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家卫健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底,90%以上的县市基本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到2027年底基本实现全覆盖。“当前,全省医卫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各地医共体建设得到有力推进。”省政协委员、巴中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九三学社四川省直属巴中委员会主委任小娟调研发现,共同体内由于各成员单位行政壁垒的约束,分级诊疗难以实现“上转下”,老百姓在“家门口”享有优质健康服务并不充分。
对此,她建议: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坚决打破行政壁垒。建立以医共体牵头单位院长任总院长、牵头单位统一选派业务骨干为成员单位负责人,以“八统一”为抓手,真正做到医共体内人员拉通使用、资金(项目)一体安排、绩效一体考核、检测互认互用、信息互联互通、医疗同质同化等。统筹优化功能布局。按照“分类化、标准化、差异化”原则,分类优化医共体间错位互补的功能定位。加大医保政策向基层倾斜力度,不断提高医保基金用于基层的正向作用,以有力的医保杠杆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落地见效。
二是强化保障供给。保障人才留用。统筹医共体成员单位编制,统一设立“编制洼地”,推行“县招乡用”“周转房”等,逗硬落实职称评定基层锻炼、评先评优基层倾斜制等,帮助基层人才“招得来、引得进、留得住、下得去、用得好”。保障经费够用。各医共体牵头单位按功能错位发展给予经费保障,确保龙头医院不重复投入、乡镇卫生院错位投入、村卫生室补充投入。持续落实“两个允许”(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提高基层医护人员收入。保障硬件实用。争取国省政策支持,改善阵地形象、优化科室布局、完善功能配套等。落实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计划,梯次轮换医疗机构老旧设备,淘汰带病设备,确保设施设备、用药需求能保障,真正让老百姓放心在基层就诊。
三是提升信息化水平。构建好“一张网”。加快建设卫健信息平台,共享智慧四川。各地由市级统筹,按充分利用、资源融合、集约共建的要求,打通信息“孤岛”,推倒信息“烟囱”,实现医共体及医联体之间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同质互认。发挥好互联网医院。加强“5G+医疗健康”远程应用体系建设,优化远程会诊、双向转诊、临床决策等服务,提高医共体内部信息化服务能力;加快医院外部“互联网+健康”建设,提升互联网诊疗、智慧处方、自动报警、健康服务云等服务;全面落实“一次挂号管三天”,加快推行“信用就医”,大力发展远程医疗、互联网诊疗,以智慧医疗手段破解“看病难”“看病挤”问题。保障好信息化运行。多方筹资加强智慧医院建设,保障信息化建设投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设备设施水平;加快各医共体医疗信息人才队伍建设,确保信息网络正常运转、健康发展。
来源:巴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