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当我开始收集整理有关九三学社四川大学的历史资料时,关于九三学社成都市委早期领导谢秉仁的资料却很少,仅知道他是原成都工学院的教务长,相当于现在大学主管教学的副校长。2022年10月,我找到梁明征【1】老师咨询,才得知谢秉仁的女儿就是我以前工作了20年的化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谢川教授【2】,我们非常熟悉。但我没有想到他们这么低调……
一、不事张扬,简历非凡
谢秉仁(1910.11-1980.04.20),辽宁省辽中县人,化学专家。先后在南开大学、重庆大学、大连工学院、四川化学工业学院(泸州,后合并到成都工学院,今四川大学)、成都工学院、成都科技大学任教。1956年,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二级教授。
二级教授,四川化工学院及成都工学院教务长谢秉仁
(《四川大学史稿》(第三卷)彩页)
谢秉仁于1929年考入东北大学,1931年转学南开大学,1933年毕业,留校任教。
1933年至1937年,在南开大学化学系任助教,教员。
1937年9月至1941年9月,在重庆大学任教。1939年9月,从讲师升任教授。
1941年9月至1943年5月,在大渡口钢铁厂任工程师兼理化室主任。
1943年6月至1947年7月,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学习。1945年获硕士学位。1947年7月完成博士论文,未来得及答辩即回国。
1947年9月至1951年9月,在重庆大学任教授。期间,1948年,任重庆大学化学系系主任。1949年重庆解放后任校务委员会委员。1950年,任重庆大学理学院院长,后兼任校务委员会的秘书长。
1951年9月至1953年8月,在大连工学院任教授、化工系系主任。
1953年9月至1966年,任四川化学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教务长,任高等学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1957年、1962年,两次受邀参加成都市“国庆节”庆典大会。
1958年,受邀参加成都市“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
1966年至1972年,经历“文革”,受审,下放农场。
1972年至1978年,在成都工学院(1978更名为成都科技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任教,从事科研。
1978年,任成都科技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10月,领衔建立近代化学系(1984年更名为应用化学系),任首任系主任,直至1980年4月去世。
1979年4月23日,在四川省化学化工学会年会上谢秉仁被推选为学会常务理事。
1980年,当选为美国化学会会员。
谢秉仁档案中入社、入党记录(四川大学档案馆藏)
谢秉仁在重庆大学工作时与谢立惠【3】、当时中央大学农学院梁希【4】等一起参加九三学社的组织活动,于1949年经谢立惠介绍加入九三学社,并参加了九三学社重庆分社成立的筹备工作,是九三学社重庆分社、成都分社的早期领导者。
1951年9月3日,九三学社重庆分社成立时谢秉仁当选为副理事,任分社宣教委员,当时柯召院士【5】任候补理事。原成都科技大学副校长徐僖院士【6】就是在谢秉仁和谢立惠的介绍下于1951年4月加入了九三学社。
1952年,谢秉仁在大连工作期间加入民盟(因当时大连尚无九三学社组织),并任民盟旅大市(今大连市)支部委员。1953年,在泸州四川化学工业学院工作时任民盟分部的主任委员,在成都工学院工作期间,任民盟四川省委员会委员。
1958年10月,九三学社成都分社第二届委员会时,柯召当选为主任委员,谢立惠、郑衍芬、谢秉仁当选为副主任委员,谢秉仁还兼任分社秘书长工作。
1958年,谢秉仁在彭叔常【9】、徐日新【10】之后,担任成都工学院九三学社支社的主任委员。
1958年10月,当选为九三学社成都分社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并兼任秘书长,同年,当选为出席九三学社全国第二次代表大会的代表。
1962年1月,当选为九三学社成都分社第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1979年10月,当选为九三学社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的委员。
1980年1月,当选为九三学社成都分社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校史馆对谢秉仁的介绍(覃建军拍于2022年10月)
谢秉仁于1954年、1958年、1963年,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四川省人大代表。
195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4月转正。
1978年12月,担任四川省第四届政协委员。
1979年12月,列席第五届四川省人大代表会议第二次会议。
1980年4月19日傍晚,谢秉仁还在加班加点忙碌白天没有完成的工作时,病倒在实验室,后经救治和抢救不幸于20日在华西医院去世,享年70岁。
谢秉仁的部分证书
二、自强不息,立志成才
谢秉仁于1910年11月出生于辽宁省辽中县一个小手工业者的家庭,父亲是锡铁匠,兄弟姐妹六人,长子,行二。父亲寄希望于长子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很早就送他进私塾接受了启蒙教育。1916年至1923年,谢秉仁在辽中县立小学读书。考入县中学后,由于未学过数学,入学后第一次数学考试竟成了全班最后一名,立志求学成才的谢秉仁发奋努力补习和追赶,而后成为学业上的佼佼者。1926年至1927年,在沈阳北关第一中学读书。从小学到中学,谢秉仁受到进步思想老师的启迪和影响,决定“立大志,作大事”,“以便将来好救民于水火”。
和同学们一起(前排左二为谢秉仁)
