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当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以下简称《乡村振兴促进法》)“城乡融合”一章(即第七章),根据统筹考虑的法律规范的统一性和各地乡村发展的不同情况,并参照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的界定,专章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须重塑的城乡关系、应走的城乡统筹融合发展之路予以了明规。该章规定:要坚持好农村基本制度,即须坚守好底线,保护好农民利益,更好地激发农村内部发展活力;要着力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即须优化农村外部发展环境,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国家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乡村治理制度;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城乡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安排村庄布局,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提高乡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推动人口、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有序流动;要采取措施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机制。[1]
应该说,《乡村振兴促进法》的上述规定,不仅已部分体现在了四川省过去五年通过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的相关工作实绩之中,而且还部分体现在了四川省未来五年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相关工作目标的制定之中。
为何这样说?我们不妨从2022年5月27日上午,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同志在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作的题为《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团结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的报告中找到相关答案——
王晓晖同志在报告中指出:五年来,四川举全省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省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5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面摆脱贫困,特别是聚力攻克大小凉山彝区深度贫困堡垒,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兑现了向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报告提出,未来五年,四川将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全面乡村振兴。报告背后的四川乡村面貌五年巨变,充分表明,四川作为全国脱贫攻坚战主战场之一,不仅于2020年底历史性地全面消除了千百年存在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而且还于2021年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从而既保证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面小康“成色”,又为全国助力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贡献[2]。
四川的上述做法,是符合《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五十条关于“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整体筹划城镇和乡村发展”规定的。
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从脱贫攻坚稳步迈向乡村振兴的路途中,四川不仅把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了整个“十四五”时期农村工作最重要的任务,而且发展的决心坚定、目标清晰:到2025年,全省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形成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态势;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突破,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行动取得重要进展,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乡风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3]。
总之,王晓晖同志作的报告,通篇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总结成绩客观全面,分析形势科学准确,特别是以前瞻性的眼光、全局性的视野、战略性的思维,明确四川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科学绘制了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
然而,王晓晖同志在报告中对五年来的工作中的不足也予以了实事求是地研判。对此,王晓晖同志指出:五年来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全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发展质量效益不够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基础设施、生态环保、防灾减灾等领域还有短板弱项。
通过深入学习和调研乡村振兴工作,感到四川要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既应依法协调做好乡村振兴与其规划统筹、治理统筹、产业统筹的相关工作,又应依法协调做好乡村振兴与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的相关工作,还应依法协调做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统筹推进的相关工作。
一、依法协调做好乡村振兴与规划统筹、治理统筹、产业统筹的相关工作
《乡村振兴促进法》第四条第五项明确规定,“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循序渐进,顺应村庄发展规律,根据乡村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分类推进。”
笔者认为,今后五年,四川省要协调做好乡村振兴与其规划统筹、治理统筹、产业统筹的相关工作,建议即应按《乡村振兴促进法》的上述规定,进一步协调做好乡村振兴与其“三个统筹”相关的工作。
(一)协调做好乡村振兴与其规划统筹相关的工作
笔者通过相关调研后认为,要协调做好乡村振兴与其规划统筹的相关工作,就既要科学编制和完善省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又要切实完善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等相关规划。为此,即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协调做好乡村振兴与其规划统筹的工作方面,作出以下持续努力:
1.要科学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此,要切实按2022年3月27日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推进会精神抓好相关落实工作,做到认真遵循新时代的新目标、新理念、新要求,科学编制和完善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在内的省域乡村全面振兴的规划及其实施方案。
2.要切实完善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的有关规划。为此,一要通过五年发展目标任务的确定,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得更加科学,并以此做到年年有目标、月月有任务,一步一脚印,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此项工作。二要在规划中针对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往村覆盖、往户延伸还存在薄弱环节的工作短板问题,认真梳理。三要在规划中突出增加脱贫群众收入这一根本措施。四要在规划中体现着力稳定转移性收入和公益性岗位收入这一举措。五要在规划中体现健全社会保障常态化帮扶机制,确保兜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这一根本措施。六要在规划中突出加脱贫县与发达地区的联系这一要素。七要在规划中体现对生态资源的合理安排,以此实现乡村资源的科学循环[4]。
