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4月03日 星期四

全国人大代表尚丽平: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践行者

  • 来源:绵阳市委
  • 作者:绵阳 蔡嘉伦
  • 编辑:绵阳
  • 日期:2025-03-04
  • 浏览量: 142

尚丽平,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会副主委、社绵阳市委会主委,绵阳市政协副主席,西南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其扎根科学教育领域32年的经验与担当,持续为“双一流”高校扩容增设区域急需赛道建言献策。她以“科教融汇”为核心理念,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持续努力,是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坚实践行者。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提出,“聚集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双一流”建设作为高校“尖兵队”,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先导引擎,也是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尚丽平认为,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发展中承担着“科技引擎”和“人才摇篮”的双重使命,高校应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产业需求,增设符合区域急需的学科赛道。

尚丽平指出,我国“双一流”建设实施8年多以来,遴选和扩容充分考虑学科建设水平、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然而对于区域布局重视程度还不够,现有“双一流”建设布局在服务区域急需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双一流”建设高校区域布局失衡严重、学科布局与区域产业布局不匹配、资源配置马太效应明显、用人单位评价晕轮效应明显、区域总数布局边际效益递减等。“双一流”扩容优化区域布局,有利于打造一批具有引领性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支撑。

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期间,尚丽平建议,一是制定差异化的支持政策,优化“双一流”高校区域布局。二是聚焦区域产业急需紧缺,优化“双一流”学科遴选标准。三是围绕提升区域支撑能力,优化“双一流”成效评价。四是强化区域急需资源保障,提升“双一流”建设质量。

在具体实践中,尚丽平始终将人才视为“第一资源”。她提出,需打破企业与科研院所间的人才流动壁垒,通过“宽松软环境”激发创新活力——“宽”即搭建多学科交叉平台,“松”即包容失败的文化,“软”即建立人才保障机制。在2024年全国人大代表集中视察中,她曾提出,四川需打造西部人才高地,既要引进国际高端人才,也要激活本土人才存量,推动理工、金融等多领域人才协同,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合力。

作为“科教融汇”理念的践行者,尚丽平带领西南科技大学探索了一系列创新模式:产学研联合办学,与区域企业共建实验室和科研平台,实现教学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强化科研平台育人,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团-学”联动的师生共同体模式,打造师生共研共学的创新团队,探索多元人才培养新模式。西南科技大学地处绵阳,绵阳素有“西部硅谷”和“智慧之城”美誉,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军工资源,这也为学校开展科教融汇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履职的过程中,尚丽平紧抓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机遇,充分发挥西南科技大学区域国防军工资源优势,深入推进军地产学研联合办学。通过“学科共建,人才互聘,平台共用,协同创新,文化共融”,构建了多主体参与人才全过程培养的多维全链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方式。在尚丽平的助推下,西南科技大学“军民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入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百佳案例。

绵阳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强市,面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巨大的人才需求,尚丽平带领西南科技大学积极探索“一中心、两促进、三融合、四驱动”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地域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优势,实现“科教、产教、专创”三融合,全链条对接人才培养过程,优化升级现有教学资源,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与科研反哺教学工作,培养了大量面向产业的协同创新优秀人才。

尚丽平坚信,要紧扣国家战略需要,探索高水平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之路,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承担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拔尖创新人才的重大责任,切实践行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育人理念。她常说:“科技创新是一场接力赛,需要一棒接一棒地坚持。”她正带领团队与时代同频,未来,她将继续为“双一流”高校扩容增设区域急需赛道奔走,助力西部人才高地崛起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