1927年,谢秉仁得到中学老师崔子良的资助和鼓励考上了沈阳东北大学预科班,经过两年的努力,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北大学理学院化学系。
1931年,日本悍然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日军无情的炮火震碎了东北大学校园的宁静,沉重打击了东北地方势力、广大民众的生活。东北大学的师生在严词拒绝了日本侵略者所谓的“慰问”与“资助”提议后,当即辞职或退学。他们被迫离开家乡,踏上了长达15年的流亡之路。饱受国破家亡、流亡痛苦的学子们很多不得不放弃求学成才的梦想,还有一部分是“一路求学,一路抗争”,东北大学最初流亡到了北平(今北京)。恰在此时,谢秉仁得到曾经在东北大学的物理化学老师傅鹰【11】的来信,劝他继续读书,并答应全力资助他。谢秉仁一下子从困境和迷茫中走了出来,来到了北平找到了傅鹰。
谢秉仁的恩师傅鹰院士(图片来自网络)
当时东北大学流亡后的办学环境、经费和师资等各方面都大为恶化,谢秉仁在傅鹰的帮助下由东北大学以保送借读的身份来到了天津南开大学化学系继续读书,傅鹰则在山东青岛大学任教授,一直资助谢秉仁的生活、学习等所有费用。
在南开大学读书期间,谢秉仁到北京与旧日同学、地下共产党张希尧【12】(当时谢并不知道张是地下共产党)会面,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在天津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响应北京的爱国救亡运动。命运的安排和共同的“救国于存亡”的信念让谢秉仁与就读南开大学物理系的阎沛霖【13】成为了同学和挚友,一起参加了1935年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
1932年摄于北京
谢秉仁深知作为一个毫无背景的东北流亡穷学生,要想在求学成才路上走下去只有自强不息,依靠自己不懈地努力。他每天到图书馆和实验室,这也成了他减轻“亡国奴”痛苦和解决“精神很不愉快”的唯一办法。从东北大学到南开大学,谢秉仁靠获得学校奖学金和傅鹰的资助坚持求学,年年成绩名列前茅,得到了化学家杨石先【14】的赏识,193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工作,成为了杨石先的助手,从事分析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1933年在南开大学
三、孜孜不倦,科学救国
“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巨大改变打破了学子们立志求学成才的梦想,也惊醒了他们对个人成才的局限思想,积极思考个人的未来与家国的紧密关系。1933年,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正式承认了日军对东北的侵占,震惊了全国。日本侵略越来越猖狂,随后又在1935年签订《何梅协定》《秦土协定》,强迫让出了冀察主权。这一切卖国行径让全国爱国人士为之心寒,尤其在东北流亡群体中,师生们更加同仇敌忾、精诚团结,把“抗日救亡”“收复东北”“科学救国”当成了他们的使命和对未来的期望。谢秉仁在南开大学时化名“严深春”从事抗日活动,曾以学生会代表的名义参加筹组天津学联的活动,与北京的抗日救亡运动联动。在“一二·九”运动前后,谢秉仁还与苏元复【15】一起组织防毒研究会,带着学生宗维宝等研究防御化学毒气的种种方法、防毒面具的制造,进行防毒知识的研究和宣传等。谢秉仁通过张希尧的指导和几个热血青年在天津组织竞存社,得到益世报社长罗隆基【16】的同意,借用益世报在天津的社址开展秘密活动,成为了由罗章隆【17】、章伯钧【18】主持的进步刊物的编辑,口诛笔伐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推动学生爱国运动。天津的竞存社共有30多人,主要成员是中小学教师,谢秉仁被推为负责人,担任竞存社社长,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被迫解散为止。
1937年实验室的场景
谢秉仁自制的实验器材的照片
谢秉仁在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同时,始终把“科学救国”的使命牢记心间,在时任南开大学化学系系主任杨石先教授的指导下,从事分析化学教学,从事药物化学、农药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进行“麻黄精菲的衍生物(麻醉剂)合成研究”等科研工作,撰写的英文论文发表在1936年的中国化学会期刊上。谢秉仁在自述材料中记载“在杨石先教授的指导下和鼓励下,除教学工作外,连星期天都用在研究工作上……发表了两篇论文之后,居然得到了美国科学家的重视”。谢秉仁以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和突出的实验动手能力,深得杨石先的喜爱,并于1937年考得了全公费国防生留学美国的资格,当年“国防生”的留学名额只有一个,非常难得,然而因“七·七事变”爆发,局势更加紧张,流亡生活更加艰难,谢秉仁不得已决定申请延期留学。
1935年,谢秉仁在天津
日本的全面猖狂侵略使华北的大学纷纷向内地迁移。谢秉仁于1937年离开南开大学,由当时在重庆大学任教授的傅鹰推介,由南京辗转来到重庆大学成为化学系的讲师。主要从事尿素的合成,中药草的提炼如麻黄、贝母等,极谱的分析,无机物的构造,农产品加工如大豆、乌拉草等。
1939年9月,谢秉仁年仅29岁时由讲师直接升为教授。1944年,谢秉仁所从事的“合成尿素的研究”获得当时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颁发的科技一等奖。
谢秉仁的恩师杨石先院士(照片来自网络)