(二)协调做好乡村振兴与其治理统筹相关的工作
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如期完成,村庄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同时,全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与全国不少地方一样,还存在不健全,往村覆盖、往户延伸还存在明显薄弱环节。因此,四川省要做好乡村振兴的治理统筹工作,就必须要坚持绿色发展,做优生态环境。为此,即应切实按2022年5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并对外公布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明确的乡村建设行动路线图,确保到2025年省域内的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取得积极进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显著加强[5]。
据此,四川省即应从如下三个方面做好乡村振兴与其治理统筹的工作:
其一、要从全面落实中央,以及中共四川省委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部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方面做好乡村振兴与其治理统筹的工作。为此,全省即须做到:全力抓好大气污染、黑臭水体、土壤污染等整治工作,全力增蓝天、保清水、护净土。
其二、要从牢固树立良好的生态既是乡村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又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之观念方面做好乡村振兴与其治理统筹的工作。为此,全省即须做到:切实聚焦省域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紧紧围绕省域乡村振兴发展空间布局,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计划,持续抓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等专项行动,扎实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优化乡村生态环境。
其三、要从积极构建绿色和谐生态系统方面做好乡村振兴与其治理统筹的工作。为此,全省即须做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保护,切实打造绿水青山、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
而四川省要切实做好上述三个方面的工作,即应切实开展好与此相关的“183”行动——“1”就是制定一个规划,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8”就是实施八大工程:道路方面,重点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供水方面,重点强化农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能源方面,重点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物流方面,重点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信息化方面,推进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综合服务方面,重点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农房方面,重点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农村人居环境方面,重点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统筹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6]。
(三)协调做好乡村振兴与其产业统筹相关的工作
四川省要做好乡村振兴的产业统筹工作,就要做优“特色”、做活“提质”、做好“粮丰”,培育壮大乡村产业。
一是做优“特色”。近五年来,四川省在这方面已交出了较为亮眼的成绩单。例如,目前四川省已约有8300个村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方面作出了“特色”,不仅其菜、茶、果、药、鱼这5大特色产业稳定增长,而且还初步做到了以多产业适度集中促产业融合发展。如2021年,四川省5大产业实现了产值3569.1亿元,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7575元,比2016年,增加了6372元[6]。今后五年,四川省要进一步做好以“园”“区”建设促产业集聚,以多产业适度集中促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工作,即不仅要更加注重“园”“区”平台与特色村镇的发展相结合,更加注重大力培育发展产业、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而且还应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举措,通过积极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适度集中,以此创建一批容产业、生活、生态为一体化的农区、园区、镇区互动的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二是做活“提质”。过去五年,四川省坚持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集县域统筹、镇域产业、镇村联动等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培育发展新动能,基本形成了城乡融合“提质”发展新格局。今后五年,四川要进一步做活“提质”,即应在“强化县域统筹、推进镇域产业聚集、促进镇村联动发展”方面下更大功夫。为此,即要做到:一要科学合理布局,强化县域统筹,优化乡村产业空间结构;二要充分利用乡村的立体空间综合资源,推进镇域产业聚集,多业态融合发展产业;三要促进镇村联动发展,培育镇村多元融合主体,构建镇村利益联结机制,增强镇村产业聚合力;四要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健全绿色质量标准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强化资源保护利用;五要培育提升农业品牌,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大品牌,培育一批国内影响力大的区域公共品牌、企业知名品牌,以此持续增强城乡融合“提质”的增长力。
三是做好“粮丰”。 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四川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始终坚守粮食安全这条底线,从而使过去五年全省粮食产量年年稳中有增。2017年到2021年,该省粮食产量分别为697.78亿斤、698.74亿斤、699.7亿斤、705.4亿斤、716.4亿斤。特别是2020年以来,疫情、洪涝、病虫害等挑战叠加,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为此,全省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不仅于2021年与全国同步实施了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而且还在落实好系列惠农补贴政策的基础上,使全省种粮大户补贴测算标准由过去的27.5元/亩提高到80元/亩,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7]。今后五年,四川省要持续做好“粮丰”,即不仅要更加突出现代粮食园区作用,不断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而且还应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落实。
二、依法协调做好乡村振兴与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衔接工作
