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徐玖平:用一生践行生命教育

  • 来源:人民政协报
  • 作者: 韩冬 郭健
  • 日期:2017-11-15
  • 浏览量: 320

“以大多数人的幸福与社会的进步为价值追求,这也许是生命之精神价值的一种表达方式吧。”在徐玖平的认知世界里,有生命、有健康,就要追逐梦想、追求卓越。

◆徐玖平简介 

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副主委,九三学社成都市委主委,四川大学校长助理,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蒙古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摩尔多瓦国家科学院荣誉院士。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5徐玖平_副本_副本.jpg

 “人有三种存在形式:物理存在,偏重于自然属性;精神存在,偏重于社会属性;道德存在,则是人最本质、最高形式的存在,核心内容是人的良心……”第一次听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校长助理兼商学院院长徐玖平谈及生命教育理论,是今年全国两会闭幕后,由北京返回成都的飞机上。

作为曾师从著名应用数学家萧树铁、著名物理化学家罗久里,头顶清华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和四川大学化学物理博士“双头衔”的徐玖平,过去在记者眼里,从来都是个不折不扣的“理科男”,缘何对属道德伦理层面的生命教育如此痴迷,这是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

对此,执教30多年的徐玖平的回答,显然不仅经过深思熟虑,而且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在他的认知里,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

“我愿用一生践行生命教育,找到生命之物理意义,升华生命之精神价值。”徐玖平坚信,掌握了生命教育这把“金钥匙”,就一定能加快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生命教育

尽管从四川大学商学院EMBA班结业已经两年多,但律师出身的四川省政协委员杨志男还清晰记得,自己的“开学第一课”。那天,徐玖平走上讲台,慷慨激昂地宣读他起草的《中国企业家宣言》。

“我们是社会之中坚,国家之栋梁。

我们的灵魂是创造,天性是执着。

我们有权拒绝平庸,矢志成为一个杰出的人。

必须寻找机会,而不寻求安稳。

要做有意义的冒险,要追梦,要创造,能接受失败,更能走向成功……

相信有一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向世界宣告: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帮助下,我们实现了理想。”

这份近300字的宣言,虽不能全文背诵,但杨志男对其中的精华部分以及宣读人的气势至今仍记忆犹新:“徐院长身上充满了正能量,对于家国天下的独到认识以及强烈的责任感,让我深深敬佩。”

为何要起草这份宣言?面对提问,徐玖平说源自他初任院长时那段困惑的经历。当时,不少到商学院来求学的企业家学员,都将1904年美国《企业家》杂志上的发刊词《美国企业家宣言》奉为圭臬,笃信盲从。而经过他的反复研读、几经考证,他发现其中充斥着美国精神,推崇个人奋斗、鼓动大胆冒险,并不完全适合中国企业家。

于是,徐玖平把目光投向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以生命教育升华商业伦理,以道德存在导引生命价值,以期找到一条适合中国企业家的成长之路。

“生命教育包含了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在对各国出版的生命教育书籍进行深入研读后,他兴奋地如同在黑暗里看到了火把,开始着手在学院进行新一轮的“折腾”:创新本科教育理念,推动教学改革;构筑基于云平台的开放式、探究性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寻知自学;创新双创教育多维螺旋评价体系。

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徐玖平亲自上台讲授《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传道商业伦理、宣讲企业责任;倡议成立四川孔子教育基金会,带领学生捐资助学,领悟生命教育的真谛……

如今走进川大商学院,门厅内、走廊间,“行健厚德格商致道”“虚心向善,传承文化;崇尚科学,追求真理”“锻造具有宽广国际视野、渊博科学知识、深厚人文底蕴、强烈创新意识的现代公民”等一个个新思路新创意不仅入眼,而且入心,独具特色的学院文化正在逐渐成型。

也就在这不断探索实践中,徐玖平对于生命教育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感悟,他说,通过生命教育,“既强筋骨,又增知识,提升生命质量;既增知识,又调感情,丰富生命内涵;既调感情,又强意志,挖掘生命深度;既强意志,又寓道德,拓展生命宽度。”

在抗震减灾中感悟生命价值

今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县突发7.0级地震,作为省减灾委专家委灾损调查专家组组长,徐玖平第一时间带队奔赴灾区,就城乡居民住房和非住宅用房、人员受灾情况、三次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受损情况开展实地调查。

对此,不少人都有疑惑:“四川有许多地震方面的专家,省里为什么偏偏要点徐玖平的将呢?”