“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考虑到长期抗战的需要,1938年3月在湖北汉阳成立了“钢铁厂迁建委员会”,负责把多地的钢铁厂迁往重庆,选在大渡口重建新厂。1941年9月,谢秉仁由杨石先推介被聘为大渡口重庆钢铁厂的工程师和理化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化验和分析,指导和培训工人生产等工作。在钢铁厂的拆迁、建设、生产过程中,经常遭到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在一篇博文“大渡口的由来与重庆钢铁”中详细记载:“仅以1940年9月14日、1941年8月22日和9月1日三天计算,日本飞机共计有45架次对厂区进行了轰炸,投弹270多枚,炸死员工160多人。”谢秉仁在此期间埋头钻研技术,孜孜不倦从事研究,以期“科学救国”,虽然不能上前线,但可以间接对保家卫国做贡献,对身边工作的几位实验工人非常关心,精心指导和培训他们的技能,共同把增加生产、提高钢材质量当做是对抗日战争做出的最大贡献。重庆钢铁厂作为抗战时期后方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为重庆的兵工企业提供了大量钢材,有力地支持了前方抗战。经谢秉仁指导和培养的这些实验工人在业务上迅速成长,在新中国成立后都成为了国营大型企业的技术骨干。
1938年全家拍摄于重庆沙坪坝
四、初心不移、使命如炬
亲身经历过日本帝国主义的恣意践踏,亲眼看见旧中国的贫穷落后、百姓颠沛流离的现实,谢秉仁内心渴望提升自己能力的愿望日益强烈,当得知他所研发生产的钢材做的武器没有悉数用到抗日前线而是用来轰炸陕北时,他感觉他的强国之梦、科学救国的初心受到了极大玷污,气愤不已而必须想法出走,这也促使他坚定了出国留学的决心。谢秉仁在公费留学资格的最后期限即1943年6月,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远涉重洋去美国完成深造的夙愿。
留美前后的谢秉仁
谢秉仁途经昆明到印度,再转折来到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学习。在美期间,他把主要时间安排在读书和学习上,报国之心越强,钻研的劲头越大,时常与同为杨石先的弟子王积涛【19】在技术观点、科技救国方面交流心得。谢秉仁在两年里获得硕士学位,接着又完成了“氟化银化学结构的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还没有来得及答辩,国内的紧张局势、风云变幻使得谢秉仁不得不提前回国。
谢秉仁和王积涛在美国的合影
王积涛(照片来自南开新闻网)
谢秉仁在大洋彼岸始终关注着国内的动态,国民党政府的腐败黑暗、挑起内战、祸国殃民使他深恶痛绝。1947年5月,南京宪警镇压学生的“5·20血案”引发全国范围“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罢课、罢工、罢教等“三反”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波及到各阶层人民,全国反抗斗争汇合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对国民党腐败统治带来重大打击,国民党腐败统治者则疯狂镇压这些革命运动。国内的紧张局势也在留学生中快速传播。谢秉仁担心妻子赵友梅【20】的安危,担心查出妻子在北京就读东北大学时期就开始参加共产党外围组织领导的进步活动,参加“一二·九”运动,参加抗日救国会任东北大学分会干事等秘密身份,还担心查出她与东北的同学加闺蜜好友、王震将军的夫人王季青(1913.02.06-2007.12.24)长期保持着联络和支持革命的绝密,尤其担心查出他们曾在重庆暗中集资钱款和物资送往在延安的东北同学林洁(1916-1986,辽宁辽中人)那里的绝密……谢秉仁越想越后怕,越想越担心妻子、担心两个幼小的孩子,他必须赶快回国!
当时,赵友梅在钢铁厂职工子弟中学担任校务主任(即校长),在重庆市私立淑德女子中学和文德中学任历史地理教员,由于支持工人运动和学生的革命活动,最后住家处已被稽查队(特务)监控起来了。谢秉仁得知险情环生,再也在安静的实验室呆不下去了,在博士论文答辨前夕,将论文手稿交给实验室负责人后,紧急于1947年7月启程回国,赶回重庆后在大渡口钢铁厂辞职,迅速回到了重庆大学。
1943年在密歇根大学(左三为谢秉仁)
1946年4月在密歇根的秀浪河畔
谢秉仁于1947年9月由金锡如【21】推介回到重庆大学任教授,先后任化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重庆解放前后任重庆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兼任校务委员会秘书长。
在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谢秉仁与已在重庆大学先修班任讲师的妻子赵友梅一起参加共产党的革命活动,暗中保护进步师生。在11月白色恐怖最严酷的时期他们忘我地投入护校斗争,一起怀抱才几个月的女儿与护校队员昼夜巡逻,使学校未受到国民党特务的破坏。当时有一位重大学生通过亲戚关系得知,警察局将于当晚逮捕的进步人士黑名单中,谢秉仁排在第一位,他立即通知谢赶快躲避,但是谢秉仁仍坚持作为“护校五人中心小组”的主任委员要和师生们在一起,他表示这个时候怎么能只顾自己逃生,大义凛然地坚持战斗在一线。幸运的是重庆很快得到解放,他得以和重庆大学师生一起迎来了新中国的光明和安宁。
1951年7月30日,重庆大学第一次师生员工代表大会
(前排左六为谢秉仁,中间左十五为九三学社创始人、数学家、时任校长何鲁)
1951年暑假,谢秉仁回到阔别多年的东北看望家人,东北工业部要求他留在东北工作,并于10月派其往大连工学院,先任无机化学教研组主任,1952年“思想改造”运动后任化工系系主任。
在大连工学院的合影(左四:谢秉仁,左二:聂恒锐)
1953年离开大连工学院前临别留念签名
1952年,教育部根据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建设急需大量各类专门人才的形势,并借鉴苏联的经验,提出了“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开始进行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工作。11月17日,西南地区新建的高等工科专门学院“四川化学工业学院”在泸州正式成立。该学院由原四川大学的化工系和农化系的部分、重庆大学的化工系、川南工业专科学校、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川北大学化工系、西南农学院的化工系科、华西大学的制革组、乐山技专和西昌技专的化工科合并组建。在组建该院前,各调入学校都已开始全面向苏联学习先进教学经验,改革旧的教育。
