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医生,但用毕生所学为中国医学事业奉献终生;他曾长期身居四川山沟里,为中国的放射医学事业发展鞠躬尽瘁; 硕学鸿儒,37年间科研发明专利数十余项,完成多个一流科研成果,为中国放疗事业贡献力量;豁达人生,即便在放疗界出入非凡, 但他始终甘愿站在医生背后做一个默默付出的配角。他就是四川省医疗卫生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吴大可。
7月9日,在四川省肿瘤医院放疗中心,78岁的吴大可伏案在电脑前。被医院返聘后,一台电脑,一杯清茶,他依旧在这间小小的办公室里做着研究,每当别人问起过去的事情,他都轻轻带过,仿佛自己只是个平平常常的凡人。
小山沟里走出世界第一
吴大可出生在医学世家,父亲是原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前身)第一任院长、著名外科学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创始人之一吴和光教授。姨妈乐以成是四川省第一位女医学博士,中国妇产科学的先驱者和开拓者。从小生活在华西坝浓郁医学氛围中, 前辈们的治学精神和医德医风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1965年从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 经过基层锻炼多年, 吴大可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从事放射物理的研究工作。 当时国家正在备战打仗,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实验医学研究所, 血液研究所, 生物医学工程所和放射医学研究所都被‘藏’进了四川简阳的牌坊沟山沟里。在这个小小山沟里一栋栋普普通通的实验楼里,先后走出了七名我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这里也是吴大可放射医学研究起步的摇篮。
如何测量准确电离辐射剂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放射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日常医学X线, CT等检查中,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中, 如何测量准确患者身上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受照射线剂量大小, 来正确评价放射生物辐射效应关系具有重大作用。当时国家急需一种灵敏度高, 线性量程宽的新型固体剂量计材料。70年代,该类材料被美国垄断,热衷研究的吴大可及同事们试图研究出另一种新的材料。因为研究新的材料需要把材料烧到1200度,等数个小时冷却后再看实验的结果,为了一天能多烧一炉材料,吴大可每天天不亮就起来,从宿舍到实验室,他要翻过一座山,每天早上6点,吴大可实验室的灯就会亮起,就这样,坚持半年后,一个即将改变热释光剂量学历史的新型材料—LiF(Mg,Cu,P)在这座小山沟里诞生了。
1981年,热释光剂量学创始人 , 美国医学物理学会原主席J.R.Cameron在广州出席学术会议,吴大可带着他的新型材料参加会议。会议上,J.R.Cameron对自己垄断全球的LiF—TLD100材料侃侃而谈。会后,吴大可交流给了J.R.Cameron10克自己研发的LiF(Mg,Cu,P)材料, 告诉对方这是自巳发明的新材料,灵敏度高出了LiF—TLD100 30倍。J.R.Cameron回国后,重复完成了吴大可的实验结果, 主动来信联系到吴大可,称赞他的“LiF(Mg,Cu,P)剂量计材料的发现和应用,"是热释光剂量学的一个革命性飞跃。”
时至今日,这种LiF(Mg,Cu,P)剂量计依旧是环境监测, 放射医学和核医学辐射剂量测量中无法替代的一种固体剂量测量材料与技术,并广泛应用在国内外各类辐射防护和放射治疗剂量测量中,这也成为吴大可及同事们一生最为骄傲的一项研究。这项成果也获得了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乙等奖。
一张张图纸承载家国情怀
1983年初,简阳中国医学科学院分院面临搬迁回北京和天津,吴大可受邀来到了四川省肿瘤医院工作,此后便以院为家开启了长达37年的临床肿瘤放射医疗研究。“那时的四川省肿瘤医院还在筹建中,这个放疗中心都是我们自己一笔一笔画图纸设计盖起来的,放疗科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这里就是我的家。”
在吴大可的图纸上,不仅建设起了放疗中心, 还完成了诸多科学研究成果。上世纪80年代,一台进口的钴60远距离治疗机需要上百万元人民币,基层医院放疗科买不起的现实困境,让吴大可等一批科研人员走上自主研发道路。他们自己画图纸,找工厂,短短两年多,就完成了我国首台旋转式GWGP系列8000居钴60远距离治疗机的研究和批量生产。由于这种钴60治疗机经济、实用、可靠,操作简单、安全等特点,非常适合在中国基层放疗中心推广和应用,当时还作为国礼赠送给非洲国家,也出口到了巴西、土耳其、印尼、巴基斯坦、苏丹等多个国家。
1994年,国际著名体模权威,美国安德森教授来四川省肿瘤医院进行学术交流,在一张历史照片中,这个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始终昂着高头,翘着腿,透露出一种高傲的姿态。吴大可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种情况很常见。那时,国家技术落后,医院条件也差,被人看不起是常有之事。但是, 他和四川大学林大全教授等人共同发明的中国非均匀辐照体模项目的系列研究与开发工作 , 也取得了超过安德森体模的丰硕成果。其中 , 中国非均匀辐照体模被国际原子能机构 (IAEA) 下属国际辐射测量单位委员会 (ICRU) 采用并向全球推荐 , 还在其笫 48 号专业技术报告 ( 放疗、诊断和防护中的体模和计算模型 ) 中 , 将该体模命名为“Chengdu Dosimetric Phantoms”( "成都剂量体模" )。目前该体模巳在国内外科研教学及医院广泛使用。
中国仿真辐照体模应用在机器人放疗系统测试中
吴大可始终铭记父亲的教诲,父亲曾说“一个知识分子一辈子做成一件事就不起了,我们国家有几百万知识分子,那就会有几百万个成就。”这也成为了吴大可一生的座右铭,始终贯穿于他的研究事业中。
抗日战争年代,父亲用天然蚕丝代替澳大利亚垄断的羊肠缝合线,完成一次又一次救死扶伤手术,这是父亲的家国情怀。和平年代,吴大可用丰硕的科研成果,一次又一次在技术上让国人挺直腰杆,这是吴大可的家国情怀。
他的家国情怀承载在一张张图纸上,穿梭在一个个科研的夜里,烙印在一枚枚光辉的奖章中,纪录在一件件专利证书上, 也印记在一丝丝白发间。
如今退而不休的吴大可,依然行走在科研这条路上,最近研究的课题是机器人放射治疗系统和射线在非肿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他说:“现在我们医院,特别是放疗中心的设备是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凡来参观的欧美日发达国家专家均赞口不绝,佩服得不得了。这也是我十分愿意留在这个高水平的放疗平台上继续努力工作的原因之一,因为在放疗中心工作和科研,只要你有能力,和在欧美一流放疗中心工作的条件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更好, 干出出色的事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