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大浪成于微澜之间。平淡的1587年,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一年,美籍华人历史学家黄仁宇却以“大历史观”深析明代社会之症结所在,将这一年定义为“极不平凡”“不同寻常”的一年。从万历皇帝开篇,到“狂人”李贽结束,若干件汹涌澎湃、波澜壮阔的大事,究其根源都发生在这貌似“平凡”的一年,并抽丝剥茧查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官员腐败、制度僵化等种种乱象,令人不得不反思和警醒。在新时代的今天,也对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可供汲取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
以古鉴今,让规矩先行厚植于心。守规矩,才能成方圆。黄仁宇认为享国276年的明朝失国的原因,乃是以“道德代替法治”,这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和症结。因此,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要让法治在国家治理中发挥“轨道”作用,使“规矩意识”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常态,继而以“法治”约束力规范个人行为自觉,做有底线、守纪律、知敬畏的“规矩人”。
居安思危,让忧患为重厚植于心。常怀忧患意识,时记居安思危。当我们把视角回溯到437年前的1587年,播州杨应龙之乱、宁夏哱拜造反……这些琐碎小事在偌大的中国仿佛不值一提,但小事不察、恐失大局,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成为大明帝国逐步走向没落的前兆。因此,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钟长鸣、绷紧安全之弦,将危险和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放眼全局,让发展至上厚植于心。谋大事须把握大势,谋一域须放眼全局。黄仁宇在书中指出:“我们所认为的真理,必然正确的事情只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时刻的正确,在历史长河中,这种思想观念不一定正确……在某一时期是对的……这个时代一过,可能这种思想就错了。”因此,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立定时代潮头,改变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在循环式发展中牢牢掌握主动权,牵好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而不固步自封、抱残守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