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是中国八大民主党派之一,九三学社是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政党,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政党。今年是九三学社成都市基层组织成立70周年,也是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成立40周年,在这特殊的一年,特写此文简单梳理九三学社四川大学委员会华西支社的发展历程,重温七十年的前行印迹,缅怀九三学社前辈的辉煌,让后来者知所从来,继续弘扬九三学社的优良传统,践行“爱国、民主、科学”的精神,为国家、为民族做出更多的贡献。
一、九三学社重庆分社成立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历史性的伟大胜利,许德珩、禇辅成、梁希、潘菽等创建的民主科学座谈会于9月3日集会庆祝,召开扩大会议,把民主科学座谈会改名为“九三座谈会”。1946年2月,在重庆成立“九三学社筹备委员会”,5月4日,九三学社在重庆正式成立。
1946年10月,九三学社总社从重庆迁往北京。同年10月27日,九三学社重庆分社成立。由于在重庆的九三社员纷纷复员离渝导致重庆分社无形解体。重庆解放后不久,在中共西南局统战部的关怀下,九三学社重庆分社筹备小组正式成立,税西恒、谢立惠等9位同志为小组成员,着力恢复成立重庆分社。1951年9月3日,九三学社重庆分社成立。
九三学社重庆分社的印章截图
二、四川医学院直属小组成立
1951年1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会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精神揭开了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的序幕。1952年10月,重庆大学傅世春、林廉卿(女)、彭恕生(1952年9月经乐以伦、江泽佳介绍入社)调入华西大学,1952年10月,华西才开始有了3名九三社员。(附:1953年华西大学更名为“四川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2000年9月合并到四川大学,即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
1953年1月9日,受重庆分社理事会派遣,何知凡(九三学社重庆市委员会原副主委,1922-)到成都与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沟通协商正式成立九三学社重庆分社成都小组。傅世春、林廉卿任小组的筹建成员,彭恕生任通讯员,为九三学社成都支社的创建贡献了力量。
九三学社成都分社筹备委员会的印章截图
1953年3月,经九三学社中央电文批复成立“九三学社成都直属小组”,由九三学社中央领导。在组织发展方面,根据九三学社“以文教、科技界中上层分子为主体,以进步分子为骨干”的方针,在省、市委统战部的指导帮助下,直属小组在成都进行组织发展工作。1953年8月,王永贵、林志靖、刘宗定加入九三学社。1954年,陈志潜加入九三学社。至此,华西共有7名九三社员。
随着成都市九三组织的发展,九三学社成都直属小组已不适应当时的形势。1953年11月,根据九三学社中央“在成都建立分社筹委会”的决议开始筹备工作。根据九三学社中央电文批复于1954年9月12日正式成立九三学社成都分社筹委会,由文藻青(1858-1958,文澄,字藻青)、郑衍芬(1893.12.01-1979.02.09)、林廉卿、周雪鸥(1902-1976)、柯召(1910.04.12-2002.11.08)、童舒培、游元亮7人组成九三学社成都分社筹委会,柯召当选为主任委员,文藻青、郑衍芬当选为副主任委员,游元亮任秘书长。
1954年9月,九三学社成都分社筹委会将原有的近30名社员划分成四川大学、四川医学院、城区3个直属小组,并对社员进行了重新登记,以健全基层的组织生活。四川医学院直属小组有7位社员。
1956年九三学社成都分社第一届社员大会合影
(前排左一为郑衍芬、左五为徐僖,三排右二为王永贵、后排左一为傅世春)
三、四川医学院支社筹备委员会成立
1956年,四川医学院直属小组积极开展组织发展,当年有26人先后分两批加入了九三学社。1957年上半年有9人加入九三学社。
通过查阅四川大学档案馆档号为《1954-DQ15-1-5》的卷宗,由王永贵执笔记录于1957年元月9日或之前的历史资料中记载:“1956年十月以前发展16名(注:应为15名),与旧社员共计22名。”“1956年第四季度(10-12月)发展11名。”“1956年底,除调出二名外,本院九三支社共有社员同志31名。”
1956年发展新社员的情况如下:胡永瑜、乐以成、孙芝琳、杜顺德、冯大然、杨振华、张玉钿、廖蕴玉、李正化、谢成科、周邦元、李兴隆、查能玉(由天津调来,在天津是新社员,后调走,后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口腔科任职)、王中枢(调至北京)、王懋德(调至昆明医学院即今昆明医科大学)。
第四季度发展11名社员有:罗宗赉、詹淑仪、董瀚基、杨光华、黄桂芳、朱美玲、蓝天鹤、郑钦达、玉文惠、肖(萧)倬殷、张君儒。
1956年10月27日,九三学社四川医学院支社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胜利召开,参会人员有华西大学的领导、嘉宾和社员、入社积极分子70多人,到会的签字绢布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记录。
九三学社四川医学院支社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的签字绢布
(2023年7月覃建军拍摄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展览馆)
四川医学院支社筹备委员会印章截图
在《1954-DQ15-1-5》卷宗里还存有王永贵整理于1957年6月25日的39名社员名单。记载了四川医学院支社筹委的负责人有:王永贵、彭恕生、李正化、胡永瑜、杨振华。根据专业和业务不同将社员分为五个小组:
基础小组①有5人,林志靖任组长。
药学小组有7人,谢成科任组长。
医疗小组有12人,原稿未注明组长,据后来回忆,可能是傅世春、邓长安。
口腔小组有6人,胡永瑜任组长,刘臣恒任代组长。