1953年9月,谢秉仁奉高教部指令调到四川化学工业学院任教授、教务长,与何玉昆【22】教务长一起专事教学教育改革。谢秉仁把这次奉调当着人生的重要使命,义不容辞地带着阖家大小再次来到四川,来到偏隅一角的泸州。
1950年代初期的谢秉仁
谢秉仁面对刚刚创建的由十多个系、科调整到一起的学院现状,根据西南文教部的指示,在原各自拟定的教学计划的基础上重新修订教学计划,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调整和衔接课程,整改和取舍专业设置,通过边翻译、边教学实践不断改编教材和讲义,开展师资培训和教学法的研究,开创学生实验室的建设,加强生产实习的组织和领导,调整招生计划,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鼓励教师利用专业所长、结合教学开展科研工作,密切校企合作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这一时期,谢秉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忘我工作。在谢秉仁等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职员工、从即将毕业的本专科学生到刚入学的新生,个个精神饱满,充满干劲,期望多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学生期望学有所长成为有用之人。谢秉仁以身作则,经常加班加点到深夜还在处理繁杂的事务,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亲自奋斗在教学第一线,讲授化学专业课程、带化学实验课。谢秉仁治学严谨,谦逊踏实,为搞好教学和科研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并带领全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四川大学史稿》(第三卷)中有部分资料可以佐证四川化学工业学院当时所取得的成绩、产生的社会影响。比如:1954年,相继有72位教师分别拟定了包括翻译苏联教材、编写专业书籍、撰写科学评述、教学法研究和专题科研等大64项计划。以张洪沅教授【23】、高华寿副教授【24】为代表就科研工作做了经验交流的报告。以徐僖教授为首创建的塑料工学教研组撰写的论文《五棓子塑料合成》在中科院和化学学会召开的高分子化学会上宣读,得到高度好评,徐僖在学校一下子成了“科研明星”。四川化学工业学院与西南602造纸厂、重庆棓酸塑料厂、内江糖厂、长寿化工厂、重庆皮革厂以及当地的糖酒加工厂、磷肥厂等进行科研合作和技术指导,得到相关企业和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再比如:从1953年至1955年,四川化学工业学院共毕业了696名学生,他们都愉快地接受国家的统一分配,很多毕业生还积极要求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其中,后来成长为核化学家的王方定院士就是代表之一。还有核化学与化工专家傅依备院士在毕业纪念册上写下了“为了党,为了我们的伟大事业,我要顽强地学习,再学习”的留言。谢秉仁与张洪沅、徐僖、何玉昆等一大批从国外归来的爱国知识分子的言传身教深刻影响了他们那一代人。
中共四川省委批准谢秉仁任教务长的决定
(部分,四川大学档案馆藏)
1954年8月,四川大学工学院从原四川大学独立出来,在紧邻老川大选择新校址建立了独立的“成都工学院”,即后来的成都科技大学。1955年,四川化学工业学院从泸州迁到成都与成都工学院合并,校名仍为“成都工学院”。
一座大学的创建、合并与搬迁可以用一两句话说完,但是具体的事务却需要几年的时间去落实,涉及的事务千头万绪,还有两校的协调、两地的舟车劳顿……谢秉仁作为泸州方的教务长和新学校建设委员会的核心成员,参与了规划建设和学校从泸州搬迁到成都的组织领导工作。1955年8月27日,成都工学院举行了隆重的合校典礼。1955年11月23日,中共四川省委决定批准谢秉仁任成都工学院教务长,康振黄【25】任副教务长。谢秉仁就像一把燃烧的火炬,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深入教学改革、学科规划、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师资队伍质量等工作中,亲自担任教学法委员会主任,与担任科学研究委员会主任的康振黄精诚合作,带领广大师生使学校很快走入正轨。成都工学院是当时全国主要工学院之一,是西南地区重点建设的工学院,成为以化工为主,机电、土建、水利等多学科蓬勃发展的工科学校。
1956年,在当时全国主要工科大学和工学院首批评定国家一、二级教授时,成都工学院有9人,可见其实力。而其中,九三社员有一级教授张洪沅,二级教授谢秉仁、徐僖、徐日新(1958年调往清华大学),占了近一半。
校史馆展示的五、六十年代我校一、二级教授名录
(覃建军拍于2022年10月)
从1955年到1966年谢秉仁在担任学校教务长期间,始终把工作的重点和重心放在教学改革中,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结合实际学习苏联经验。虽然有各种“运动”掺杂其间,他坚持“继续改进教学,提高质量为中心”的决心不改,不断进行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956年,谢秉仁为了扶持新创立的“化工机械”专业,翻译多种科学论文资料,亲自编写适用于化工机械专业的《物理化学》教材。1957年,成都工学院的实力得到较快提升,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
1957年9月中共四川省委高级干部哲学自修班合影
(前排左九为谢秉仁)
