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9月17日 星期二

闻春国: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读后感

  • 来源:绵阳市委
  • 作者:绵阳 闻春国
  • 编辑:绵阳
  • 日期:2024-05-22
  • 浏览量: 349

编者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每一位九三学社社员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在2024年开年的“书香九三”荐书栏目中,九三学社省委会副主委、绵阳市委会主委,西南科技大学副校长尚丽平为全省社员推荐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一书,希望社员们通过阅读此书,更好感知传统文化之美、中华智慧之渊,不仅从中增长知识、汲取智慧,更能以实际行动践行好“两个结合”重要思想,在新起点新征程上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九三学社绵阳市委会积极组织社员开展读书活动。现登载社员读后感如下。


读了楼宇烈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颇有感悟。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三皇五帝到中国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从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中华文化的蓬勃发展和伟大复兴,我深深地感受到它的无穷魅力。中国文化不仅在中国历史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东亚的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的越南、新加坡以及南亚国家产生过重要影响,甚至对美洲地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什么呢?不同的人对此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认识。我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首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天人合一”。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不同态度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基本点。中国文化更重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中国先哲把人看作第一位:人者,最为天下贵也。与此同时,它又主张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虽然也把人与自然看作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但其总的倾向是不主张将两者割裂开来,而是习惯于融会贯通地加以把握,寻求一种自然的和谐,视天道与人道这二者为一体,即“天人合一”精神。

其次,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以人为本”。一直以来,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被公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色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它与西方文化中的“人道主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以人为本,就是一种反对神,包括神的世界、神的权威以及神的力量,并提倡属于人的东西的思潮,提倡重视现世人生的意义、高度评价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赞美人性的完美和崇高、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人被推崇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所谓“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参”,将人与天地等量齐观,这使中国避免陷入欧洲中世纪那种狂热的宗教泥潭,而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当然,中国文化系统的“重人”意识,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构成了一种宗法集体主义的人学。这种以人为本的观念激励着人们主动去发现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而中国文化中“民为邦本”的思想理念启发我们的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强调维护劳动人民的物质利益以及精神文化需求。

在文化领域,人民大众不只是生活的源泉,不只是从根本立场和价值观上决定文化产品的优劣高低。毛泽东同志有一句至理名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样,人民也是文化创造的参与者。他们虽然不是传世的文化典籍的作者,但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领域,普通的人民群众往往占有最突出的主导地位。精美的石雕、木塑、泥塑,各种传统的工艺、手艺,给人类文化留下了无数宝贵的遗产。他们是没有留下姓名的石匠、木匠、泥瓦匠、绣工、织工手艺人。我们引以为豪的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以及隐藏于天下名山中的许多寺庙建筑、江南园林,其建造者大多数都是普通的劳动者。我们不仅要牢记那些著名思想家和他们留下的经典,我们同样要记住那些生活在底层对人类文化做出贡献的无名无姓的普通百工技艺人。在人类文化领域,如果我们排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可能构成人类的文化宝库。

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精神将天人相应的世界观、君民相维的政治观、上下相依的伦理观融为一体,倡导人们取大义,以集体利益为重,强调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并衍生出“和为贵”“中庸之道”“天下为公”的各种文化理念,对维护社会秩序的和谐安定有着积极意义。学习它,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有助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有助于实现祖国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