基础小组②有8人,彭恕生任组长,刘宗定任副组长。
四川医学院支社筹委39人名单
该卷宗中,王永贵于1957年1月9日在另一张小纸片上记录9人的名单,标明“1956年12月后新发展的社员”,他们是:刘臣恒、张怀斌、杨嘉良、曹振家、杜德楠、陈宗泽(院外)、王培恩、丘褆光、邓长安。查阅档案,他们这9人都是1957年1-6月加入九三学社的。这9人的名单也包含在了上面39人名单中。
四川医学院的社员中很多都是拥有美国博士学位、有国外工作和研究经历、进修学习经历的爱国高级知识分子,他们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克服一切困难回国参加国家的抗战、新中国的建设。比如:杜顺德,蓝天鹤、张玉钿夫妇,李兴隆,杨嘉良,杨振华、张君儒夫妇,陈志潜,乐以成,罗宗赉,谢成科等。
1950年9月,学成归国人员在克利夫兰总统号客轮上合影
(留学归国人员从美、加经日本、香港回国,历时近一个月回到祖国。其中有:杨振华,第二排右起第七人,张君儒带着还是婴儿的杨光理在船舱里未能合影;罗宗赉,第二排右起第三人;谢成科,第二排右起第十人。照片由第三排左起第十二人胡定保存,其子胡康宁提供,现原件陈列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内)
克利夫兰总统号客轮上的同学录封面和名单
(系5张名单之一,上有九三社员杨振华、张君儒、谢成科、罗宗赉的名录)
1955-1956年,教育部对全国工科院校和综合大学的教授定级,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高校教授定级和晋级,在之后的20多年里大学教师很少晋级等。华西支社的社员乐以成为一级教授,杨嘉良、杜顺德、陈志潜、蓝天鹤4人为二级教授,占全校一、二级教授总数的近1/3。
四川大学校史馆展示的一、二级教授名单
(覃建军拍摄于2023年3月)
四、四川医学院支社成立
1958年12月,四川医学院升格成立了支社。九三学社成都分社当时已有社员224人,华西支社就占了约17.4%,而且社员是100%的高级职称。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看,从1957年6月至1980年10月,由于历史原因四川医学院支社在23年里没有新发展社员。
1957年,刘宗定响应党的号召支援西部建设去西宁,参与筹建青海医学院的工作。
1960年,傅世春和王培恩志愿支援边疆举家迁居西宁,他们在青海医学院(今青海大学医学部)任教,创建医学院和医院。
傅世春、刘宗定、王培恩三人是青海省、青海医学院最早的九三社员。他们是青海医学院九三组织、九三学社西宁市委和九三学社青海省委的奠基人,为九三学社在青海的发起、发展做出了历史贡献。
1960年,廖蕴玉和丈夫夏良才(1911-1975,四川仁寿人。我国著名的口腔医学教育家、口腔颌面外科学专家)响应国家号召,奉调去武汉参与筹建湖北医学院口腔系和口腔医院,他们夫妇被誉为湖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的创始人。
到1966年时,华西支社有34人。他们很多都是医学领域多个学科(专业、教研室)的奠基人、专家和医学教育专家,在我国医学事业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从1954年至1966年,林廉卿、乐以成、王永贵等曾在九三学社成都分社委员会任委员。1958年10月,萧倬殷、林廉卿等出席了九三学社全国第二次代表大会。
华西前辈在1960年代初合影
(前排左一谢成科,左三张玉钿,左六穿旗袍者张君儒,前右三乐以成,前右二李兴隆,前右一蓝天鹤,后左二杜顺德,后右二杨振华)
五、四川医学院支社的复兴与壮大
1957年,随着“反右”运动的深入发展,陈志潜、蓝天鹤、乐以成、曹振家等被错误批判斗争。“整风”“反右”运动以后,民主党派被定为“资产阶级政党”,接着是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九三学社成都分社被迫停止活动,华西的基层组织工作陷于停顿状态。
1978年4月12日,在中共成都市委统战部的帮助和支持下,九三学社成都分社成立临时领导小组,四川大学的柯召、郑衍芬,成都科技大学的徐僖,四川医学院的王永贵和中国建筑西南研究设计院的徐尚志5人组成领导小组,柯召院士当选为组长。他们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努力开展各项工作,对在运动中受到无辜批斗和审查的社员,逐个进行复查和做出结论,彻底推倒强加给他们的污蔑不实之词,恢复名誉和身份,并做好妥善安置,许多社员再次走上医疗卫生、教学科研等岗位上,对已经过世的社员,对其家属做了复查结论的交代。在领导小组的带领下,经过一年半深入细致的工作,到1979年10月,成都市各级支社恢复了社务和正常组织活动。
从1980年开始,四川医学院不断发展新社员。从1980至1989年这十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华西的新社员增加了33名(1人后来调走,查不到入社年信息),全部都是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
1984年,九三学社成都市委会在年终工作总结中说“各基层组织都自觉地把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作为重点,注重在科技人员比较集中的单位开展工作,严格执行自愿申请,征求所在单位党委意见,健全审批手续等规定,保证了组织发展的质量”。充分肯定了华西支社和其他基层组织一样,在组织发展方面走在了健康、稳定的上升趋势中。
华西医科大学支社的印章截图
1985年,四川医学院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后,支社也更名为“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员会华西医科大学支社”,2000年9月合并到四川大学后,由于三所大学的社员多达300多人,因此改称为“九三学社四川大学委员会华西支社”,在与原四川大学和成都科技大学合并后的第一到第六支社的称呼保持一致时,也称为“第七支社”。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0年到2024年6月,华西支社发展了新社员102人。因为留学、工作调动等诸多原因,人员有所变动。目前统计华西支社的人数是114名社员,78%以上社员具有高级职称,80岁以上社员10名,45岁以下社员22名。