《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二十一条和第五十条分别明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鼓励支持农民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加收入”“逐步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五年来,四川省不断完善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机制,出台惠农富农政策,全省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如2021年,该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575元,比2016年增加6372元,平均增长9.4%[8]。
为进一步给乡村振兴赋能,今后五年,四川省要实现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建议即应按《乡村振兴促进法》的上述规定,在协调做好乡村振兴与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方面,进一步做好卓有成效的工作。
当前即应切实做好的,就是要协调做好乡村振兴与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的相关工作。为此,首先即应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并认真按2022年3月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推进会部署,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通过统筹协调,切实探索当前从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衔接”过程中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尽快完善省域乡村振兴与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的具体实施方案提供坚实支撑。
应知,因“统筹”强调的是对乡村建设的全面把握,以科学、环保的理念去推进城镇化布局和产业布局,实现均衡发展。而“衔接”,则更注重的是推动“生态扶贫”与“生态振兴”衔接,巩固和发展好生态这一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故此,即应在“统筹”探索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衔接”过程中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的基础上,以期切实做到:
一方面,要结合对省域范畴内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情况的“统筹”“衔接”问题,通过有一定针对性地深入调研,以便尽快完善省域乡村振兴统筹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
另一方面,应通过对省域范畴内乡村振兴统筹发展的专题研究,并结合省域内本土化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平台或智库的设立,为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延伸实施,提供与规划统筹、治理统筹、产业统筹相关的全局性理论和技术支撑。
(二)要通过统筹协调,切实制定年度发展目标任务,做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年年有目标,月月有任务,一步一脚印,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此项工作。为此,即应做到:
一要根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需要和财力状况,合理安排财政投入规模,确保项目资金安排与目标任务要求相匹配、与考核评价结果相挂钩;二要根据推进有效衔接工作内容,积极与国家相关部门汇报对接,分类优化调整现有政策举措,使政策举措更具针对性、更加高效、更可持续;三要完善产业益贫带贫机制,推动产业扶持政策措施由到村到户为主向到乡到村带户为主转变,扶持重点从生产种养环节逐渐向加工销售、品牌建立、产业融合等环节转移,扶持方式从特惠性政策向普惠性政策转型;四要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要求、目标任务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考核评估,严评严考、奖优罚劣,力度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三)要健全社会保障常态化帮扶机制,切实巩固务工增收势头,确保兜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为此,即应做到:
一要切实巩固务工增收势头,发挥产业增收带动作用,健全社会保障常态化帮扶机制,确保全省兜底保障水平稳步在“脱贫区域农民收入增速不低于全省农民收入增速、脱贫区域农民收入比例不低于全省农民收入比例”这两个“不低于”的目标上;二要在促进全省农民增收上,应将乡村二三产业的产业链延伸环节及其产业发展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以此切实巩固务工增收势头;三要着力稳定全省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和公益性岗位收入,健全其社会保障常态化帮扶机制,确保其兜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四)要完善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统筹落实好农村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为此,即应做到:
一要要加强政策宣传,增强帮扶措施针对性,做到应排尽排、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坚决杜绝发生“漏测失帮”;二要进一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发现一户,立即帮扶一户,实行动态清零,坚决守住防止返贫致贫底线;三要通过分类管理,分类施策,重点将返贫致贫风险较高人群纳入兜底保障、精准帮扶群体,以期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以此坚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四要按照农户自主申报、部门筛查预警、基层干部排查、信访舆情预警四种方式,持续对全省脱贫行政村的农户开展全面大排查,确保将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全部纳入监测范围;五要严格对脱贫户和监测户按月开展户内家庭成员自然变更增减工作,持续做好动态管理;六要将收入支出及饮水安全方面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及时识别为监测户,以期确保其应纳尽纳,以此避免出现“应纳未纳”和“体外循环”。
总之,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只有树立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新的目标,才能用勤劳双手把日子越过越好!只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才能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跑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接力赛”,才能确保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社会稳定持续向好,奋力实现新跨越。
三、依法协调做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统筹推进的相关工作
《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五十条和第五十一条分别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整体筹划城镇和乡村发展,科学有序统筹安排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优化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布局”“优化本行政区域内乡村发展布局,按照尊重农民意愿、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保持乡村功能和特色的原则,因地制宜安排村庄布局,依法编制村庄规划,分类有序推进村庄建设”。
从《乡村振兴促进法》上述规定来看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笔者认为其报告提出未来五年四川要做好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工作目标,是符合《乡村振兴促进法》规定的。
如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四川要做好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工作,即要“把加快城镇化步伐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虽然,乡村振兴和城镇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应知,城镇化是农民进城并且实现安居乐业的过程。农村人口减少会减轻国家支持乡村振兴的压力。
