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才,九三学社西南医科大学基层委委员、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四川省细胞生物学会理事,泸州市化学化工学会理事。他获评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前九届Top50指导教师,主讲涵盖本科、研究生、留学生等对象共8门课程,探索分层分类教学改革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指导100余名本科生参加42项大创项目。获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创新研究类金奖1项、创新研究类银奖1项、实验设计类银奖1项、实验设计类铜奖1项;指导本科生获首届四川省基础医学大赛一等奖等省级竞赛奖9项。指导本科生发表论文8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培养20余名硕士研究生,获“互联网+”省赛铜奖、挑战杯省赛二等奖等共5项。毕业学生分布全国并走向世界,分别在德国亚琛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博和在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等一流医院工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篇,获亚太地区国际肿瘤生物学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主持四川省重点项目等省厅级科研课题十余项,主研国家自科基金等课题多项。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1项,主编或参编教材8部。
“我有一颗不安分的心。”谈起教学,曾凡才笑道。致力于教学改革的他的确“不安分”——独立开设生化实验课,创新5E教学模式,深化数智技术与实验技术融合教学,改革实验考试,让实验课不再是“划水天堂”,让学生真正掌握实验技术原理。2013年即开启翻转课堂,学生小组备课,随机抽取上台讲授,科学设置评分制度,充分发展学生实践力,从此知识成了学生大脑里的“钉子户”。重推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线上线下双线并齐——精心设计微课,实现基础知识提前学习。巧用数智技术,开发“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学习通数字平台+AI+分子生物学创新示范室”教学环境,实现每年2000人以上的实验课规模。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人才培养。”曾凡才表示。所以,他上课很注重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批判思维留白,思维风暴常常在他的课堂发生。在他推行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自主设计实验思路,动手操作,老师则做补充讲解并提出一些大部分同学的困惑点进行集中讨论,而每次实验讨论,他都会全程参与,认真聆听,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发展和更新较快的前沿学科,这种实验课的形式对于老师来说其实极具挑战性,需要老师不断提升学识和能力。”但一想到这样对学生好,他就义无反顾地去推行教学改革。2018年,曾凡才作为主研人员参与的“构建五位一体创新教育体系,提升医学生创新素养”,获得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从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和科研工作27年,面对理论与实践鸿沟难逾越、实验技术与思政育人难共振、数智技术与实验技术难融合等教学痛点,曾凡才无畏挑战,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用改革创新诠释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面对学生的科创需求,他始终坚持“为知识创造做贡献”的初心,细心指导,不计得失,成为学校科创项目最热门导师之一。他秉持“育人至诚、问道至真、为人至善”教育品格,坚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理念,用实际行动当好学生引路人,认真扎实为学生做好科研启蒙,陪伴学生成长成才。
淡泊名利,献身教育,致力打造实验“金课”,做教学改革的勇拓者。这是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曾凡才教授一生的追求。提及未来的努力方向,他说:“我们要拥抱AI时代,这次,我想我们能走在前面。”说这句话时,曾凡才眼角带着谦逊的笑意,语气温和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