谢秉仁在工作中知人善任,秉公任直。当时有一位多年负责教学行政管理的老师被错划为“右派”后调离教务处,为了工作需要,谢却到人事部门去要求将他调回,人事处负责人说:“他是右派,政治不可靠,你敢负责吗?”谢拍案而起:“什么政治不可靠,他工作认真负责,我信得过,我敢负责!”谢秉仁的仗义执言使该同志得以回到自己的岗位,从而保证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大办钢铁”的时候,谢秉仁对学校和周边到处兴办铁厂或竖起炼铁炉提出自己的见解却遭到了批判,他依然坚持高等教育的方针不变。在学生大肆投入各种政治运动、老师不能正常上课的时候,他提出“教师不误功课,同学不误学习,学校不误教学秩序”来规劝和引导那些热衷运动、不能够尽心教学的师生。
在五十年代末“大跃进”的浮夸风影响下,全国高校掀起了“学生编教材”之风,谢秉仁坚决反对这种全面铺开的“教改”,并坚决支持有真才实学的教授和专家们勇挑学科建设重担,从而稳定了学校的教学秩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大哄大嗡”中的损失。1959年,谢秉仁在院刊上发表了《改进与加强基础课教学问题的意见》,供大家深入探讨……虽然谢秉仁用行动维护了党和国家的利益,却被“反右倾”运动打成“右倾”,直至1980年他逝世尚未受到甄别。
谢秉仁在行政管理和业务方面始终秉持着严谨周密、谦逊踏实、秉直公正的作风,始终忠实高等教育的宗旨,让成都工学院的教学运行在健康的轨道上。在曲折中前进的成都工学院在建国初期为国家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的、急需的工科技术人才,为地方建设做出了贡献。到1960年代,成都工学院的化工专业已跻身全国四强,并为四川大学后来的化工、高分子、皮革、轻工、水利水电、材料等专业长期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7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工学院更名为成都科学技术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当时是中国西部地区实力最雄厚的全国重点工科大学之一。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在主要科研学术数据上,如: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经费、科技转化、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等均为当时西南地区工科高校第一位。
1965年成都工学院5191班毕业留影
(前排左六为谢秉仁,左五为郑方院长)
五、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1966年“文革”开始后,谢秉仁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走资派”,被隔离、批斗,受审查,住“牛棚”,下放农场劳动,但他没有任何抱怨,始终没有丧失对党的信任,他总是说“我始终相信群众,相信党”。
谢秉仁有位学生曾在“特殊时期”时与他关押在一起,他在谢秉仁去世后给赵老师写信回忆道:“他仁慈而内含坚韧,对同志,尤其是年轻同志绝无疾言厉色,对邪恶力量却从不低头,面对莫须有的罪名,他据理反驳,他处于逆境而安之若素,他的嘴边永远流露出一丝微笑,好像是表达自己对光明未来的信心,也好像是表达自己对那些光会挥舞大棒而毫无真才实学的人的轻蔑。从他身上使人们看到了什么是革命知识分子的气节。”虽然谢秉仁对当时的现状感到忧虑,但从未对国家的未来失去过希望,并对党和国家一片赤诚忠心,1973年,当学校给谢秉仁补发“文革”时期扣发的工资后,他一次向党组织交纳党费两千元,这在当时算是一笔巨款,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十多年的工资收入。
1972年,谢秉仁和同事在南京中山陵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三个方面开展“拨乱反正”。1978年4月,在中共成都市委统战部的帮助和支持下九三学社成都分社成立临时领导小组,在各个支社和基层组织开展“拨乱反正”的工作,极力对在运动中受到无辜批斗和审查的社员进行复查,彻底推倒强加给他们的污蔑不实之词,做结论、恢复名誉和身份。谢秉仁在成都工学院参与领导了这一重要工作,到1979年10月,九三学社成都工学院支社全面恢复了正常活动。1979年3月29日,成都分社召开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四川大学的柯召、谢秉仁、徐僖,以及谢立惠、徐尚志等11人出席会议,就九三学社章程、学社性质、方针及任务,以及1949年至1966年期间的工作回顾和评估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将讨论意见汇总后报给社中央。这些工作为九三学社迅速恢复元气、健康发展夯实了基础。
在第一教学楼(今川大行政楼)前和师生合影
(前排右一为谢秉仁)
1972年,当谢秉仁获得“解放”后立即投入科研工作。主要致力于“无氰电镀”的研究,提出了双电层理论,他研究的极化曲线的测定,一直为工厂所应用。1974年6月,在《材料保护》上发表了论文“添加剂与电镀”。1976年3月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电镀技术》一书。发表的“添加剂与无氰电镀”等论文被多家杂志转载,还多次受成都市科协的委托,为有关技术人员作学术报告,为推广无氰电镀技术作了重要工作。
谢秉仁的工作常态
出版的《电镀技术》一书
“文革”结束后,67岁的谢秉仁焕发了青春,他决心抢回被耽误的时间,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他亲自给1977级、78级本科生讲授“物理化学”,与一批中青年教师一起建设物理化学实验室,亲自推荐几位中年骨干教师到其他学校或出国进修,使他们很快成为学校学术科研队伍的中坚力量。当看到国家开始重视知识和人才时,他感到心情无比舒畅,从未对自己所受的不公正待遇有过一句怨言,对曾经错误批斗过他的同事仍以诚相待。近古稀之年的他深感时不我待,一门心思地投入到他热爱的教育事业中,就在他逝世的前些天还在说:“我还能为国家干20年!”
