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青山绿水浩气长存

清明梓潼两弹城旅行随笔

  • 来源:绵阳市委
  • 作者:绵阳 朱晓东
  • 编辑:绵阳
  • 日期:2024-04-16
  • 浏览量: 591

清明时节,杨柳依依,草长莺飞。四月的清风已徐徐唤醒冬的沉寄;悠悠草色,叠叠花语愉快地催促着春天的脚步。清明时节雨纷纷,来到清明的身边,沐浴着春雨的绵绵,感受着春的甘甜。这是踏青和扫墓的日子,作为一名新社员,清明假期再次带着家人前往梓潼“两弹城”踏青和参观。一路时雨时歇,此时的雨是柔软的,像一汪静静的甘泉,温润滋养着大地;路边的青草,沾满了晶莹剔透的雨珠,树叶被雨水冲去尘土,嫩绿中微微泛出一丝黄色,新的让人欢喜,让人陶醉;牛毛般的朦胧细雨,淅淅沥沥,如缕如丝,缠绵悱恻,也催生出丝丝悲凉和忆念,让人不免生出一丝惆怅。

祭奠与缅怀一直都是清明节的主题,祭奠是为了不忘却,而缅怀则是为了更好的传承。“两弹城”作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原院部所在地,承载着我国核武器研制的光辉历程。在这里,邓稼先、王淦昌等一大批九三学社的优秀人才,面对政治、经济的重重困难和压力,毅然选择隐形埋名,潜心研究,为国家的核武器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精神,成为了“两弹一星”精神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两弹城”与梓潼县城隔江相望,位于草木茂盛的长卿山脚下,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是我国继青海“原子城”之后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于1969年搬迁至此,历经23年先后共组织了22次核试验的实施,先后完成了原子弹、氢弹的的武器化与定型,以及新一代核武器的研制攻关。1992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搬离梓潼。如今旧址作为景区和红色教育基地对外开放。

步入“精英门”,映入眼帘的一排排红砖房,好似在诉说着年代的久远。一路参观,大礼堂、金色大厅、图书馆、档案馆、情报中心、将军楼……这些建筑经岁月洗礼,虽老旧但不破败。恍然间觉得时光在那一刻停止,我竟穿越到了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看见一群默默无闻的科技工作者正在紧张地忙碌着,脸上洋溢着自信与豪迈,眼中闪露出孤勇者的坚定。

驻足在功勋墙前,默默读着邓稼先、王淦昌、于敏、朱光亚、陈能宽、周光召、程开甲等杰出科学家和张爱萍、李觉等将军的名字,是他们带领着科研工作者在此隐形埋名、艰苦奋斗,铸就了“国之重器”——原子弹和氢弹,是他们横刀立马,力挽狂澜,让中华民族从此挺起了脊梁。走在长长的防空洞里,被“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醒目标语深深地触动,这是先贤们留给我们的又一宝贵遗产,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两弹精神”。

邓稼先旧居门口的塑像前早已摆满了花篮,这个旧居是其在中国军工史上留下重要一笔的地方。简单的床铺,普通的桌椅,是对他俭朴、清贫生活的生动体现。邓稼先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毅然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条件,回到祖国,站在了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研究的第一线,领导众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他的事迹充满了奉献和牺牲。在原子弹研制期间,他亲身参与试验,甚至在一次航投试验中,原子弹坠地摔裂,他毫不犹豫的跑上前去,拿起碎片检查,因此患上了癌症,骨髓也被放射物侵入。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高尖端武器方面继续努力,他的遗愿是希望祖国在科技领域不能落后于人。

邓稼先不仅是祖国的骄傲,更是我们九三人的楷模。怀着无比骄傲和崇敬的心情,敬献上芬芳的鲜花,具表缅怀之情。微风与细雨携带着缕缕哀思,黄色、白色的菊花承载着无声的祭奠,也寄托了我们对先贤们的纪念。清明节,天清明,地清明,天地一片清明;山清明,水清明,山水一片清明;论此刻,心境也一片清明。

泰戈尔说过:“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如今我们的幸福生活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先贤用自己的无私奉献所换来的,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新时期的九三人应当饮水思源,固本浚源,要让“两弹精神”不但能持久传承更要发扬光大;新时期的九三人要不忘初心,坚定理想和信念,弘扬九三学社优良传统;新时期的九三人应当立足本职工作,积极参与国家社会建设,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优势,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此行让我更加深刻地领悟了浩然正气的内涵和价值。这种精神力量将会永远激励着我,让我在今后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努力、不断前行、不断超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