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期间,DeepSeek以低成本、高性能、开源等特点,站上全球大模型的“C位”。AI技术的爆火,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更多关注AI、使用AI。
在教育界,AI早已成为学生、教师的实用工具,但AI的滥用,也为学术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从去年开始,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相继出台了高校师生AI工具的使用规范。
AI的应用始终是网友们热议的内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封面新闻上线《“两会你我他”—热点互动征集》栏目,其中,不少网友留言讨论,人工智能正在颠覆很多领域和行业,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
“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拥抱AI,然后再说用好AI。”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西南科技大学副校长尚丽平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提到,技术革命的变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工智能的趋势,谁都挡不住。“我觉得首先是要有个积极拥抱变化的心态。”
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会副主委、绵阳市委会主委,西南科技大学副校长尚丽平
在拥抱AI的同时,尚丽平认为,也需要进一步的规范。目前,国内缺乏对AI视域下的学科融合、伦理规范、创新和创造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系统性研究,对AI在教育领域的科学运用缺乏有效指导,各种弊端相继出现。
“举个简单的例子,理工科的学生学编程,这是一个系统化的学习过程,比如编程语言、软件框架等,但有了AI后,AI就可以帮你完成编程。但是,对于AI做的到底是不是完全没有问题,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程度,是否能够检查出问题,这样就会存在问题。”尚丽平表示,如果过度依赖AI进行创作,学生基础打不好的话也是不行的。
为此,记者采访了资深软件工程师小杨,他表示,目前AI编程已成为普遍现象,但是,刚入行的软件工程师在使用AI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无法找出问题原因的情况,AI的使用,也要打好基础。
同理,在理工科的学习中,实践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尚丽平提出了她的忧虑,工科学习中,有很多互相讨论、互相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当过度依赖AI工具后,学生的思考和实践环节都将大大减少,学生的实践能力存在大幅弱化的风险,同时,也会存在学术诚信与学习动力危机叠加的风险。
对于目前的情况,尚丽平认为,一方面,从顶层设计出发,建议由教育部牵头,成立“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委员会”;同时,编制《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白皮书》,实施认知纠偏计划、课程重构工程、师资提升行动、工具研发专项等五大工程;构建立法保障、资源投入、监测机制等保障体系。
另一方面,在大中小学中开展AI素养基础工程、未来教育职能试验区、AI辅助工程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和临床教学示范基地等示范项目建设等。“我认为早点让大中小学的学生学习到AI是非常重要的,尽早出版相应的通识课程,各个学校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开展辅导,提升AI的普及效率。”
(来源: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