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姜琳:区域相融共兴 协同竞相跨越

  • 来源:广元市委
  • 作者:姜琳
  • 编辑:广元
  • 日期:2025-03-05
  • 浏览量: 309

2025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分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构建‘五区共兴’格局”。2024年,四川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697.0亿元,增长5.7%,位居全国第5位,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巩固。但从区域角度来看,2024年,成都平原经济区经济总量达到3.95万亿元,占全省比重为61%;川南经济区经济总量达到1.06万亿元,占全省比重为17%;川东北经济区经济总量达到0.94万亿,占全省比重为15%;攀西经济区经济总量达到0.38万亿,占全省比重为5%;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经济总量达到0.11万亿,占全省比重为2%。当前,成都平原经济区“一区独大”,川内其他经济区与成都平原经济区在经济总量上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十五五”期间,四川该如何实现各个区域的“多点”发力、全面“开花”?这始终是统一战线各领域成员开展调研、凝聚智慧、建言献策的重点方向。笔者认为,深化四川省五大经济区“区域相融共兴、协同竞相跨越”,要念好要素共享、澎湃动能、互嵌同频“三字决”。

首先,聚焦要素共享,推进创新要素跨区合理流动。树立区域发展“一盘棋”思维,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打破资源要素制约的瓶颈,实现“延链强链补链”。构建统一的人才要素市场,搭建区域内和跨区域的专业性、行业性人才资源流动平台,健全人才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建立人才一体化互动融通机制,缓解其他区域人才匮乏困境。紧密对接国家和省重大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以开放、共享、协同为特征,突出功能健全、生态良好、机制灵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项目,动员各类创新资源共同参与,实现重点产业链与技术创新链双向融合。以维护金融信用为核心,改善区域金融生态,发展多元化金融业态,努力打造投资“洼地”,营造服务“高地”,提升资金要素的流动稳定、集聚效应、转化能力和使用效率,推动形成更高质量的“区域一体化经济”。

其次,紧扣澎湃动能,完善科技成果投入转化机制。打造全省统一、跨区域共享的科技计划与奖励成果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平台,完善省科技成果汇交系统,公开发布各类科技成果信息,促进科技成果数字资源开发利用,推动更多应用类科技成果形成技术标准。建立省、区域间科技成果转化联席会议制度,深化跨区域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重大关键技术,支持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技成果市场价值,推动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科技创新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专业化、精细化创新创业“孵化引育”载体,引导科技成果对应特色产业需求转移转化,建设国家、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优化信息共享、共决互信、风险共担和利益互惠等机制,让“科技之果”结出“产业硕果”。

最后,突出互嵌同频,构建多元立体高效共治体系。构建高质量的区域一体化制度体系,健全跨区域战略统筹、合作互助、谈判协商等机制,统筹推进”一链一策”精准招商,加快推进跨区域重大项目、园区共建的协同招商、落地实施,做到政策取向相互配合、实施过程相互促进、改革成效相得益彰。彻底清理妨碍公平竞争的地方性政策和不合理规定,以“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为基本原则,完善区域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手建设区域性统一大市场,完善公平、开放、透明、法治、有序的区域市场规则,促进人口、产业、创新资源要素在区域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制定年度区域合作重点工作任务,深化细化实化工作举措,制定“时间表”、明确“任务书”、锚定“路线图”,全面压实各方责任,对重点工作进行常态跟踪和定期通报,监测分析合作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适时对合作任务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