“重大灾害应急管理是我长期研究的重点领域,尤其是特大地震后的救援、恢复、重建问题。当然,另外可能还有一个因素,是我基本解决了生死观,通俗一点,就是不怕死!”徐玖平回答得坦率直白。

“跟着徐老师三天跋山涉水下来,我的一双新皮鞋也彻底报废了。”一同调研的川大青年教师卢毅记得,“我们冒着余震的威胁、滑坡的危险,辗转往返2000公里,走遍5个重灾乡镇、10个村组,徒步入户调查70余户受灾家庭,就村寨房屋、人员受灾、三次产业等方面受损情况走访调查。”

而正是这几天调查走访取得的一手资料和其后提交的调查报告,为九寨沟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灾后重建规划编制提供了决策参考,得到省委、省政府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时隔9年,当再次提起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那低沉的天幕、倒塌的楼宇、悲恸的哭喊,依旧无法从徐玖平的脑海中挥抹去,“真正大事来了,你能干什么?”他说自己当时这样问自己,而且从那一刻开始,徐玖平就下定决心:一定倾其所学、尽其所能,为灾区人民做点实事。

徐玖平抗震救灾_副本.jpg

“4·20”芦山地震发生后,徐玖平(右一)第一时间赶赴天全县大坪乡中心小学参与抗震救灾

长期与灾害打交道,徐玖平见过太多的生死离别,“寿命有长短,时间作尺度;志存高远心,笃行人生路”。他将生命的意义化作简短的四句话,挂在自己办公室的墙上,时刻勉励自己,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研究成果是否能产生实效?有哪些漏洞需要补充和调整?”2013年4月从芦山地震灾区调研归来,徐玖平又立即成立芦山地震应急管理研究小组,为避免救援陷入混乱,减小救援失序风险,加强舆情防控,提高救援效率,进行针对性讨论与研究,并以全国政协委员身份,向中央和省委呈交重要政策建议。近年来,徐玖平将科研精力集中在灾害应急管理、社会风险治理等领域,并取得突出成绩———作为首席专家完成《汶川大地震灾后“经济-社会-生态”统筹恢复重建研究》《重特大灾害社会风险演化机理与应对决策研究》两项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在他主持下,两个项目均高质量高水平完成科研任务,免检通过结题;2011年5月,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际,徐玖平出版专著《地震救援·恢复·重建系统工程》。联合国减灾奖获得者、原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专家组组长王昂生在《光明日报》撰文评介:该研究工作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能成为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和空间检验的经典著作”;“将为人类的防震减灾事业提供许多可供参考的对策、建议和模式。”

在关注民生中探寻精神归宿

今年春天,离开家乡多年的徐玖平,随全国政协回到山城重庆,就“完善房地产管控,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展专题调研。

年轻时熟悉的宋子文公馆、法国仁爱堂、山城电影院等建筑,早已是沧海桑田,“再也找不回以前的记忆了。”唏嘘的同时,徐玖平萌生一志,“要为家乡做点什么!”