确实,长期以来,城乡关系一直是影响我国整体发展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走向的关键内容。随着工农关系的不断调整,城乡融合发展逐渐成为我国发展总基调。2022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对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出更为细化的要求,从基础设施、产业带动、消费提升、县域农民工市民化等方面进行部署[9]。
作为21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9个中央一号文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通过年初的重要发布,其强调的“十四五”时期我国确定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等重点,以及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要点》等文件,皆充分表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对于加快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持续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等,皆可谓意义尤为重大。
数据显示,2021年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但2021年年初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约45.4%[10]。两项数据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大量在城镇工作的农民工并没有城市户籍。这也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短板,需要围绕以人为核心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等,加快实现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
而四川省要按王晓晖同志在省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在未来五年要在把加快城镇化步伐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的前提下,通过采取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等具体举措,切实做好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相关工作,就既要充分认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内在联系之现实意义,又要切实研判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须采取之有效举措。
(一)充分认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内在联系之现实意义
1. 充分认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内联
(1)城镇和乡村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有机体。两者在地理空间、人口结构、产业特色、公共服务、社区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另一方面,城镇社会和乡村社会共同组成了社会(区域)全部,两者相互支撑、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具有较强的相互依赖性和共生性。
(2)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共同推动现代化发展。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具有目标的融合性。首先,从两者发展的整体性来看,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解决城乡区域差距的共同核心因素。其次,从二者内部关系来看,新型城镇化是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先决条件。
(3)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须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破解的相关难题:一是如何通过充分利用农村闲置资源而实现农村资源有效整合?二是如何通过提升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而实现农村全产业的发展?三是如何完善城市与农村人才流动机制实现现代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农业人才的双向流动?而只有切实破解了上述难题,才能顺利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在城乡融合中的发展[11]。
(4)乡村振兴是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成熟表现”。即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但同时又不能以乡村的荒芜、衰败为代价。相反,乡村高质量的发展更是新型城镇化推进下、城乡互促机制不断完善下的显著表现。只有达到乡村与城市互通发展,才能促进新型城镇化长久地推进。
2.充分认识协调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要义
(1)协调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在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保障农业和工业、农村与城市同步发展,保障农村人口增收致富,共享在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人口一样的同等待遇。可见,构建协调发展的城镇新格局,必须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来展开。
(2)乡村振兴工作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皆是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以及现代化的途径,皆需着眼于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等[12]。
(3)不管是确保粮食安全还是增加农民收入,皆须依靠现代化的方式才能实现,而这也是乡村振兴工作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共同目标所在。
3. 充分认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内动性
(1)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具有“内容互推力”。从四川省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基本上与我国近年城镇化率为60 %左右持平,发展空间仍然较大;与此同时,该省城乡人口收入差距较大也是目前城乡发展的主要矛盾,现阶段农业发展的核心还是农业的工业化、产业化和规模化。故此,该省新型城镇化的继续推进,既可吸纳全省乡村持续发展过程中游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又可为构建全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利益联结机制,提供一定的相关保障。
(2)新型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具有“产业互动力”。随着四川省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其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周边农村的乡村休闲、旅游休闲、生态休闲等融合产业即具较大辐射作用。与此同时,四川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也为其全省新型城镇化中产业升级提供基础。故此,通过充分利用农业农村资源,发展地域特色鲜明、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创新现代化的乡村产业模式,即可为四川全省新型城镇化推进提供了有力产业支撑。
