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对人大发挥“基本建成法治国家”作用之探

  • 来源:广元市委
  • 作者:广元翟峰
  • 编辑:广元
  • 日期:2021-11-24
  • 浏览量: 226

在中共中央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评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中,对“十三五”时期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重大进展予以了充分肯定。同时,五中全会在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时,特将“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了其中的重要一环。尤其是五中全会在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更是将“基本建成法治国家”作为了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笔者通过深入学习领悟五中全会重要文献,感到此次全会之所以要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中的重要一环,其主要缘由,即与2035年我国要“基本建成法治国家”这一必须“基本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是有密切关联的。

  由此,笔者联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即我国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十九大锚点报告提出的“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要在2035年我国“基本建成法治国家”这一远景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到底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而这个问题,应该是值得我国各级人大代表和各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及其机关的工作人员,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其具有一定探索价值之益见的。

  鉴此,笔者特借本文,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如下必要探析——

  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中发挥作用, 即有必要做到:切实增强依法履职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把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作为首要任务,通过依法行权,充分发挥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作用。

  我们已知,作为当今博大精深、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其所构成的一个“总任务”、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中,所涉及到有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阐述,即是通过其作为“基本内涵”的八个“明确”中的第五个“明确”而阐明的。与此同时,在其作为“基本方略”的十四个“坚持”中的第六个“坚持”,就是“全面依法治国”。

  可见,“全面依法治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故此,我国各级锚点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构,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担负其重要依法履职之责,就既要围绕心中有“党”、有“法”、有“责”、有“民”、有“戒”、有“为”而切实加强相关方面的建设,又要通过依法行权、集体行权而使其真正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

  (一)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围绕心中有“党”、有“法”、有“责” 有“民”、有“戒”、有“为”而切实加强其相关方面的建设。

  1.围绕心中有“党”加强政治建设。

  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担负其重要的依法履职责任,首先就要做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其依法履职的根本指导思想,作为其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中共中央及其各级党委同心同力同行、保持完全一致的根本政治要求。

  为此,人大及其常委会就既要切实做到把真学真懂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其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又要切实做到在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充分发挥其依法履职责任的各项工作中自觉坚持党的领导。

  2.围绕心中有“法”加强规制建设。

  人大制度作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要大力营造其“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之制度氛围,要健全完善其“代民之言、谏民之策、办民之事、聚民之力”之法治制度,即须确保在中共中央及其各级党委领导下,通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探索其有效实施立法、监督、决定而推动发展和维护稳定的行权规制。

  为此,人大及其常委会就既要围绕心中有“法”加强其组织和机关工作方面的规制建设,又要围绕心中有“法”加强其代表工作方面的规制建设,从而使宪法法律的施法环境得以切实维护。

  3.围绕心中有“责”加强履职建设。

  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围绕宪法和法律赋予其的职责暨各级党委的中心工作主动思考、谋划和作为,即须围绕心中有“责”加强其相关方面的履职建设,以期通过其依法履职的能力和实效之提升,以利同级党委决策的推动落实。

  为此,人大及其常委会既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前提下找准其监督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又要紧紧围绕同级党委的中心工作主动思考、谋划和作为,以期通过加强其履职建设,使其法定职权的行使有利推动同级党委相关决策的落实。

  4.围绕心中有“民”加强主体建设。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而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围绕心中有“民”加强其主体建设,即须在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充分发挥其依法履职作用的各项工作中,自觉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并通过改善和畅通代表联系渠道,改进代表审议意见和议案、建议的办理落实工作,健全代表建议办理落实情况回访督查和办理结果评价机制,以期加强人民主体地位的相关建设工作,通过保护和调动代表依法履职积极性而得以落实。

  5.围绕心中有“戒”加强廉政建设。

  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做到在为推进依法治国而充分发挥其依法履职作用的工作中同步推进其廉政建设,即应围绕心中有“戒”,着力完善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做到其依法履职工作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的工作同步进行,并做到将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健全工作与其依法履职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

  6.围绕心中有“为”加强自身建设。

  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做到在为推进依法治国而充分发挥其依法履职作用的工作中强化其自身建设,就不仅要通过加强其理论、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学习而强化其“有为才有位”的担当意识,而且还有必要切实做到,通过其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结合,将其学习的成果适时转化成“为推进依法治国而充分发挥其依法履职作用”的“有为才有位”的实际效果。

  (二)人大及其常委会应通过依法行权、集体行权,而使其真正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以下简称“两个机关”)。

  1.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始终做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其在“两个机关”建设中贯穿的一条红线,并以此引导其通过依法行权、集体行权,而使其真正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两个机关”。

  2.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与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上来、统一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部署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共中央对当前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工作要求上来,并切实做到在服务发展大局、关注民生热点、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其的法定职责过程中,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以其“两个机关”法治建设的新成就,切实助力于法治中国迈出新步伐。

  3.锚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通过加强“两个机关”建设而健全其组织和工作制度,优化其组成人员结构。为此,就既应在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的新形势下,力争在加强学习、依法履职、调查研究、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等方面有新气象、新作为,又要力争使其真正做到能够用“以宪治国”的理念来统领其依法履职的各项工作。

  4.由于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都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因而其行使的“两个机关”的法定职责,皆须严格按其法定的职权施行。为此,即应做到:既不能失职,又不能越权。也就是说,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其依法行权、集体行权通过相关议案、决议、决定时,皆应严格按法律规定的程序予以表决。

  5.在闭会期间,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活动同样要依照法律的有关规定,切实按“两个机关”的法定职责进行,即既不能怕麻烦图省事,又须确保其各项运作合法合规。即或面对发展这第一要务,人大及其常委会同样应做到尽职不越位、决定不处理、监督不代办,以确保同级各相关国家机关皆能依法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6.人大及其常委会面对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即须要遵循法律的有关规定和“两个机关”的法定职责,通过依法运用专题调研、审议报告、执法检查和代表视察等方式,以此实现对同级“一府两院”依法监督、工作支持之目的。而其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同样是围绕依法将党委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而进行的。而在其施行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的仍然是相关法律之规和“两个机关”之责。而其要力求做到的,即是工作有为、决定有效、监督有力、任免有序。

  7.各级人大代表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纽带。其一边连着党和政府,一边连着人民群众,是人大工作的主体,也是做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者和参与者。故此,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按“两个机关”之责组织人大代表通过审议报告、提出议案和建议等方式向同级国家机关予以反映的过程中,其充分发挥的代表联系选民和群众的作用即尤为明显。

  8.人大及其常委会皆要确保本域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落到实处。为此,人大及其常委会肩负“两个机关”之神圣使命,既要将中共中央重要全会的有关决定和依法治国的有关重要决定精神通过其依法履职带到群众中去,又要进行相关宣传解释,以使广大群众知晓其精神和增强其学法、用法、守法之意识,以期更好地促使全体公民在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原文地址链接:https://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FullText.aspx?ArticleId=119024


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