1972年以来,谢秉仁先后亲自主持并开展了无氰电镀、蜂窝陶瓷载体催化剂、金属蜂窝型催化剂以及合成氨原料气中一氧化碳的选择氧化催化剂的研制,并获得了成功。为建烧制陶瓷催化剂载体的炉子,他提着簸箕到处拾砖头,并亲手砌成。他主持的“蜂窝型催化剂的研制”在国内尚属初创,在消除有机有毒气体、催化燃烧漆包线新工艺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被西南电工厂、514厂、湘潭电线厂、哈尔滨电线厂、成都电线厂、上海电磁线厂和四川702厂等采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77年6月,成都市革委在“成都市科技战线学大庆、学大寨,向科学进军”的大会上,谢秉仁领衔的“物化教研组的蜂窝载体催化剂科研组”获得表彰。
1978年1月,市革委召开科学代表大会,谢秉仁作为“先进个人”出席了大会。
1978年3月,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谢秉仁的“基本化工系消除苯污染的蜂窝陶瓷载体催化热风循环漆包机”“用熔盐液封消除铅污染”获得先进集体奖。
1978年7月,四川省召开科学大会,谢秉仁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大会的奖励。
1978年7月,成都工学院成立学术委员会筹备组,谢秉仁为九位成员之一,为学校整顿和快速恢复教学科研秩序、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做了许多工作。
1978年,应用化学系成立时,他任首任系主任,一手抓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一手抓科研工作,连春节都在实验室中渡过。
1980年,谢秉仁被美国化学会聘为国外会员。
谢秉仁一生严谨自律,廉洁奉公,长期奋斗在教学第一线,讲授普通化学、无机化学、高等无机化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物理化学等课程,亲自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实验课,还要担任繁重的教学行政工作,兼任四川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成都市副主委和秘书、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任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委、教育部工科物理化学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等职务。虽然多项社会职务占用了他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会议活动比较频繁,但他只要一有空就钻进实验室工作,很少有节假日和周末,他挤时间进行的“用催化裂化法从天然气制乙炔”等科研工作卓有成效。他经常在晚上加班整理科研所得,写成论文,在他去世后这些论文还在陆续发表。
1980年4月30日,在《成都科技大学学报》期刊上发表了谢秉仁等的论文《金属蜂窝型催化剂的制备和应用》。
1981年6月,在《环境科学》3期,刊登了谢秉仁等的论文“催化燃烧在消烟和节能方面的应用”。
谢秉仁去世后发表的部分论文(截图)
谢秉仁争分夺秒地工作,每天的时间安排得紧紧匝匝。1980年4月19日,临去世的那天白天忙了一整天,到夜幕降临了还没有回家,还在办公室为计划出国的年轻同事写推荐函,整理自己的研究笔记,还在为将要参加的讲座做准备,为即将参加的政协会议做准备……不幸的是晚上他病倒在了实验室。送到医院后,他依然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自己硬撑着上楼,哪怕是自己的儿子要背他也被他拒绝了,晚上赵老师要陪护他住院也被他劝回家去……谢秉仁一辈子都在为别人、为学校、为国家着想,他一辈子把奉献和付出放在首位……不幸的是,谢秉仁于4月20日凌晨4时因心肌梗塞在华西医院猝然逝世,终年70岁。
六、永不忘怀,风范长存
谢秉仁的晚年照
谢秉仁的溘然去世让亲人和朋友极其悲痛,让学校师生倍感痛惜,社会和学校纷纷悼念他、怀念他,号召人们学习他忘我工作的精神。
1980年4月28日,学校举行了谢秉仁的追悼大会,社会各界和数百名教职工到会沉痛哀悼谢秉仁同志逝世。成都科技大学校报专版刊登了纪念他的文章《学习谢秉仁同志为四化忘我工作的精神》。
文中详细记录了追悼会的情况:“四月二十八日,谢秉仁同志追悼会在副校长韩邦彦同志宣布追悼会开始后,由省文教组组长、省高教局局长丁耿林同志向谢秉仁同志遗象献了花圈,党委书记郑方同志致了悼词,谢秉仁同志的学生及生前好友代表何福成副教授在会上致词哀悼。参加追悼会的有谢秉仁同志治丧委员会的全体成员:丁耿林、郑方、李修、柯召、王朴安、曹振之、谢立惠、赵炳耀、卢昭、孙毅民、韩邦彦、徐僖、康振黄、王宏恩、阎占彭、黄仁杰、张洪沅、丁志凡、刘克本、戚世瑜、朱正和,还有兄弟院校的代表多人。迄至追悼会前,收到教育部、科学院、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和外地的一些兄弟院校的领导同志、知名专家以及谢秉仁同志的生前好友、学生来的唁电三十几封,对谢秉仁同志的猝然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同时还收到上级领导机关以及省内外,校内外有关单位和个人送来的花圈一百三十四个,其中包括国务院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教育局、干部局、省委组织部、省高教局、省文教组、省委统战部、省科协、省政协、省九三学社、省环境保护办公室、省化学学会、市委宜传部、成都科分院、市科协、市委统战部、市政协等单位赠送的花圈;大连工学院化工系、川大、电讯、川师、体院、民院等兄弟院校,以及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及夫人王季清,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心源,黑龙江省委书记赵德尊,中国农民银行行长林洁,国家科委一局局长阎沛霖,成都科分院副院长袁仲凡,南开大学校长杨石先,大连工学院院长屈伯川,重庆大学副校长金锡如,重庆建工学院副院长乐怡然,全国工科化学教材编审委员会负责人张江树等领导同志及生前好友个人赠送的花圈。”
1980年4月28日成都科技大学校报的报道
郑方同志在悼词中,代表党委和全校师生职工向谢秉仁同志致以深切的悼念。悼词说:“谢秉仁同志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他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主动靠拢党组织,积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努力改造世界观,一九五九年四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谢秉仁同志痛恨林彪、‘四人帮’的倒行逆施,和广大师生一起进行过抵制和斗争。”“党中央粉碎‘四人帮’后,谢秉仁同志感到欢欣鼓舞,他常说:‘这下有希望了’。谢秉仁同志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以及五届人大的各项决议和决定都表示坚决拥护,并在实际工作中努力贯彻。”
悼词说:“谢秉仁同志终身从事教育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他在我校担任教务长期间,还继续战斗在第一线,长期担任化机专业的物理化学课,为搞好学校教学和科研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并取得了可喜成绩。”
悼词最后说“谢秉仁同志为人正派,光明磊落,真诚坦率,平易近人,十分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深受中、青年教师的爱戴。”“谢秉仁同志心脏停止跳动前几个小时,还在紧张的工作”。
谢秉仁去世后,他的外地学生得知噩耗,多人给赵老师写信慰问,回忆谢老师给与他们的引领、鼓舞和无私的帮助。
谢秉仁一生治学严谨,谦逊踏实,在工作中决不容忍任何侥幸和投机取巧,对于得到的荣誉,他只是说“我不聪明,我只是比较勤奋”,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谢秉仁一生淡泊名利,廉洁自律,他总是感到党和国家给予自己太多,而自己为国家作的贡献太少。1950年代初,国家首次评定职级时,组织决定评他为一级教授,但他坚决不同意,主动提出只评为二级教授。多年身为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和职称评定委员会的负责人,他不仅从未给自己提级,而且多次否决了基层单位为他夫人晋级的申请。“文革”结束后国家给他补发的工资,他全部作为党费上交给党组织。他还用全国科学大会所发的奖金买了一台当时还很稀罕的彩色电视机放在教研室让大家都可以观看。