(3)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人才互吸力”。无论是城镇化的产业互动提升,还是农业农村现代化都不离开人才的构建,而人才资源的再分配,既构成了两者发展的基础,又构成了两者发展的下限。城镇中具备文化水平、生产技术的人才回流乡村,无疑将大大加快乡村现代化实施进程,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同时,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会再一次解放乡村劳动力,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又为新型城镇化进程补充了一定的劳动力资源。
4. 充分认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互促性
(1)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通过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以及通过在产业融合、文化融合、生态融合等方面对两者协调推进的新要求,而实现两者间的互促共进。
(2)实施乡村振兴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故此,只有实施乡村振兴与推进新型城镇化这两者间的互相“借力”,才能有效达到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双轮驱动”。
(二)切实研判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须采取之有效举措
当前,全球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疫情冲击、复杂国际形势等不确定因素,我国确定了稳中求进的发展总基调。在新发展格局下,四川省要有效激发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动能,促进形成城乡发展合力,即应通过切实研判,以期拿出今后五年四川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之有效举措。
1.拿出以县域高质量发展为突破口促进城乡融合之有效举措
(1)应拿出打造县域产业带动发展机制的相关有效举措。由于乡村振兴必须是城乡融合视角下的乡村振兴,而县域内城乡融合又是重中之重。故此,以县域高质量发展为突破口,即应是促进城乡融合之有效举措。
(2)应拿出加强县域范围就业吸纳能力的相关有效举措。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要求实施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故此,四川省各地即应以县域为核心载体,打通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带动、物流渠道、销售平台、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城乡壁垒,为当地农民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创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提供了较好条件。
(3)应拿出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的相关有效举措。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促进农村消费扩容提质升级。在双循环格局下,随着乡村振兴实施效果不断凸显,四川省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形成了强大消费能力,成为全省扩大内需,稳定增长预期的核心主体之一。故此,四川省各地要加大农村物流快递网点布局,通过建立“多站合一”的乡镇客货邮综合服务站、“一点多能”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等,以此打通县乡村物流渠道。
2.拿出以加快补齐乡村发展中的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的相关有效举措。
(1)应拿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基本实现教育资源城乡快速均等共享的相关有效举措。为此,即应针对四川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教育政策支撑,引导教育资源的均衡流动,建立全省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
(2)应拿出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医疗卫生保障城乡快速均等共享的相关有效举措。为此,即应通过加快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合适的农村服务管理体系,整合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完善乡镇公共卫生网络,建设农村卫生服务站,并通过全省的划片服务,以期提高其有效性。
(3)拿出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城乡文化资源快速均等共享的相关有效举措。为此,一要统筹城乡公共文化的设施布局、推动文化资源重点向农村倾斜,通过广播电视涉农节目、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和宣传片等形式,加大对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支持和宣传。二要持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联结机制,通过图书馆、文化馆等平台搭建,加强城乡之间文化资源的互动、共享和帮扶。三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介,通过加快发展线上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公共服务在城市、县城、小城镇和乡村之间的同步性,进一步缓解城乡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关系。
3. 拿出打造城乡多元经济的相关有效举措
(1)在发展方向上,应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要通过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和农业产业空间重构,形成新业态、新品牌,凸显更高的产业附加值;二要建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产业融合技术链、产业链、生态旅游产业链等,以此实现四川省农村的综合向前发展;三要围绕优质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理念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促进我省与国内外市场的对接;四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减少低端无效供给,拓展中高端供给,增加销路好、品质高、市场缺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品牌,推动形成“一县一业”的乡村产业格局;五要深入完善以农业特色产业为主线的跨行业产业链条,结合产业技术及内容全力打造产业品牌,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具有聚集性和品牌效应、并结合生态旅游等产业的跨行业的农业特色产业链条。
(2)在发展途径上,应突出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途径和价值体现:一要根据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规划将村庄划分为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和搬迁撤并类村庄等不同类型,明确分类推进;二要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多元产业;三要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以一二三产业融合为突破口,发展大田托管、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市场化服务,促进农业与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三要培育农村电商、数字乡村等“互联网+”新业态,鼓励社会力量利用互联网发展各种亲农惠农新业态、新模式;四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借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做法经验,做好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以期实现生态与农村农民发展的双赢。
省级以上网站“法学在线”采用网址:https://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FullText.aspx?ArticleId=122984&listTyp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