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心理学教授潘菽,在“五四运动”中火烧曹汝霖而被捕入狱,在革命的洗礼中思考中国的强盛之路。他从“教育救国”官费留美开始,不断探索科学强国的道路。在动荡的中国大地上,他从潜心学术转变为“九三学社”发起人之一,是他探索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他坚持民主与科学的核心价值,也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新中国,他的道路,就是九三人爱国的真实写照,九三学社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的新型政党制度,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潘菽;五四运动;民主;科学;爱国;新型政党制度
潘菽(1889—1988)原名有年,曾用名潘菽,字水叔(菽)。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九三的宗旨是民主与科学,潘菽先生的一生,是不断探索,不断践行民主、科学和爱国的一生,是九三风骨的现实写照。
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火烧曹汝霖(位于北京赵家楼胡同)私宅而被捕的三十二人名单里,潘菽就是其中之一,“受到了一次真正的革命洗礼,它促使我考虑一个严肃的问题,即帝国主义为什么总是欺负我们?……要使我国强盛起来,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①他以赤诚的爱国情怀,推动国家革新,基于“教育救国”的思想,1920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官费去美国留学,准备学习教育学。但是他发现美国的教育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于是改学心理学,走上了从心理改变国人精神的道路。1926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27年回国后在第四中山大学任教,该校后来改名为中央大学,他曾两度担任中央大学理学院心理系主任。
“年轻时,我一心只想做一个有学问的人,用自己的知识报效国家,……自三十年代起,我逐渐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个道理,对党由同情逐步靠拢,以至坚定地跟着党走。”②这大概那个时代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必然要走过的道路。知识分子如何报效国家?唯有以其专业、以其人格来影响世人。
1937年潘菽随中央大学西迁重庆,潘菽的挚友梁希、金善宝想通过他的胞兄、《新华日报》社的社长潘梓年了解抗战形势和延安方面的言论,于是他们形成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讨论聚会,并且人员不断扩充,这一情况很快由潘梓年报告给了周恩来。周恩来正准备在重庆高级知识分子中建立一个外围的统战组织,于是由他会见潘菽,并且以座谈会为形式,由潘菽为召集人建立起一个既有形又无形的统战组织。潘菽希望通过自己团结的一批高级知识分子一起,为五四运动未竟之业——“民主与科学”继续奋斗,于是成立了民主科学座谈会的组织机构,并以1945年9月3日这特殊日子来取名为“九三学社”。1946年5月4日在九三学社成立大会上通过的成立宣言中,直言“本社同人即本‘五四’的精神,为民主与科学之实现而努力,始终不懈,谨此宣言”③。九三学社从成立伊始,就不断推动中国民主进程。在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和蒋介石和平会谈,在张治中寓所接见了潘菽、梁希、涂长望、金善宝等教授并进行长谈。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大学的九三学社成员,经常互通消息,传阅中共书报刊物,传送解放区广播电台讯息,在“五二〇”运动、“四一”大惨案,以及后来反对学校南迁、应变护校、迎接南京解放等斗争中,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潘菽鲜明的左倾态度,时人称他为“红色教授”④。
这是潘菽教授的重要转变,他从火烧曹汝霖私宅的青年,到潜心专研学术的教授,最后到为社会民主和文明而奔走不已社会活动家。这个转变,是他一生不断思考最终得出的正确结论,也是在革命时期那些有良知的社会贤达们的必然选择。他们无法像共产党人那样直接去战斗、去牺牲,但是他们秉承着家国情怀,敢于奉献。因为爱国,所以艰难。
民主理念源于西方,成为那个时代每个普通中国人的政治诉求,但是,民主的口号很响亮,实际落地很难,传统的封建等级、落后的社会经济,缺乏如同西方文艺复兴等思潮发展而形成的社会土壤,民主成为了某些政客和军阀的幌子,他们并没有打算真正惠及普罗大众。但是以潘菽教授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却有着坚定的信念,要让民主成为这个社会的救国良策,他们开展座谈会,推行民主理念,辛勤耕耘,让民主的种子在中国土壤上慢慢生长,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和人力财富。
九三学社将民主作为鲜明特征的参政党派,既是以潘菽教授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性格,也是在历史实践中发展过程中的自然选择,这一理念是经得住历史的验证,并在未来的中国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科学是中国知识分子所选择的另外一个车轮。从严复开始的西方科学体系的引进,有着艰难的适应中国国情的过程,尽管中途有许多质疑,但是中国知识分子始终没有放弃这条道路,并成为当前中国科技的基石。
以潘菽教授为例,他坚信科学救国,从教育学开始,转而学习心理学,开展科学研究,始终不放弃这一核心使命。不仅在山河破碎的时候如此,在个人的低谷时候也是如此。在他病魔缠身和十年动乱的困境中,借“检查”和“交代”的机会,抱病完成了50万字的煌煌巨著《心理学简札》⑤。他的学术能力,收集在十卷的《潘菽文集》中,但是他的思想光芒,是无法用等身著作来衡量的。科学不仅包括科学知识和技术,还应该包括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包括追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不断创新、勇敢探索的精神,这才是科学最重要的价值,是人类世界文明的精神支柱。而潘菽教授是这一理念坚定的执行人。
民主和科学,都是基于爱国情怀。九三学社在爱国这一立场上永未褪色。九三学社的创始人及后继者,熟知中国国情,以国家利益至上,在科技、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默默为国家做出奉献,不图利,不维名,不党不私,为了国家发展,献言献策,在各自的工作岗位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车轮。
爱国也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最大公约数。潘菽教授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活动和进步学生的爱国斗争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他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到南京警备司令部保释因组织学生抗日救国会而被捕的学生。他常用个人微薄的工资资助学生的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常为中国共产党员提供活动条件,在困难的时刻帮助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安全转移。返回南京后,他以各种形式积极支持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斗争。他还同梁希等进步教授一起为护校与国民党反动当局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使其欲将中央大学迁往台湾的企图终未得逞。在解放后,潘菽积极参与新中国建设,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关心国家政治生活,认真参政议政。就在他突然发病的当天和前一天,还参加了中共中央召集的民主协商会,为国家的兴旺鞠躬尽瘁,贡献了毕生的精力⑥。
这就是中国独特的新型政党制度所造就的伟大成就,这是西方竞选体制下轮流坐庄的政治体制所无法比拟的。西方的政治制度,基于人性本恶的假设,相互攻讦,他们并不在乎民众和国家的利益所在。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在爱国的前提下,不内耗,不折腾,肝胆相照,荣辱与共,齐心协力推动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百姓幸福。新时期的九三学社人,用自己专长,积极投身国家建设,让美好的中国不断往前!
生长于斯,不枉此生,中国复兴,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①⑤潘菽:《我的心理历程》,《潘菽文集》(第一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②潘菽:《潘菽自传》,《潘菽文集》(第一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③潘宁堡 陈绍英,《我们的好父亲潘菽》,《民主与科学》2007年第5期,第58-60页。
④张守涛,《先生归来:南京民国老大学的那些人和事》,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15年2月。
⑥《潘菽同志生平》,潘菽同志治丧办公室,《心理学探新》,1988年第2期,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