谢秉仁对家人要求严格,他常对家人说:“不要搞特殊化,不要脱离群众,否则你们将一事无成”。他的二儿子1960年代中期以优异成绩大学毕业时,所在系希望他能留校任教,谢秉仁却没有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关系把他留下,而是说:“我们这种家庭的孩子应该到艰苦的地方去受锻炼。”结果他儿子去了云南,一干就是十五年。他常教育孩子们,自己的路要自己走,不要依靠父母,不要依赖别人,要自强不息,他的言传身教深深感染了他的子女。
如今,谢秉仁去世已40多年,只要一提到他,他的学生和同事都记得他们尊敬的老教授、老领导,都对他印象非常深刻,给予高度评价。
回顾谢秉仁的一生,我们不能忘怀他坚定不移、矢志不渝、光明磊落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不能忘怀他严于律己、诚恳待人、无私奉献的美德,不能忘怀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断进取、鞠躬尽瘁的奋斗精神,不能忘怀他为学校、为社会、为九三学社、为党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斯人身远去,风范永长存。
“文革”时期的谢秉仁
附注:
【1】梁明征,1964年成都工学院毕业留校,曾任学校人事处处长、监察处处长、纪委副书记,化工学院党委书记等职。
【2】谢川,女,1948年出生于重庆,教授。曾任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等职。曾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获四川省“师德标兵”、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奖等荣誉。在核心期刊发表科研、教改论文近50篇。于2022年11月捐其父母的资料给档案馆存档。
【3】谢立惠(1907.04-1997.07),安徽无为人,我国电子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普及事业的先驱,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创始人之一,我国最早雷达实验的参与者,九三学社的发起组织者之一。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4】梁希(1883.12.28-1958.12.10),浙江吴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杰出的林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林学的开拓者,新中国林业事业的奠基人。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
【5】柯召(1910.04.12-2002.11.08),字惠棠,浙江温岭人。数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1952年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历任四川大学数学系主任、教务长,数学研究所所长,四川大学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
【6】徐僖(1921.01.16-2013.02.16),我国高分子材料学家、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曾任成都科技大学副校长。1951年4月加入九三学社,1981年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7】文藻青(1858-1958),四川华阳人。1949年12月至1958年3月任成都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今成都工业学院)校长。1953年1月经税西恒介绍加入九三学社。1953年与郑衍芬一起任成都直属小组召集人,1954年9月任成都分社筹委会副主委,1954年任成都分社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委。
【8】郑衍芬(1893—1979),浙江慈溪人,物理学家、教育家。1951年9月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1958年当选为九三学社第四届、第五届中央委员。1953年任成都直属小组召集人。1954年9月任成都分社筹委会副主委,1956年5月起任成都分社第一、二、三届副主委。曾担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等。
【9】彭叔常,1943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工科研究所土木工程学部。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成都工学院小组(支社)最早的负责人。曾任成都工学院、成都科技大学教授。
【10】徐日新(1913-1987),别号辉之。出生于浙江武义,毕业于清华大学,曾获密西根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1950年代初调到四川化学工业学院任教授,任九三学社泸州召集人,1953年调成都工学院,任小组(支社)负责人。1956年评定为国家二级教授,曾任成都工学院副教务长,1958年调清华大学参与重建化学工程系。
【11】傅鹰(1902.0.19—1979.09.07),福建闽侯人,出生于北京。物理化学家、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12】张希尧(1905-1950),辽宁西丰人。1928年考入东北大学。读书期间参加国民常识促进会宣传反帝爱国。“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任东北学生军总负责人。1933年3月,领导学生军参加古北口长城抗战后援。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平津东北特委工作,是组织联络负责人。1934年11月,遭北平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阎宝航利用他在新生活运动促进会任职的身份将他营救出狱。后任东北救亡总会常委兼组织部长,为党培养了许多青年干部。1937年,在北平主持东北救亡总会武装部工作,组织青年学生在平西、冀西进行抗日救国活动。1939年赴延安马列学院学习。日本投降后回东北工作,1950年11月在沈阳病逝。
【13】阎沛霖(1911.03.28--2003.01.01),出生于黑龙江宁安县,1931年就读于南开大学,参加“一二·九”运动。1952年后,任政务院重工业部教育司司长,国家计委设计计划局副局长,国家建委党组成员、重工业局局长等。1957年调入中科院主持我国第一个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筹建工作,任首任所长。1977年任国家科委一局负责人,后任局长。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民族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4】杨石先(1897.01.08—1985.02.19),祖籍安徽怀宁,出生于杭州,我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我国元素有机化学和农药化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学士、硕士学位和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理学院化学系主任兼任师范学院理化系主任,后被推选为西南联大教务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南开大学任期最长且影响广泛而深远的校长。
【15】苏元复(1910.04.19-1991.06.17),浙江海宁人,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中国化学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之一,首创中国高校化学工程专业及其研究机构。193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1933年至1935年,由浙江大学教务长兼化工系主任李寿恒推荐去南开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37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6】罗隆基(1896.08.14-1965.12.07),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人。中国民主同盟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和政治活动家。