从1984年起,九三学社华西医科大学支社的第一届主委是王永贵,第二届主委是邓长安,第三届主委是何生,第四届主委是杨果,第五届主委是商慧芳,第六届主委是张美霞。
2024年7月19日,选举产生了第六届支社委员会
现在的华西支社拥有一批科技医疗人才精英,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人才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华西支社还拥有一批参政议政精英,现有九三中央委员1人、九三四川省委常委2人、委员1人、九三成都市委副主委1人、常委1人、委员3人等。近年,范红被九三中央表彰为“抗疫一线优秀社员”和成都统一战线“同心战役”先进个人,赵宇被九三中央表彰为“抗疫先进个人”。
六、华西支社社员在社内的任职情况
历史上,华西支社的发展与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员会、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的成长与发展血脉相连,社员在两处都有重要任职,特收集整理罗列如下。
1954年9月,九三学社成都分社筹委会,林廉卿当选为委员。
1956年5月,九三学社成都分社第一届委员会,林廉卿当选为委员。
1957年5月,九三学社成都分社召开一届二次社员大会,会议增选了乐以成等6人为九三学社成都分社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1958年10月,九三学社成都分社第二届委员会,王永贵、乐以成、林廉卿等15人当选为委员。
1962年1月,九三学社成都分社第三届委员会,王永贵、乐以成、林廉卿等15人当选为委员。
从1980年至2024年,华西社员在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员会任副主任委员、常委和委员的有:乐以成、王永贵、邓长安、林廉卿、杨光华、杨振华(顾问)、杨培全、楚延、周同甫、陈芙君、杨果、解慧琪、陈德才、赵宇、程伟等。
从1984年至2024年,华西社员在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任委员会顾问、主任委员、副主委、常委、委员的有:杨振华、林廉卿、王永贵、乐以成、邓长安、何生、杨光华、周同甫、解慧琪、陈德才、商慧芳等。
华西钟楼
1958年10月,在成都分社第二届委员会上选举萧倬殷、林廉卿2位华西社员出席了九三学社全国第二次代表大会的代表。
1979年9月,九三学社成都分社推选王永贵等为出席九三学社全国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代表。
1979年10月,在九三学社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乐以成当选为中央委员。
1983年9月3日,九三学社成都分社选举乐以成等参加1983年12月召开的九三学社全国第四次代表大会的代表。
1983年12月,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乐以成当选为中央委员。
1984年,陈志潜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顾问。
1988年,陈志潜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参议委员会委员。
1988年12月,九三学社第八届中央委员会,杨培全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1988年12月,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乐以成当选为委员。
1992年12月,九三学社第九届中央委员会,杨光华当选为常务委员。杨培全当选为中央委员。
1992年12月,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乐以成当选为委员。
1997年11月,九三学社第十届中央委员会,杨光华当选为常务委员
2002年12月,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周同甫当选为中央委员。
2007年12月,九三学社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周同甫当选为中央委员。
2022年12月,九三学社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陈德才当选为中央委员。
部分九三先贤人物的照片
(按照出生年月排序)
70多年里,九三学社历史的脚步从1945年铿锵走来,在重庆发源,1952年从重庆到成都,九三人艰难前行历经了几代人,华西支社从最初只有3位社员,犹如星星之火发展到几十人,再发展到如今有100多人,在成都开枝散叶,蓬勃壮大。华西的“九三人”在医疗卫生、科研教育、学科建设、学术创新、参政议政、服务社会、抗震救灾、地方建设、扶贫攻坚、国际医疗援助、“九地”结合等多方面都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一代又一代在前进路上不断探索,书写了精彩的人生,在九三学社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彩重墨的一笔。
参考资料:1.《九三学社成都简史》(内部资料),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员会编著
2.《九三学社在四川大学(初稿)》(四川大学档案馆内部资料),作者:覃建军,2023.04。3.《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史稿》,作者:郑尚维、石应康,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年
4.《华西口腔百年史话(第2版)》,作者:周学东、吴亚菲,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5.《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史稿(1918-2010)》,作者:吴蓬,郑虎,张志荣,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