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在"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的征程中砥砺前行

  • 来源:省直工委
  • 作者:廖峰
  • 编辑:杨淼
  • 日期:2019-10-15
  • 浏览量: 268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寄予厚望。2018年2月,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指出,四川是“天府之国”,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生活富裕,把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擦亮。这既体现出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全省各族人民的深切关怀,也指明了新时代治蜀兴川的重中之重,明确了四川“三农”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金字招牌,溯古贯今。 四川是农业大省,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独特优越的生态环境,使得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农耕文明发达,巴蜀古国文化独具,造就了地方特色显著的川茶、川猪、川菜、川药、川竹、川桑及蜀绣、蜀锦、川派盆景等文化品牌。 从“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古蜀国,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都江堰工程;从“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的成都平原,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沃野千里……四川农业大省、天府之国的“金字招牌”溯古贯今,享誉寰宇。

金色本底,熠熠生辉。农为国之本,本固则邦安。发展农业、治蜀兴川,擦亮农业大省的金字招牌寓意深远。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来成都主持召开会议时,曾在武侯祠“攻心联”前久久伫立,并叮嘱赴蜀就任的梁兴初,深悟治蜀兴川之真意。四十多年前,作为邓主席故乡的四川,在农村改革奋进的进程中,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治蜀兴川取得巨大成就:建立家庭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人民公社、农产品流通、农村税费制度,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开发农村劳务经济,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及扶贫脱贫等,使得全省现代农业发展辉煌,农村面貌条件极大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些助农创新、锐意进取之举,使得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乡村振兴,增金添色。改革奋进的四十年硕果累累, “三农”发展站在了新起点。党的十九大在认真总结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三农”工作的成就和经验,准确把握“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进一步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要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和渗透,促进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农村整合重组生产资源和要素,调整农村产业布局,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开辟就业新途径,促进富余劳动力就业,推动产业兴旺;只有产业兴旺发展了,人才才会回流,资金、信息、项目、技术等才有投入载体,产业链在更大范围内布局,使三产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增强农业竞争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要振兴: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四川是劳务输出大省,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和返乡创业措施,在全省建立农民工作服务网站,设立服务中心,解决其后顾之忧,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同时,积极开发乡村建设人才资源,给“失血”严重的乡村注入新鲜血液,构建多元主体:在农民工中物色培育入党积极分子和村基层干部后备人选,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吸引乡贤和乡绅,用其学识和专长反哺桑梓,凝聚、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大展其能,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要振兴:尊重和保护当地文化,实现文化传承创新和经济效益并重,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明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引导人们崇德向善、诚信友爱,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换发乡村新气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态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组织要振兴: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发展农民合作社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实现“共谋、共建、共享”的现代化乡村理念。

脱贫攻坚,固本筑金。四川贫困量大、面宽、程度深,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特别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去年春节前,习总书记冒着严寒深入四川大凉山看望慰问彝族贫困群众,随后在成都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基础和前提是要把脱贫攻坚战打赢打好,治蜀兴川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实践中,我省把脱贫攻坚作为现阶段乡村振兴的特殊任务,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民生工程、发展机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大力实施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大小凉山扶贫“十项工程”,持续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经过不懈努力,四川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625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71万,平均每年减少110多万,贫困发生率从 9.6%下降到1.1%。为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

擦亮招牌,正当其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也在农村。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乡村全面发展。四川地域广、面积大、人口多,做好“三农”工作,夯实农业基础,固本安民,对全省全国都极具战略意义。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四川的重点课题,是新时代治蜀兴川的重中之重。只有“三农”这个“基本盘”、“战略后院”稳住了,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创造更多空间潜力,确保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治本之策,是推动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化农业强省跨越的根本路径。

在巩固发展四川农业农村良好形势的过程中,全省“三农”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全省乡村振兴大会、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决策部署,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硬任务、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村容村貌“六化”工程,主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 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根据平原、丘陵、山地等地形的差异,打造各具特色的微田园、微景观,整体提升村容村貌,推进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巴山新居、乌蒙新村等建设,开展“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建设。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努力构建“10+3”产业体系,推动种植业提质增效、畜牧业转型升级、水产业保质增量,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壮大乡村产业,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着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农业产业扶贫,精准扶贫,对口帮扶,打赢脱贫攻坚战。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农民队伍、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提升乡村治理和文明乡风建设水平,加强党建和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逐步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工作队伍;破解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擦亮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七十年砥砺奋进,九万里风鹏正举。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拼搏进取,开拓创新;以实干促振兴,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在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的征程中,接续奋斗,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谱写新时代四川“三农”工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