“经过对京、津、沪、渝等14个省市调研,我认为,城镇化过程中要注重建筑风格的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5月25日在京召开的全国政协第六十七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徐玖平以“提高房屋设计、建筑水平,保留城市记忆”为题做了发言。

“当诗歌和传说缄默时,建筑依然在说话,传颂着中华文明进程。”徐玖平的观点,引起其他与会者注意,“做好顶层设计,加大保护历史建筑力度,传承城市文脉”;“提高设计标准,严格规划执行,延长建筑使用寿命”;“严抓市场监管,落实相关责任,加强执法监督,强化质量保障”;“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须有序推进。立法制规,护好老房古建,传承城市文化基因;提标保质,建好我们的房屋、高楼大厦,彰显中华民族的文明。”会后,他的发言受到多家媒体转载。

“我的建议已经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保护者行列,让我们的后代不再有跟我一样的乡愁。”说这话时,他轻轻吁出一口气。

一次记者到川大商学院采访时,正遇到工间操时间。只见在学院门前的小广场乃至门厅走廊上,教职工们都在认真做着广播体操,人的精气神在这项简单的运动中得到彰显。这是徐玖平一直倡导的运动。

“1917年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其实,徐玖平自身就是个身材高大的运动爱好者。一次偶然的发现,让他吃惊不已:“在全民健身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数据差距可不小!常参与运动的人数比例差距为1.8倍,人均拥有场馆面积差距为13倍……”这无法令他安坐。

“全民健身应该成为每个人的生活必需品,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关系到我们的中国梦。”在2014年4月3日召开的全国政协第八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徐玖平围绕《全民健身条例》贯彻落实情况,就营造全民健身氛围、优化场馆设施条件、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提出建议,发表见解。

“吸纳社会资金兴建场馆,整合现有资源对外开放;提升服务水平支持活动,加强统筹力度助力公益。”会上集中的建议,来自于他长期对体育的“偏爱”——“健康是一切公民权益的基础,体育是追寻健康的最佳途径。”就连他带的博士生,在毕业时都要进行单独的体能测试。理由很简单:“光有一个博士学位,没有强壮的体魄,不是一个健全的公民。”

“以大多数人的幸福与社会的进步为价值追求,这也许是生命之精神价值的一种表达方式吧。”在徐玖平的认知世界里,有生命、有健康,就要追逐梦想、追求卓越。

在教育扶贫中求索道德价值

“我和徐玖平委员是好朋友,感谢他这几年来倾尽全力为我们民族地区所作的贡献,虽然他不是直接给我们捐钱捐物拉项目,但他用在扶持教育上的精力和取得的成效,是我们彝族群众,特别是彝区下一代更需要的。”已卸任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协原主席邓显祥,这样表达着他的感激之情。

位于四川西南的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为了让这里50万贫困人口尽快摆脱贫穷,从中央到四川,从政府到民间,为凉山精准扶贫开出许多“药方”。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一直关注贫困山区教育的徐玖平站了出来,“我是教育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又是四川省特约教育督导员,推进教育扶贫,我责无旁贷!”

推进我国山区教育精准扶贫,就要先治好城市、农村教育资源不平衡这个老毛病。徐玖平据此多次在调研和会议上建议走“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探索、创新办学新模式、新路径”这条新路。他建议,设置分档津贴、设立专项基金,建立骨干教师培养机制和交流轮岗制度;提高农村教师使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教学能力,推进农村学校网络教学课程改革;以举办分校、合作办学等方式,鼓励城市重点中小学到农村建设“飞地校区”,探索“对口援校”模式。

一方面通过政协建言履职,另一方面,徐玖平还多次深入大凉山深处的老少边穷地区,进行考察调研和捐资助学活动,他发起成立的四川孔子教育基金会,自2010年以来共建立13个助学项目,举办40余起慈善助学活动,资助贫困学生达上万人。该基金会实施的“四川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长教学管理能力提升工程”,让100余名山区教师、校长们走进名校交流学习,把先进教学理念带回给山区孩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九三学社成都市委的工作人员清楚地记得,看到彝区学生的朴实、勤奋和因为家庭贫困而单薄的身体,好几次,徐玖平眼里饱含热泪,他在调研座谈会上大声疾呼:“虽然贫困山区学生饿肚子、吃凉饭等现象基本消除,但学生用餐与学生发育情况仍落后城市。”“改善山区校园餐食,是一项合民心、惠民生、促健康、达小康的系统工程。”

