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国家卫健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标准修改单引发广泛关注。其中新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明确提出,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看似调整细微,实则是破除营销障眼法、推动食品安全认知升级的关键一步。
食品标签乱象本质是信息权的不对等。“不添加蔗糖”的果汁可能含大量果糖,“零添加”的话术掩盖生产真相,这种选择性标注实则是利用专业壁垒制造认知偏差。新规以科学标准替代模糊表述,既堵住了营销取巧的漏洞,也为消费者架起了客观认知的桥梁。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始终在破立之间向前。从建立“四个最严”制度到动态完善标准体系,此次调整既是治理颗粒度的细化,也是社会共治思维的延伸。当企业放下文字游戏的执念,当公众跳出非黑即白的认知窠臼,食品安全才能真正成为社会文明的刻度。
撕去误导性标签,让真实数据说话,这不仅是对消费权益的守护,更是对食品工业现代性的深刻注解。在健康中国建设的征程中,这般务实之举正为民生福祉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