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四川九三人围绕以科教兴国战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谈落实、定目标、争先发力。
聚英才 强组织
“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广大基层组织是排头兵。”社省委专职副主委陈雩桢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基层组织是社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是联系广大社员的桥梁和纽带,也是社的活力源泉。社省委机关干部要主动下沉基层,建立紧密联系,参与基层组织发展,与广大社员共成长。”
正是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社省委机关专题研究修订了“机关联络员制度”。11月10日,《九三学社四川省委机关干部联系省直工委基层组织工作制度》正式印发,对联系的对象、形式、标准进行了一一明确。陈雩桢强调:“我们要面向基层组织、服务基层组织,更好激发基层组织活力,与此同时,通过机关干部对口联系支社的形式,打造一支深入基层组织、掌握社情的专职干部队伍。”
“分类建设”也是社省委在探索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总结的一项有效经验。社省直工委以此为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将人才按专业领域分类聚集,优化基层组织体系、强化基层组织整体能力,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的集聚优势。
11月6日,由中建西勘院、中建地下空间公司,中国五冶集团、中冶成勘院等在川建设类骨干企业社员为主组建的专业化基层支社——新基建支社正式成立。
专业性突出、社员行业话语权强是这个基层组织的鲜明特色。目前该支社有8名社员具有高级及以上职称,其中筹备组副组长中冶成勘院副总经理彭涛于2021年获评四川省勘察设计大师。
新基建支社的成立得到了社省委和省直工委各兄弟社组织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新支委班子表示,将积极发挥专业优势,以实际行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弘扬九三学社优良传统,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四川九三人的风采。
教育是国之大计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共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战略任务中进行统筹部署,并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教育、科技、人才首次实现“三位一体”,任职于内江师范学院的社员陶敏对此谈了自己的理解:“科技工作、教育教学和培养学生,从来都不是单独成行。师者精神自当念兹在兹、薪火相传。作为地方高校教师,只有做真正接地气的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点滴之力,才能引导和带领学生学以致用、为国效力,为高等教育添砖加瓦,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添薪加柴。”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不能落下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这是社乐山市委副主委、乐山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忠,社绵阳市委委员陈孟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罗涛等社员的共同心声。
“在驻村帮扶时我深切体会到了农村基层干部、回乡创业的新农村人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巨大渴求。基层干部必须掌握在电脑、手机上使用各种应用软件的技能,才能对脱贫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回乡创业的新农村人要使用新型农机具来种植养殖,在网络上进行农产品营销,都需要继续学习。希望科教兴国战略从农村基层开始普及,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同心同向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罗涛这样说。
服务国家战略不仅需要一流科技人才,也需要更多能工巧匠和技术型人才。“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培养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要肩负起这个时代重任。”刘忠、陈孟琰等表示,作为职教领域的工作者,在倍感荣光的同时,更深感责任重大。
“在未来的工作中,一定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新时代教育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国育才,为民族复兴大任扛起新时代的大梁!”教育领域的社员们如是说。
同心向党 团结奋斗
“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我们能做什么?我这么问社员们。从他们的想法和做法中,我看到了八个字——同心向党,团结奋斗。”社省委常委、德阳市委主委汪国华很是欣慰。
德阳是老牌重工业城市。这里老一辈的社员很多都是为着支援三线建设而来,在国家需求下,在这里安家扎根,默默奉献了一辈子。在东电,在东汽,在二重,在医疗科研单位,社的优良传统在新生代社员手里得到了发扬。通过刻苦钻研,有十几位同志获得集团公司、部省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说起社市委最年轻的李少斌副主委去年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汪国华笑得很开心。
“在中共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全市社员将继续奋发工作,团结一心,勇毅前行,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功立业,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