借助媒体的力量,徐玖平发出“让每个山区孩子都享受到营养校餐”的呼吁,而“提高餐标,优化膳食结构;多方筹资,加大经费支持;统筹监管,保障两个安全”等细化的提案建议,也随之引起四川省政协及凉山州州委、州政府的关注。

在关心山区孩子吃饭问题的同时,徐玖平还发现,城市学校长期困窘于“外涨内不涨”的成本压力,衍生出菜品搭配单一、满意度低,制度执行不严、规范性差,人员素质不高、流动性大等问题。为此,他不吝发声:“城市校餐改进工程应提上议事日程!”并从标准、管理、主体三个层面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希望能够通过逐层推进,实施校餐改进工程。

长期对生命教育的研究、感悟,让徐玖平逐渐得出一个认识:以大多数人的幸福与社会的进步为价值追求,才是对生命之精神价值最准确的表达方式。而履职全国政协委员,助力凉山脱贫攻坚,更是让徐玖平找到了做善事、做好事的新途径。

“做人要讲良心,良心就是一种最高境界的道德存在,就像人的物理存在和精神存在一样,具有确切性,是不容怀疑的。”这是徐玖平常常挂在嘴边的行为准则,也是他对自己探索生命精神价值的小结。

在生命历程中弘扬雷锋精神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这首歌,我们全院教职工都会唱。”四川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杨江说,自己刚到学院时,徐院长不仅在会上带头领唱,而且那段关于学习雷锋不单是当榜样,更要讲奉献的讲话,更是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其实不止杨江,熟悉徐玖平的朋友都知道,雷锋,是他最推崇的人之一。“准确地说,是雷锋精神!”徐玖平特地进行了纠正。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到今天已经54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我们从小就在学雷锋、做雷锋。每年两会时,刚好都要跨过3月5日学雷锋日。”谈及对雷锋精神的推崇,徐玖平引用别人讲过的一句话:“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通过社会风尚、精准扶贫、道德对标、文明纹理这四个维度,徐玖平对雷锋精神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任何社会都要权衡“国”与“家”、“公”与“私”、“他”与“己”的利益关系,进而形成特定的伦理道德规范。

采访中,正巧遇到徐玖平同前来走访的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师生座谈雷锋精神,他的大嗓门在会场响起:对于那些追求持久历史存在和广泛精神体验的人们来说,“雷锋精神所蕴含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乐于助人、甘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核心元素,不仅超越了历史环境和空间范围,更具有历史存在的持久性和精神体验的广泛性。”这就是说,雷锋精神,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

而谈及当今这个多元价值观和道德观交织碰撞的互联网时代,徐玖平则希望网络时代成长的“90后”们,多一些对善元素的坚守,“互联网时代,我们更需要学雷锋,学习他的善心、善行,学习他的善念、善举。”

看过徐玖平写的《雷锋精神的伦理学诠释》,从事理论工作的原成都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干事陈伟平很受启发:“雷锋精神的本质是人们对良心的敬仰、对良知的推崇、对良能的拥戴。”文中的这些观点,在他看来,不再是将学雷锋仅仅停留在过去助人为乐这个简单层面。

“比如律己,提倡严以律己,谨以自省;比如利他,提倡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比如报效社会,提倡争做道德模范,这些观点都以积极、正面的榜样力量,引导广大群众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形成根基雄厚的崇德向善的人民力量。”陈伟平说。

徐玖平则告诉记者,自己对雷锋精神的论述,与对生命教育的理解有着高度契合:“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我看来,雷锋一直活着。雷锋精神就是对生命教育最完美的实践,对雷锋精神的实践就是对生命教育的实践。”(来源:人民政协报)



http://www.rmzxb.com.cn/c/2017-11-14/1868753.shtml