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22日

在川全国人大代表、住川全国政协委员看四川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 来源:德阳市委
  • 作者:德阳
  • 日期:2024-05-07
  • 浏览量: 726

四川日报:https://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4/2/26/15bb6a6365f546a7b18fbdabe80223b2.shtml

2月21日一早,全国人大代表、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副主任工程师曹天兰直奔焊接数字化车间。这里正在进行一场3D打印实验,随着激光在粉墨上逐层“绕圈”“划线”,一个掺氢燃机燃烧器喷嘴慢慢显露。

这是他们正在攻关的15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关键零部件,也是3D打印技术首次在该企业产品上进行应用。去年,东方汽轮机公司自主研制的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投入商用,现在又将再次“上新”。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作出“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重要指示。过去一年,四川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积极进展,区域创新能力提升2位,居全国第十位;新的一年,又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上新”的步伐愈加坚实。

全国两会前夕,记者探访来自高校、企业的代表委员,从他们的履职故事中,看新质生产力如何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抓科技创新 为生产力增加创新内涵

2月20日,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第一综合教学楼校长办公室内,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在忙于新学期相关工作的同时,还在完善将要带到全国两会的相关建议。

“请总结去年的履职经历。”听罢记者的问题,吴德打开相册,找出几张照片。照片上,是团队研发的一种新型蛋白质猪饲料。

“我关注的问题来自田间地头、种植养殖一线。”吴德说,去年,他到省内外多家大型种植养殖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发现玉米、豆粕的价格很贵,且大部分依赖进口。由此,他提交了一份关于利用小麦、玉米秸秆等废弃物研发新型饲料的建议,被农业农村部采纳并设立专项进行研究。

“农业大学是农业领域的创新策源地。”吴德补充道,“一年来,我们的校院两级创新体系不断优化,‘有组织科研’加快推进。”

2023年,四川农业大学推进“两大行动”,每年投入1亿元经费,持续推进学科、人才、团队、科研协同发展,形成一批重大理论突破和科技成果;与广东省农科院等单位联合成功创建猪禽种业全国重点实验室,同时推进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西南基地创建工作,涌现出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

目光转至全省。一年来,四川聚力提升创新能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实现良好开局,新获批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首批天府实验室实体化运行;持续加强科技攻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全年登记科技成果4087项、同比增长48.4%。

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力量之外,企业也在科技创新上不断发力,为生产力增加创新内涵。

由于来自企业研发一线,曹天兰特别关注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实体经济“智改数转”等问题。过去一年,她不断在中小型燃机系列化产品研制领域发力,力争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

燃气轮机被誉为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正在攻关的15兆瓦重型燃气轮机是东方汽轮机公司今年的重点研发项目,应用场景广泛。但小尺寸带来新难题:某些方面的设计难度更大了,需迎难而上。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原动力,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基础支撑。没有创新,企业无以为继,产业无从谈起。”曹天兰对此深有体会。

从她身后的焊接车间便可一窥科技的力量——27年前,曹天兰刚入行时,这里才刚引入半自动化设备;如今,智能化车间里,工人只需在屏幕前进行操作,焊接工作便能由机器快速精准地完成。

过去一年,曹天兰所在的东方汽轮机公司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达6.14%,通过“揭榜挂帅”、重大科技项目激发创新活力,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

这是四川万千企业在科技创新上持续发力的缩影。去年,全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69万家、同比增长15.2%,瞪羚企业达264家、同比增长23.4%;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省比重首次突破六成,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

抓成果转化 让更多创新迸发涌流

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之间的关系,是全国人大代表、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科技管理部主任李慧不断思考的问题。

去年参加全国两会时,她提交了《关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问题导向性基础研究的建议》。与科研院所和高校主导的纯基础研究相比,问题导向性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联系更为紧密,可以由企业来参与甚至主导。

2023年10月,李慧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苏州工业园区调研,看到成功转化的创新成果有不少来自科研院所、高校,这让她很受鼓舞。

