,更是教育初心的“再校准”。
第一课堂:理论浸润——在思想淬炼中校准育人坐标
走进教室,谭宏玲教授以《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议政能力建设》开启了我们的理论认知革命。她将提案撰写比作“社会问题的多元方程组”,强调既要抓准题干关键(政策导向),又要兼顾隐藏条件(民生诉求)。这种跨学科的类比让我豁然开朗——原来参政议政与教书育人都需要“解题思维”,只不过前者面对的是更复杂的现实变量。吉媛教授在《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中,以新质生产力为切入点,剖析国内政策“组合拳”对经济系统的提振效应,正如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也需要政策杠杆撬动师资、课程、设施的协同机制。唐京教授在廉政课堂上强调的“制度执行力”,则让我想起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箴言。三位专家的课程在“大统战”教学框架中熔铸成完整的认知链条:从微观的课堂经验到宏观的社会观察,从专业深耕到跨界融合,教育工作者参政履职的本质,正是将教学实践中培养的实证思维、系统观念和底线意识,转化为服务民生的解题智慧。
第二课堂:文化寻根——在历史现场中体悟师道传承
踏入绣川书院“博学多能养成佳士”的院落,青瓦白墙间仿佛回荡着古代教育的质询:何为真正的“成才”?当站在“依仁游艺”的匾额下,突然顿悟:古今教育追求的“常数”,从来不是标准答案的堆砌,而是塑造既能“格物致知”又能“修身齐家”的完整人格——任凭教育形式如何迭代,其内核始终不变。
在成都国际铁路港,讲解老师提到“钢铁驼队如何重构亚欧大陆的时空距离”,正如课堂上的坐标系变换:古丝绸之路是缓慢延伸的直线,而今“一带一路”已升级为高维拓扑网络。
第三课堂:精神接续——在薪火传承中砥砺奋进担当
在省社院四川统一战线历史教学展示馆,陈甜甜老师讲述的邓稼先故事让我数度哽咽:1950年归国行囊中的船票与放弃普林斯顿聘书并列,诠释何为知识分子的“价值排序”,1986年病榻上颤抖写就的“不要让中国掉队”,与杨振宁“千里共同途”的哽咽视频交织,构建出跨越维度的精神对话。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常在课上用极限概念诠释坚持的意义。但邓稼先用生命演绎的“极限”,早已超越教科书定义:当镇痛剂注射间隔趋近于零,他对科研的执着却始终保持在绝对收敛域。
此番省社院培新铸魂之旅,实为难得之成长契机。结业归途,地铁10号线掠过双流油菜花海,金色光斑在车窗上跃动流转,恰似这几天思想碰撞的余韵。
身为师者,我比往日更确信:教育当如春风化雨,既需守护认知萌芽的纯粹,更要滋养其生发出服务社会的根系。九三前辈以科学薪火照亮复兴长路,而今我辈亦愿化三尺讲台为杠杆,托举更多向阳生长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