【17】罗章隆(1896.11.30-1995.02.03),湖南浏阳人,中国革命家、政治家。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曾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参加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并和李大钊发起组织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共创建时的党员之一。
【18】章伯钧(1895.11.17-1969.5.17),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国政治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
【19】王积涛(1918.01-2006.01),著名化学家、教育家,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党员,天津市第九届政协副主席,民盟天津市委会名誉主委。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并留校任教。1943年考取清华大学第13期留美公费生。1945年进入密歇根大学学习,1947年获硕士学位。1949年获普渡大学博士学位,任该校药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后在礼来药厂从事研究。1950年回国到南开大学从事教育科研工作。
【20】赵友梅(1912.02-1997),辽宁省辽西县人,(北京)东北大学文学院史地系毕业,中共党员,副教授,离休。曾先后在重庆大学工厂任秘书,在重庆钢铁厂子弟中学任教和校务主任(校长),重庆文德中学等任教员,重庆大学先修班任教员,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化工学院、成都工学院、成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任教。
【21】金锡如(1905-2001),辽宁义县人。1923年考入东北大学,1929年保送赴美深造,1930年获普渡大学硕士学位。1932年回国,在北平任东北大学教授,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在北平参加反帝大同盟,任河北省委秘书,负责宣传工作。1933年被捕,经张学良营救于1934年2月出狱。1934年夏,任广西大学工学院院长兼机械系主任,后任中山大学机械系教授,1936年应张学良邀请任西安东北大学工学院院长,1937年任湖南大学教授,1939年任重庆大学教授、机械系主任。1945年7月经沈钧儒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重庆大学教授、机械系主任、教务长、副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友委员会名誉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等职。担任第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重庆市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参议委员会常委等职务。
【22】何玉昆(1902.02.02-1978),四川南充人,教授。由南充嘉陵中学保送到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班学习,1925年留学普拉特工业学校、爱康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获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在美期间与顾毓珍(1907-1968.07)、张洪沅等一起创建中国化学学会,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930年回国,在南充、上海、广西大学、桂林、自贡等多地工作。1948年至1952年任四川大学化工系系主任,1952年至1956年任四川化学工业学院教务长。1956年至1978年任成都工学院教授、四川省化学化工学会委员等。
【23】张洪沅(1902-1992),我国化学工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的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重庆大学第四任校长。历任四川省第一至五届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顾问、九三中央参议委员会参议。
【24】高华寿(1909-?),分析化学专家,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九三学社社员。
【25】康振黄(1920.06.01-2018.12.05),山西五台人,工程流体力学家、生物力学家、力学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原副主席,四川省原副省长,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1953年至1954年,任四川大学工学院院长。1954年至1983年,任成都工学院副教务长、教务长,成都科技大学工程力学教研室主任、工程力学系主任、副校长。1983年,任四川省副省长。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考资料:
1.赵友梅生前整理的有关谢秉仁的纪念手稿、影集、剪报、证件等。四川大学档案馆藏。
2.九三学社西南地区早期组织的建立,郭祥,九三学社重庆市委会宣传处,2010年9月
3.成都工学院教师业务档案卡,谢秉仁,基本化工系物理化学教研组,编号3001,1978年7月13日,四川大学档案馆藏
4.谢秉仁,1953年、1957年、1958年、1962年、1963年、1978年等档案,四川大学档案馆藏
5.《九三学社成都简史》(内部资料),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员会编著
6.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员会官网,历任领导
7.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官网,社史资料:5月13日,历史上的今天,2022-05-13
8.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官网,社史资料:九三学社第六届中央委员会,2013-01-05
9.东北青年的榜样张希尧,辽北春秋,作者:黄公达,2021-04-02
10.父亲王积涛的九所大学本科求学经历,王靖,2019年9月
11.大连理工大学校友会微信公众号,靳长德:难忘20世纪50年代的化工系,2014-09-11
12.大渡口重庆钢铁厂旧址,尼康一位数,2017-08-09
13.重庆大渡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钢迁会旧址,大渡口网络广播电视台
14.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赵友梅,四川大学档案馆藏
15.《成都科技大学史稿》,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16.《四川大学史稿》(第三卷),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17.《徐僖传》,李勇先著,学苑出版社,2014年6月
18.学习谢秉仁同志为四化忘我工作的精神,成都科技大学报,1980年4月28日
19.纪念何玉昆教授百年诞辰,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党委,2002年3月12日
20.化学工程学院历史沿革-成都科学技术大学时期(1978-1994年),四川大学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