“过去,企业高度依赖低水平重复的经验性试错,创新产品要抵达‘金字塔尖’,对理论、原理的深入研究较为欠缺;科研院所和高校离产业又很远,转化周期较长。”李慧指出的这对矛盾,正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之一。因此,要建立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把高校院所的创新力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

中昊晨光此前在有机氟材料领域取得的一项关键突破,就得益于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队伍的协同攻关。这支队伍汇聚了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既有参与到研发环节的生产人员,又有“技术加身”的销售人员,迅速搭建起成果转化的桥梁。如今,这种有机氟材料已突破国外技术壁垒,打通全链条。

2023年,四川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一批重大科创项目落地产业化。完成国家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综合试点任务,出台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951.6亿元、同比增长18.3%;深入实施“聚源兴川”行动,支持北斗三号基带芯片等22项高校院所重大科技成果在川转化。其中,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周仲荣所在的西南交通大学,便有项目入选四川省“聚源兴川”行动首批支持项目,获得500万元资金支持。

去年,曹天兰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参加了种子法执法检查。农业领域对曹天兰来说比较陌生,在德阳国家级水稻油菜双季制种基地,她惊叹于这里极高的农业机械化程度,机械化贯穿播种、授粉、收割、晾晒等过程。“通过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农业不再看天吃饭,生产方式发生极大变化,种植成本大幅降低,农民收入显著提升。”

在吴德看来,农业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还存在众多难题。比如,农业附加值低,创新价值难以体现在定价上,容易出现“农民不愿买,创新主体不愿转”的窘境;农业科技成果集约程度高,需要多学科协同发力,但高校科研大多呈散点状……

“要通过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联动,以学科链支撑创新链,以创新链支撑产业链。”吴德介绍,去年,学校组织育种、栽培、粮食收购、食品加工等领域的专家在成都崇州市的3万亩水稻田共同“拿方案”,并进行利益分配,最终实现创新主体和农民收益共同提升。

科技创新之源活泛,成果转化之渠通畅,在巴蜀大地上,更多创新正在迸发涌流。

谈未来打算 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

去年全国两会,曹天兰围绕自己最熟悉的自主燃气轮机产业,准备了《关于构建我国安全稳定韧性的燃气轮机产业链的建议》。建议提交后,政府有关部门主动联系她及企业,倾听诉求,解决问题。随后,东方汽轮机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探讨、推进中小型燃机现代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作为基层科研人员,李慧今年准备的建议仍与科技创新相关。相比去年,她更关注“新赛道”“新质生产力”等关键词。

“要发挥骨干企业作用,在开辟新赛道上有所作为。”李慧说。比如,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扮演重要角色的氟材料,产业仍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中小规模企业占比大,产品大多集中在技术低密度和低附加值品种,而半导体领域需求的一些超洁净含氟材料,关键技术仍然受制于人。

“要一体化推进部署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扶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并带动行业整体上行,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以新技术引领产业升级。”李慧表示。

今年我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月21日至23日,省人大常委会聚焦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组织17名在川全国人大代表赴绵阳、成都等地开展集中视察。“新质生产力”已然成为代表们关注的热话题。

“农业新质生产力如何催生及发展?”吴德正在思考这一问题。在他看来,农业的新质生产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既要有科技创新,也要有产业发展,还要有体制机制的创新。比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而散,要探索聚活力、提质量的具体路径。

今年全国两会,针对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堵点,他将提交的建议之一,便是建立农业新质生产力集中示范片——一些好的技术成果可以由国家补贴,物美价廉,卖给农民,从而更好地推广开来。

“新的一年,我们要继续构筑大平台、凝聚大团队、承接大项目、催生大成果,将更多科技成果就近就地转化成新质生产力,激发新动能。”吴德表示,为让建议内容更贴实际、接地气,全国两会前夕,他将前往南充深入调研当地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